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多极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以模具方向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4 15:56: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本科生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创新模式-多极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模具方向为例,结合培养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教学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初探,为目前培养国家急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多极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具

本文引用格式:范兴平.多极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模具方向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59):15-17,2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Multipolar Talents Training Model--A Case Study of Mould Direction as Example
FAN Xing-ping(Panzhihua University,Panzhihua,Sichuan)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innovative mode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multi-polar talent cultivation mode.Taking the direction of mould as an example,combined with the training process,the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alent cultivation scheme,teaching syllabus an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rocess,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urgently needed by the state.

Key words:Multipolarization;Talent training;Innovation;Mould

模具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高效率,高利用率生产的基础:模具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模具设备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装备,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记。但模具设计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要比德、美等国家落后,具体表现为:技术含量低的模具已供过于求,而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高档模具还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诸如精密、复杂的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轿车覆盖件模具、电子接插件等电子产品模具等高档模具仍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进口。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也是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的模具制造与装备制造依赖于大量专业化人才的智慧与努力,其中,模具设计、加工制造、装配维护等方面的技能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为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在用人选择方面更青睐于能快速适应环境并胜任工作的毕业生。这也为学校的模具相关专业学生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应把握当前的市场需求与发展动态,大力培养职业操守良好、学习能力佳、善于团队协作、富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才,能快速接受新环境与新技术,个体质能保持持续稳定地发展[1]。

面对企业的这一需求主要特点是:以实现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产品成形的并行生产,从而进行质量高、周期短、成本低的模具设计[2]。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3-5]。

因此,为了使培养出来的模具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我校在模具人才方面采取了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多极化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多极化培养模式,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大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其先行课程开设情况而设立的类似于第二课堂的学习班,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拓宽学生就业渠道。该模式的显著特征是教师点拨为辅、学生自学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向指导教师及时沟通。

一 教学大纲的制定及实施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属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的多极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课程,为模具方向限选课程。本课程分5个学期实施教学,每学期2学分,每学期18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模具生产流程有较深入的理解,具有模具设计、工艺编制及工装的能力,能对模具车间管理有较全面的了解,为学生从事模具生产技术及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这一目的培养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即:

①实现专业口径宽窄相宜;
②实现专业技能一专多能;
③学生实践能力特别突出;
④专业方向与学生兴趣一致;
⑤个性化需求满足;
⑥专业方向理论深度较深,实验技能较熟,实践经验较丰富;
⑦工程能力较强;
⑧管理能力较强,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⑨就业创业优势凸显。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主要由理论课程+实验(校内实践)+校外实习环节组成,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首先,在理论知识培养方面,模具方向多极化人才培养理论课程主要围绕模具类课程内容,包括零件图纸识读、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模具制造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内容,在内容安排上以培养学生实战技能为主,需要时补充相关理论知识。

其次,在实验(校内实践)方面,校内实践包括模具综合实践(模具的拆装及模具图绘制)、注塑模具设计训练(包括注塑零件Pro/E三维建模;设置收缩率;分型面设计;凸凹模结构尺寸计算)、冲压模具设计训练(基本设计流程;冲件图的准备;工艺准备和结构设计;模具图生成设置;模具图的编辑等内容)。

最后,经过校内的理论学习爱及实训,再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以参观市内模具工厂的形式进行,时间两周。

(三)培养方式

模具方向多极化人才培养具体操作方式亦包含理论指导、实验(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三个方面。首先,在本模式下,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学为主。开学初,教师召集学生指定学习资料,安排学习任务,提出欲达成的目标,明确考核方式,并进行不少于16学时的串讲或辅导;学期中,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集中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学习效果,根据需要进行辅导与答疑;学期末,教师积极组织对学生的考核,考核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可采用试卷、设计、论文或答辩等形式。

其次,对实验(校内实践)部分,实验(校内实践)拟根据情况采取指定的模具拆装及模具图绘制、开放性实验、申报校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加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等形式进行,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共同完成实验(实践)任务。

最后,校外实习由教师组织集中进行,实习方式和内容是:进入市内(或市外)某家模具工厂开展调研,了解工厂产品、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设备、质量检测与控制等。如果可能,还应对工厂成本与效益、职工对企业的满意度等进行调查。撰写实习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
 
