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评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业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保障教学质量及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在论述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相关措施,以发挥学业评价在教学中的真正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齐菲,等.新时期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2):131-132,137.
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载体,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对学业评价进行相关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评价理论和实践,全方位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1],还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当前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度发展,使得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这就给学业评价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鉴于当前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新时期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
一 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现状
(一)评价指标不一
评价指标是进行评价活动的核心和依据。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指标就是为学业评价提供“评什么”的依据,综合反映学生学业发展的具体因素。但由于不同学科教师在指标内容的划分、量化和设定方面难以达成一致,所以目前并没有可参照的统一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这就导致评价的信息会出现失真的情况,学业评价也就显得可有可无了。
(二)评价主体单一
当前我国高校在进行学生学业评价时,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一般处于自上而下的从属关系之中,而且评价者一般就是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只能是被动接受,形成了一元性评价模式。也就是说,教师或者其他管理人员在未经学生参与评价的情况下做出的评价结果一方面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此外,在缺少其他主体参与评价的情况下,评价的视角仅限于课堂,评价的内容也只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涉及不到学习能力的评价[2]。一些高校也实行学生自评或者学生互评,但都只是形式上的,对评价结果无甚影响。
(三)评价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高校多采用试卷考试的单一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用同样的一张试卷去考查不同的学生,结果未免过于片面。而且单纯的卷面成绩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此外,教师一般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致使学生无法通过冷冰冰的分数,发现自身的不足,自身的创新力、认知力和逻辑力也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3]。有的教师在课程结束之时会给学生布置一篇课程论文,根据学生所写论文评价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就,这种形式看似公平,却也属于终结性评价,无法反映出学生的阶段性发展情况。不可否认,目前各大高校已经对形成性评价有了一定的关注,但是还处于认识阶段,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应用或者已经应用但是还不甚完善。
(四)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且利用率低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后会运用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判,学生只是知道最终的分数,不能知晓自身的得分点和失分点,也就不能获得相应的真正意义上的评价反馈,更不用说评判自身的学业发展状况和改进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学业评价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只是单纯地标志着课程的结束。同时,这也显示出反馈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才单方面从分数上知晓自身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本无法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就及时调控自身的学习行为,以便得到有益的提升。虽然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做一些考核,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学生也很难真正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
二 新时期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措施
(一)统一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学业考核信息管理系统一体化
首先,高校应该综合教师、学生等多方意见,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统一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使其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稳定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水平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还能促进学生据此进行自我调适和发展。其次,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有必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一体化的学业考核信息管理系统。教师可通过该系统实现课前管理、课堂管理、课后管理及学期管理的一体化,具体可进行网上试卷制作、网络在线考试、网上阅卷、成绩管理、考务管理,通过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相关资料和数据使考核结果有据可查,实现考教分离,提高过程性学业考核的管理效率。
(二)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业评价本身是一种较为主观的评价方式。无论是评价指标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还是评价结果的分析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只不过是影响的程度不同罢了。相较于单一主体下的评价结果,多元化评价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效抵消主观成见,使评价结果的主观因素影响降低。因此高校要推动教师单一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4]。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要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之中,深入开展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学业评价之中,才能全面认知自己,知晓自身的优劣势,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弥补学习上的不足并提升自我反思能力。而在进行学生互评时,学生可以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充分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提升自我反省的能力。此外,还应将校外的社会力量也纳入评价主体之中。这里的社会力量主要指的是学生参与实习或者进行实践的单位。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还有利于教师或者学校对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进行相关的价值判断。校内评价主体和校外评价主体相结合构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并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现学生的不足,使其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
(三)注重形成性评价,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首先,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学生只要参与就会留下一些数据碎片,因此我们要运用相关技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并实时更新数据,形成学业质量的动态变化曲线,以便分析学生各方面和各阶段的学业质量和发展情况。换句话说,高校应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方便教师和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使评价回归最初的意义。其次,高校在进行学生学业评价时要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5],既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要实现对学生学业的最终评定。量化评价有助于教师从宏观上把握学生的学业情况,质性评价有助于教师从不同的方面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因此要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过程性评价,使学生能够准确了解自身在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及时改正自身的不足。而在课程结束之时进行系统的终结性评价,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完美的落幕,实现评价发展性和整体性的统一,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升评价反馈信息的利用率,重拾评价的激励功能
当前高校一直存在着学生无从获知评价反馈信息的现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要想改变此状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提升反馈信息利用率上,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教师都应该及时告知学生评价结果并辅之以指导性的评语,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学业情况有一个清晰且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改正,以此来真正实现学业评价的价值。其次,教师还应该学会运用相关数据技术,依据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简单预测,以便及时预防或者直接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利用大数据技术,学业评价结果可以具体到某一个学生。据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开展针对性教学,学生也可以有目标地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以取得进步和发展。
三 结语
进行学生学业评价的相关改革,不仅有利于实现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平等性和合理性,还有利于培养与社会要求更为匹配的人才。运用相关技术实现学业考核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体化,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协商统一学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元评价方式进行全方位评价,充分提升评价结果反馈功能等一系列做法能够助力新时期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对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敏.高端贯通项目基础文化课学业评价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4(44):40-43.
[2]白雅娟.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5(06):130-132.
[3]魏周超.探讨高校学生学业的评价功能及体系[J].学周刊,2016(04):10.
[4]王勇,卢长娥.地方高校文科类专业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J].教育现代化,2018,5(20):204-206.
[5]张学立,谢治菊.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动因、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7(06):89-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