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农村寄宿制小学是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推进、农村劳动人口不断流向发达城市、农村家长为孩子追求高质量的教育,以及国家为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和效益等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寄宿制小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有限,适应能力较弱,缺失亲情,由此产生了焦虑、紧张、不自信等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一线广大教师要加强教育,提高认识,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
农村寄宿制小学是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产物。它的出现为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优质化、公平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解决了一些儿童上学难的问题。越来越多寄宿制小学的出现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并校前规模较小的学校,集中办学后,学生从分散的村庄集中到中心校统一住宿。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地离开家庭和父母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随之也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
农村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寄宿制学校学生只能周末回家,而往往放假后父母农忙或者外出打工,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与父母朋友进行交流与沟通,因此他们放假回家后的生活中缺少亲情。在许多寄宿制学生身上存在性格柔弱内向,不能很好地与教师、同学交往的问题。
(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
成立寄宿制小学之前,学生们在家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由父母或长辈精心照顾;在学校有自己熟悉的教师、同学和环境。可是来到寄宿制学校以后,没有了父母长辈的贴心关注,原来熟悉的伙伴和环境都不在了,需要面对新的教师和同学,重新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需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陌生的同学同吃同住;需要独自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衣服自己穿、饭菜自己吃;需要面对寄宿制学校全新而严格的各类管理制度;需要面对同学间更为激烈的竞争……生活、学习的节奏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寄宿制学校的新环境很难适应,会表现出一些焦虑、紧张、不自信等方面的情绪,原先开朗活泼的学生则可能变得沉默寡言,原先表现较好的学生也可能不能正视竞争而产生一些消极情绪。
(三)想家、厌学,怕学校生活,甚至不敢到校
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和情感的交流往往是他们心灵的精神食粮,他们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健康成长。而现在,寄宿制学校学生只有到周末才能回家,一定程度上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依恋。导致一部分孩子因过分想念家人而与家人更加亲近,甚至不想再去学校。
(四)内心害怕考试,逃避考试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还是作为评定教学效果最主要的依据之一,不仅学生本人很重视,教师、家长、亲友和社会各界也十分关注。来到寄宿制学校后,竞争人数、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们求胜心更强,学习压力也会更大,原来班里的好学生可能会变成普通学生,少了同学的关注,心理变得更加敏感脆弱。在考试时总是有几位同学找各种理由请假,逃避考试,甚至每次考试结束,找各种理由将试卷藏起来等。
(五)喜欢与别人攀比,虚荣心很强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小学生也是如此。寄宿制学生吃住都在学校,攀比之风时有显现。有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生活比较困难,家里只给很少的零花钱,在学校他们不愿让别的同学瞧不起自己,不能正确认识金钱和物质的意义,和同学盲目攀比,比吃的,比穿的,比谁的零花钱多。不比学习比吃穿,这个问题在很多寄宿制学生身上都存在。
(六)做事冲动任性,缺乏责任感
在校的寄宿生年龄尚小,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任何事情都由父母帮助完成,导致大多数学生动手能力差,做事冲动任性,处事思考不够周全,缺乏责任感。
二、解决策略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拓宽沟通渠道
学校定期召开教师和寄宿生座谈会,教给寄宿生和家人、教师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与家人、教师和同学之间沟通的能力;要求寄宿生周末回家后给父母及长辈汇报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同样要求家长积极主动地和孩子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亲的关爱;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电话、家长接待日等形式,经常性地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加强与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和教育方法,让家长或监护人了解和掌握教育孩子的一些方法与技巧,畅通沟通渠道。
(二)营造关爱氛围,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怀
精心策划主题活动,创设“良好的发展”的果实。教师通过班会或组织其他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指导寄宿生在新的环境中如何学习和生活,使他们能尽快融入这个集体之中。教师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感受到像父母亲一样温馨的师爱,让寄宿生情感更加丰富。
(三)多让寄宿制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
我校积极响应县教育局《关于第二课堂的开展活动的指示精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转移了学生想家、恋家的情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有棋类、健身操、古筝、手风琴、竹竿舞、球类、书画等,由专门教师负责,制订详尽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寄宿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参加喜欢的社团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学习,学生们的技能得到提高,学习的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很好地纾解了他们想家、恋家的情绪,对寄宿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四)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
学校每年定期邀请心理咨询专家前来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并开展个别辅导活动,正面引导,给寄宿生提供面对面解决心理问题的机会,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加强自尊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是人们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自尊和集体荣誉感是息息相关的,集体荣誉可以成就个人自尊。教师要尽量多创造条件与机会,吸引学生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有为集体争光的思想意识,从而制止不良行为,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学校每年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运动会、文艺演出等活动,评比优胜者,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鼓励他们多为班集体出力,争取取得好成绩。这样一来,使学生们明白自己的努力与松懈、荣与辱都将关系到集体声誉的好与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操作性研究成果
(一)亲情链接途径的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童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决定其性格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的关键因素。而隔代抚养或者由其他人代管是很难达到父母的教育效果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怎样与父母沟通才是最有效的,我们通过开通“爱心电话”、统一组织书信交流,亲子视频聊天相结合的途径弥补亲情教育缺失,温暖和矫正寄宿制学生出现的心理偏差。
(二)学校生活适应辅导
学生突然从原来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寄宿制学校,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又新奇。离开父母的悉心照顾,要独立生活,势必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教师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不断指导,教会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办法,使之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为下一步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在心理健康方面,培养学生的各种承受能力,尤其是承受挫折的能力,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常怀一颗积极、健康、向上的心。
(三)行为习惯培养
学生从原来在家的娇宝宝到寄宿制学校一名相对独立的学生,要在寄宿制学校愉快地生活、学习、交往,需要养成诸多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既关爱他们的生活,又严格要求他们的生活细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心理障碍自诊
一个人的情感、行为,甚至才能,往往与自我认识和态度有关,过高或过低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判断自己,不仅会影响个性健全发展,也可能由此带来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我诊断,就是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心理的判断标准,能自觉自愿地对照标准进行自查自纠,时刻保持健康心态。我们设计了心理健康障碍自我诊断自测问卷,定时下发给学生自测、自诊,引导学生寻求同伴互助,教师引导,达到自我矫正之目的。
(五)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的人格是人一生的宝贵财富。在学生寄宿学校学习、生活的这段关键时期,我们通过组织开展心理辅导交流、树立正面典型等方法,引导寄宿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抗挫折能力,帮助初步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努力培养其健全人格。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低龄寄宿,不仅仅使心理情感存在问题,更是现实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人的和谐成就社会的和谐。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倍受重视,这不仅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一线广大的教师积极参与解决。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管亚梅.小学寄宿制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7(2).
[2]张玉娟.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8(28).
[3]孙晓涵.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综述[J].学周刊,201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