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信息化手段在中职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4 15:17: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中职院校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教学环境。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人才,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运用信息化手段,让课程教学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本文以中职化工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就如何在该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中职;化工专业;专业课程;应用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李方圆.信息化手段在中职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47):261-262.

        中职化工专业是中职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工科与理科有机结合的专业,具有应用技能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特征[1]。在化工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吃力,而且学习效果不理想。为了激发学生的听课动机和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学生对抽象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理解与把握,化工专业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技术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化工专业课程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一 中职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优势

(一)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中职化工专业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对学生实际应用操作和专业知识积累等有较高的要求[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遇到的难题也非常多,不管是瞬息万变的化学实验现象、庞杂的工业流程,还是隐藏在内部的仪器结构、抽象的专业知识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化工专业学科学习中的障碍[3]。如果化工专业教师能够适当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抽象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和感受到专业性的内容,也就很容易理解和消化。由此可见,在中职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手段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学生听课的效率。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不仅可以方便教师制作课件,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4]。在传统的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枯燥的专业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非常低。究其根源,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体会到化工专业知识的魅力。现阶段,化工专业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善这一局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建近似真实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方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认识到专业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化工的重要性[5]。而且学生在这个近似真实的情境中会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可以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从机械的、单一地学习知识转变成积极地、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近些年来,国内外的化工技术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狭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学生的知识面也局限于各学科教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这一局面得到很大的改善。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国内外最新的化工技术,然后将其引用到课堂上,给学生讲解这些最前沿的技能技术[6]。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比如围绕某一个化学技术,将这项专业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通过多媒体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熟练掌握贴近生活实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牢牢掌握了教材知识,其专业知识面也因此得到有效拓宽。

\

 
二 中职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同,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实现教学方式的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升专业教学效果。在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结合教学内容打造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同时感受到专业知识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化工生产”相关知识点的时候,由于这节知识的操作性比较强,而很多学校缺少完善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备,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应用信息化手段,以教材为主导,辅以电子粉笔、PPT等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整个操作过程,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如,在讲解“离心泵”这一设备的时候,由于中职学生在生活中很难看到和接触到这一物体,所以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片播放、视频播放等形式将离心泵给学生呈现出来,还可以将这一设备在各种生产活动中的工作过程给学生展示出来,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突破教学难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中职化工专业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较多,而且更加复杂。而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学习基础薄弱,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把握重点,也难以理解教学中的难点。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以此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以上文中提到的“离心泵”案例为例,由于中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接触到这一物体,所以缺乏了解。如果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通过口头讲解的形式讲解离心泵的工作原理等内容,学生很难做到有效吸收。即使使用板书形式或者实验模型讲解的形式进行分析,学生也难以做到完全理解,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信息化手段,利用多媒体将离心泵的工作原理用动态的视频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看到离心泵的具体工作过程。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慢放、暂停等功能对学生进行详细地展示和解说,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又如,在讲解“化工工艺”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如果通过口述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化工工艺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在讲解设备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工艺流程图的时候难以将其准确地描述出来,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知识框架。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图片、视频播放形式,通过仿真模拟给学生展示具体的工艺流程,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充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很多新的工艺技术和新的设备也在不断涌现。然而,中职化工专业课程的教学受到教材的限制,而教材的更新速度比较慢,所以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些老旧的知识,甚至有些专业技术在当前的化工行业中已经不再使用,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进行教学。如果教师采取这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出来的中职学生很难满足当前化工行业对现代化人才的需求,走上社会后很难快速适应社会。面对这一教学局面,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改善。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当前化工行业的领先技术以及最新研发出来的设备等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出来,以此扩充课堂教学容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化工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丰富的化工行业信息,不断拓展教材内容,同时用新的知识替代一些老旧的知识,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化工专业知识和技术,从而具备满足当前市场要求的岗位能力。长期以往,学生对化工专业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而且化工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升。

三 结语

         中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各个行业输送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中职化工专业课程教学应当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化工行业对现代化人才的需求,再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对课程教学策略做出适当调整。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可以让化工专业课程教学走在时代的前沿,确保学生接受最先进的专业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些都是当前化工专业对人才的要求。化工专业教师要清楚认识这一点并加强对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教学效益的优化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贯彻落实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

 
参考文献

[1]邬宪伟,周健,盛晓东,等.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化学工艺专业建设的改革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9):27-33.
[2]张萍.现代信息技术对中职化工专业教学的影响[J].南方农机,2017,48(22):193.
[3]傅华.信息化教学在化工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8(22):27-28.
[4]李建东.信息技术与中职化工专业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2015(26):175-176.
[5]李书标.信息化建设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7):302-303.
[6]刘黎黎.中职化工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交际,2016(16):227-2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07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