(四)考核方式

本模式下考核方式是根据培养过程来指定的,主要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校内实验开展情况及校外实习的表现几方面来进行考查的。

对于理论部分考查,在每学期末,教师组织对学生的考核,考核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部分,总分100分。平时考核成绩占30分,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参与集中讨论情况等方面;期末考核成绩占70分,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可采用试卷、设计、论文等形式。

对实验(校内实践)情况考核部分,实验(校内实践)考核包括实验(实践)情况、实验(实践)成果(根据情况可以是实验报告、创新项目结题材料、竞赛作品等)、答辩三种情况。实验(实践)情况包括实验(实践)过程表现、实验结果等方面;实验(实践)成果主要观测点是成果材料(实验报告、结题材料、竞赛作品等)格式是否规范、实验(实践)过程是否描述清楚详细、实验结果处理是否得当、结果分析是否全面深入、成果材料写作是否清晰且富有逻辑等;答辩按小组进行,每一个小组选一名陈述人,陈述内容包括实验(实践)过程、主要完成的工作、效果(成果)、收获(体会)等;教师根据陈述情况提问,学生小组讨论后做出回答。项目得分为小组主要成员成绩,其他成员根据贡献情况酌情调整成绩。

对校外实习部分的考查,校外实习考核到学生个人,包括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两个部分,总分100分。实习表现占50分,包括实习中遵章守纪情况、现场记录(笔记、影像)情况、现场提问情况等;实习报告占50分,主要观测点是实习过程是否描述清楚详细、对观察到的现象的思考、分析是否全面深入、报告写作是否脉络清晰富有逻辑等。

二 多极化模具方向课程开设案例

以多极化实施第二学期的课程《典型冲压件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为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典型冲压件制品生产工艺流程,变形特征特征。认识冲压成型工艺方法、冲压典型结构;掌握典型冲压件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方法与步骤;具备进行中等复杂冲压件成型参数的拟定编制、冲压主要成型零件及模具设计能力。但开设这类课程需要一定的先行课程为基础,例如,本方向的学生所修的先修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
《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以上课程作为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本课程后续课程有《模具CAD/CAM(PRO/E)》,该课程的冲压模具设计过程和方法以本课程作为支撑。

在讲授本学期的主要内容前,首先把重要知识点抛出来,让学生心中有数,然后再布置一定的课后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相应知识点。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得到极大提升。例如,本学期可课程先通过教师以专题的形式讲授几个重要知识点,详见表1。再在每次课后布置相应课后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


\
 
三 多极化模具方向课程实施结果分析

从接受培养模式的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来看,21名学生中有7名一次性被模具公司录用,另外多名同学也收到多家模具相关的公司的邀请。而且通过用人公司反馈信息来看,对这7名学生模具方面知识掌握情况非常认可,尤其提到学生适应模具相关岗位能力特别强,这也间接证明了多极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但是,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教材选用方面,由于本模式属于创新模式,虽然已出的模具方面的教材较多,但都不适应本课程改革需要,因此没有非常适合的现成教材可用。本培养模式要求教学内容广,范例精炼、详悉,篇幅不能太大,而且要有典型案例来支撑。所以,建议今后有条件的学校采用自编教材。

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该培养模式实施全过程,需要理论和实践教学均很熟练的双师型教师来完成,且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因材施教、一体化教学。所以,解决师资队伍问题也是顺利实施本培养模式的一个难点。

最后,在硬件需求方面,模具拆装需要大量模具及、工量具,最好人手一套,这样能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动手机会拆装模具,有助于学生建立模具相关零部件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实习方面,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模具实习公司,因为不同的模具公司侧重点不一样,这对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模具实际生产及使用,以及在今后模具设计过程中因注意的事项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提供足够的对口实习单位是本模式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四结束语

多极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推广,可针对不同学校开设的学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以职业为导向、学生为主体展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便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着重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为毕业生将来顺利就业,尽快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蓝卫东,覃潘燕.我国制造业模具人才培养现状和实际需求调研分析[J].模具工业,2018,44(3):69-72.
[2]刘斌,谭景焕.现代模具设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塑料工业,2017,45(2):1-6.
[3]丁坚勇,刘涤尘,华小梅,等.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1):101-103.
[4]梁文耀,陈武喝.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289-291.
马玉春,刘德宝.《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教学改革与大学生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83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