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14 14:44: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一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更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文章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阐述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旨在促进高职教育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对策

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但是传统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及时进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以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教学缺乏科学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或者教学形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不会太高。尤其是在学习通识教育课程的时候,由于职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仅仅将精力集中在一个或者少数几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造成较大的阻碍,这对于正处于职业能力提升关键阶段的高职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习任务较重,学生难以应付的局面[1]。尽管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课程改革,但是以学习成绩评定教学质量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获得学校和家长的认可,即使教师了解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仍然会采取传统的教学形式。也就是说,在整个通识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几乎是被教师推着往前走的,对于很多知识,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思考。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之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很难形成,而且通常会对学习失去必要的兴趣。

\

 
(二)教学观念陈旧,理论知识教育仍然是主要内容

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理念,都会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由于当前的高职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因此还有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十分传统的阶段,在教学实践中只关注学生对于考试内容的掌握程度,却忽略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尤其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师的基本素质存在欠缺,根本不能很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接受新型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这对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创新和发展,都是一种较大的阻碍。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二、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

(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该具有有效性

在全新职业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已经意识到在教学实践中,除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之外,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也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其主要目标都是为了促进高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逐渐提升职业能力。在通识教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同时,正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将课本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职业能力[2]。所以,在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时候,应该遵循有效性原则,让学生通过全新通识教育课程教育形式的应用,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为了改变教学形式而改革。否则,表面上似乎开展了教学改革,但是实质上并没有转变教学现状,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教育作用,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职业教育以后的发展。

(二)职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管是哪个学科的知识,学习都是遵循一定过程的,不能急于求成,在短期内就能彻底改变学习成绩的教学方法其实并不存在。尤其对于通识教育课程这种抽象性较强的内容来说,更是如此。尽管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会出现许多全新的教学形式,但是要想在短期之内就起到提升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还是存在诸多困难的。除此之外,要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所以,在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正常的教学规律,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中,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不能违背正常的教学规律,影响学生对于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解和学习。

(三)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朝着趣味性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细心的教师可以发现,趣味性较强的知识,学生接受的速度会比较快,学习的过程也比较轻松。但是对于枯燥乏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抵触情绪,如果教师不施加一定的压力,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这一教学规律同样适用于高职阶段的教学实践。通识教育课程知识本身缺乏趣味性,而且多数都是理论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地通过教学创新,赋予通识教育课程知识一定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提高,学习的效果也才会更加的理想。除此之外,趣味性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进而主动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这对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对策

(一)创新教学形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都是束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考试的条条框框也将通识教育教学限定在特定的范围之内,如果一直按照这种形式开展教学,很难实现有效突破,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下,教师必须积极对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充分涵盖考试知识点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重新规划教学内容,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教学形式的改革[3]。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逐渐弱化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通识教育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从而切实提升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质量。

\

 
(二)减轻教学负担,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在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标准的教学观念影响下,不管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会最大限度地增加知识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这也是提高学生通识教育课程考试成绩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总结,各个章节之间的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职业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所以在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应该采用更加合理的教学形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让学生有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从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文学鉴赏”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就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纪录片或者视频,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真实的文学作品,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改革的中心

从以上的分析之中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核心,教师的讲解贯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导致学生在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欠缺[4]。在职业教育背景下,为了有效扭转这种不利的教学局面,教师在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时候,应该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积极创新。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从失败的学习经历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教学的度,不能给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从之前那种繁重的课业负担之中解脱出来,有自己思考和总结的时间。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才能够得到及时的消化和吸收,职业能力也才会实现明显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不断优化教学形式,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促进职业教育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李储东,陈红军.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现代企业管理通识课程为例[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9(1):51.
[2]赵建峰,杨开亮,梁伯栋.中国台湾与大陆学生创新及职业能力培养对比分析——以龙华科技大学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9):39.
[3]周亚娟,潘永惠,朱永林.地方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发展中期追踪调查研究——以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86.
[4]顾月琴,张红峰.基于通识教育视阈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8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