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时代背景下汽车专业融合性建设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5 13:11: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融合性课程内涵建设等措施,为更好地实现我国汽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汽车专业;融合;专业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刘国兵.大时代背景下汽车专业融合性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1):128-129.

一新能源汽车专业是发展方向

        基于环保、能源短缺等诸多问题,各国对内燃式汽车提出了各种应对措施。印度、挪威、法国和英国已经宣布,将逐渐淘汰燃油车,以更加清洁的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取代。挪威设定的最后期限是2025年、印度是2030年,英国和法国都是2040年,德国计划在2030年禁售传统内燃机汽车,我国也将2035年左右禁售燃油车,传统燃油车或将走向尽头。未来汽车专业必将被新能源汽车专业所替代。

二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其种类繁多。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发展,须基于多专业融合,以形成自身特色。如: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等融合电力专业和自动化专业,一方面通过提高电力转化效率减少排放量,另一方面强化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器的设计、试验及制造。德州理工大学则是融合了化工专业,加大氟化技术的发展,降低燃油中的含碳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以及麻省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英国Newcastle University的Microbial Fuel Cell Research Group和澳大利亚的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则是通过融合生物工程专业,发展微生物燃料电池。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较为迅速。到2018年止,全国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高校一共有119所之多。但由于发展时间短、积累少、专业融合差强人意,我国高校新能源汽车专业还没有自身特色。但总体来说,各国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发展均处于起步阶段,但国外高校底蕴较为深厚。

三 我国新能源汽车专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刚起步,没有具备明显优势的技术方向。同时受限于专业申报等诸多因素,各高校均是在自身基础上,基于传统内燃式汽车专业,增设了新能源汽车专业,其涉及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营销、维修与养护等内容。但究其根本都具有浓郁的内燃机特色。基于传统燃油汽车,开展新能源汽车专业研究,有益于尽快融入新能源汽车范畴,但其存在着天生不足之处,无法弥补。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定位不够明确

        各高校在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时,由于要综合考虑现有汽车专业衔接、新能源汽车专业就业率等诸多问题,在专业定位上一般是较为宽泛,缺乏明确的方向。目前,国内汽车专业人才需求中,新能源汽车专业的需求量相对来说还比较少。为适应现在的就业需求,新能源汽车专业一般定位于新能源汽车设计与制造,既可以从事汽车设计工作,也能从事汽车制造类相关工作,也可从事新能源汽车的设计与制造工作。表面上看,新能源汽车专业就业面扩宽了,实则是专业定位不够明确,内容空旷,无法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

\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

        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其种类繁多。其结构原理与传统汽车有极大的区别,不仅动力来源不同,传动系统、车身结构等均不同。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繁多,涉及面广泛。目前,各高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仅是在原车辆专业基础上增设了一些新能源汽车课程。这就造成了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不能完美的契合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达不到人才培养目标。如:新加入的新能源汽车设计课程,若没有机械设计、电机学等其它新能源课程有效支撑,新能源汽车专业特色就会不显著。其中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设计,必然还是要教授电机选择、减速器设计等内容,本质上还是原内燃机设计内涵。而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则要求将电机、减速器等一体化设计并优化,其要求更高更严。

(三)专业融合差强人意

       新能源汽车专业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方向众多。如:电动汽车的电驱系统,涉及了电子信息工程,电力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电池系统涉及了化学、材料学等;电机涉及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车辆工程等;电磁兼容涉及了电磁学、通讯工程等;电池防护系统涉及了机械学、材料学等。如某高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申报时,依靠汽车电子与汽车技术方向基础,融合了汽车、自动化两个专业,专业融合度有所欠缺,造成了学生知识面有不足之处,市场认可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新能源汽车专业融合,不仅仅是几个专业共同进行授课,必须在培养大纲的基础上,从课程大纲、授课内容、授课深度、教学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从新编撰。如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汽车设计,要将自动化、电子专业、汽车专业、电气专业等有效融合,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将电机驱动及其控制系统设计集成,而且并能对充电系统,对电网的冲击影响等纳入设计中。新能源汽车专业与诸多工科专业均有交集,如何将各专业有效的融合并服务于新能源汽车专业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 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应对措施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本,新能源汽车专业培养必须具有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特征,不能仅是多个学科专业原有培养目标的简单叠加。其次,培养目标要符合高校的办学定位。同时,培养目标要满足服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又要着眼于新技术、新产业以及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做到服务满足与支撑引领产业行业发展并重[1]。

         新能源汽车专业要发展,形成高校自有特色,须重新梳理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明确专业特色定位,规划好专业培养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有针对性,要明确学生未来就业方向[2]。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是培养学生从事新能源汽车结构设计、制造、电控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售后等,不能空泛,把所有内容都囊括的必然结果是毫无特色。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从最初的电动汽车到后续氢燃料汽车等,其学科专业是在不断发展的。因而,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遵循“重基础、宽口径”的特性。重基础,是强调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多学科基础知识要夯实。宽口径指对人才的培养强调个性化,应对的措施是采取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在低年级阶段时候,可以不分专业,即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大类培养。这个培养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培养、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发挥其特长,奠定个性化培养的基础,同时也为后续专业教育打下宽阔的基础[3]。专业教育阶段实施模块化课程系统,如设置新能源汽车制造模块、设计模块等。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选修不同课程模块,学习对应方向的学科基本知识、原理、规律、方法等核心课程及前沿性课程,从而使学生专业特长呈现多样化。

(三)融合性课程内涵建设

         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基本上是需要通过对原有学科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来形成的。其课程内涵即不能是仅对汽车工程、自动化学科、车辆电子电气等相关学科专业的现有课程简单拼接与叠加,也不能是通过减少课程学时数来增加课程门数、增加知识面的做法,而是应该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的需求,通过对汽车类相关课程进行交叉与融合,或通过开发全新课程来实现。比如:新能源汽车设计课程,需要将汽车设计、自动化、电机学、机械设计等课程内容相互渗透、整合、重组和优化,形成新的课程才能满足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求。

\

 
五 结束语

        新能源汽车专业必将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需根据各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形,不断融合、优化,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林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32-45.
[2]陈彦霖,廖祥六.多专业融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新华扬”订单班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142-143.
[3]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26-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1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