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习实践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3 10:22: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及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基于对国内近几年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习实践培养模式的分析,对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习实践培养模式展开了研究与探索,通过对其内涵分析和培养体系的构建,为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实践;改革转型;协同育人

本文引用格式:姜碧莹.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习实践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
(49):26-28.

一 国内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国家近几年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大力推动,以及大数据时代会计行业对于人员需求的改变等情况,促使着各高校加快了对于本科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传统的会计人才在市场中不仅已经达到数量上的饱和,而且在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一些岗位甚至已经被机器人所取代,基于如此的行业现状,各专家学者们,通过不同角度以及近几年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对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如:南京财经大学以“三商、五能、七识”为视角,探索和实践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重视培养学生的情商和灵商,重视学生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强化五项技能的培养,强调会计的七识教育,实现培养商能并重,七识贯通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三元共育,三位一体、双证融通的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多方共同合作进行教育培养,将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这三大块内容进行融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教育,以此培养出切合岗位要求、拥有过硬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吉首大学商学院构建了“355式”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是指通过三层次式教学模式传授学生创新知识,三模块式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及会计综合实践能力,五结合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锻炼学生具备会计专业技能的创新人格,实现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当前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随着会计行业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工作内容的更迭变化,会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新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促使全国各大高校相继展开了针对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改革,不少高校已经摸索出了一些相对符合当地经济和行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如:部分高校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等方式,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基础上,向其他方向进行延伸和拓展,为学生提供丰富自身的技能、素养和赋能的机会和资源;有高校通过与事务所及企业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实行多方联合办学、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重点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但是在面对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转型过程中,也有一部分高校遇到了一些困境和难题,很多高校所面临的现状是难以切实展开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实习实践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

二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习实践培养模式的探索


        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习实践培养模式的探索基于经济社会对于会计人才需求的最新趋势。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对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实习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探索、改革创新和重新定义,直面人工智能取代传统会计从业人员的挑战,培养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具备对接大数据的信息技术能力,熟悉财务业务流程,熟练运用财务软件,快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软件的能力、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分析决策能力、信息化背景下快速适应岗位的职业能力、打破既定规则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以及多方沟通协调引导团队协作的能力;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路径,促进提升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能力。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改革中应始终贯穿严格的会计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借助国家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战略机遇,与各行业展开资源共享,协同合作,展开特色合作路径。

        本文认为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习实践培养模式的内涵在于搭建多元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分别通过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整合、交互与优化、理论课程以及实习实践课程体系的调整与构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以及实习实践培养基地的建设这五大块内容的深度改革和协同合作,将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会计行业和产业需求对接,将实习实践培养方向与会计人才与时俱进的职业能力需求对接,为会计行业输送满足社会需求、行业需求,贴合信息化时代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产业转型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会计人才。

(二)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习实践培养体系的构建

1.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整合与优化


        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培养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对现有的会计学专业进行整合和优化。高校应放开专业的建设和调整,邀请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优化会计学专业的布局和结构体系,推动专业的设置与会计人才的培养契合企业的实际用人和岗位需求,以应对传统会计人才在市场略呈饱和状态,而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却依旧稀缺的局面。

        高校在会计学专业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应根据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大背景,将会计学专业与其他专业或学科进行资源整合和创新重组,单纯的一门学科或传统的会计专业已经很难适应当今时代发展下对于应用型、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只有通过将会计学专业协同其他新兴产业趋势进行专业的交叉融合,共同建设新型、有特色的会计学专业。如:会计专业可以与语言类专业的结合,如今很多企业和公司都开设了财务共享中心,处理整个集团在全球的财务业务,这时候拥有第二门外语的会计人才在对外的业务和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稀缺;又比如将会计与大数据技术对接,培养学生具备整理、加工、分析、处理大数据的能力,并且能将分析出的结果用于后续的决策判断中,当今行业所需的、急需的会计人才不仅需具备深厚的会计综合能力和实践经验,还需掌握处理、分析大数据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能力,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业务能力,成为真正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型复合人才,将多门学科、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将会计专业与其他多重专业进行整合,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若高校在专业布局、设置上暂时有困难,资源上不足以支撑其进行多学科、多专业整合的,可以通过开设辅修专业的形式,为学生赋能,主修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辅修语言类、法律类、计算机类、信息技术等专业,主修为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辅修会计学、ACCA、CIMA等专业为自己提升会计专业度。

2.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与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高校培养学生的具体路径和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进行调整和建设,是会计人才培养的落实载体。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在进行调整和改革时,应加深对实习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实习实践课程在四年大学教育中的比例,增加和延长学生进入基地或企业进行实习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并在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中融入当下最热门的其他专业、学科、新兴产业、行业趋势等等内容,如加入计算机语言类、大数据信息技术类、企业经营管理类、人工智能类、云计算类的、小语种类的课程等等,培养学生快速接受及使用新型财务、管理等软件的能力,通过调整会计专业课程的结构和增加实习的比重,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务经验,能够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紧贴行业发展前沿,了解和掌握行业实时动态,培养出复合型的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此外,授课方式和教学形式也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进行改革和调整。各高校应大力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学生教育领域的发展,依托互联网,丰富授课的方式和途径,开设线上和线下课程,利用手机、微课、慕课、网络公开课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授课的灵活性,开放各方资源共享,拓宽会计专业课程的传播路径。

3.本科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本科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着重于教授、名师、行业专家层面优秀师资力量的引进,青年教师层面着重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实践经验的提升;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水平的提升,从而有效地推进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工作平稳高效地展开。高校可以让青年教师前往不同的企业或行业进行实践和挂职锻炼,以此填补青年教师实务经验不足的短板,保持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企业也可以将自己的技术骨干、高级管理人才等派到合作的院校,让他们可以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到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高校还可以引进在企业中工作满足一定年限,拥有一定级别专业职称的行业人才加入学校老师的队伍中,这些老师拥有多年工作经验和行业敏感度的可以帮助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和实训课程的内容;学校和企业还可建立共同培养师资力量的机制,共同培养适应市场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专业教师,为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助力。

\

 
4.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是指生产过程和教学密切结合,形成学校和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更深层次发展和合作。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班的形式,由企业或事务所根据公司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向校方提出会计人才订单,并与校方一同制定一系列具体的培养方案和相关课程体系及内容以迎合公司实际需要的会计人才类型。也可与多家知名单位、企业、事务所等建立产学研基地,或者依托数字化的大环境,建设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习实践平台,各家基地和企业可以进入平台实施发布企业的实习信息及招聘信息,学生登录系统直接进行简历的投报,借助实习实践平台,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习岗位和机会,产学研基地也能挖掘和培养更多符合自身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此外,也有邀请会计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等,来学校开设名师工作室,建立特色教育培养模式,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的路径和机会。

5.建设实习实践培养基地

         高校为培养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可以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实习实践基地是一个集合了教育教学、实践培训、实验教学、生产、专业技术培养等等的一体化实训平台,通过在基地中模拟学生在事务所、企业工作时可能遇到的各种会计工作场景和所需处理的工作内容,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前就对实际工作岗位和内容有所了解和学习。同时与多家企业或事务所合作建立不同类型的实验室或实习实践基地,让会计学专业的同学们有更丰富的体验空间和尝试的机会,更容易提升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能够更好地迎合当今时代对于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习实践培养模式研究及探索的意义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财务共享的时代背景下,会计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在如此大环境下,高校在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对于实习实践培养模式进行的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的意义在于:引领企业、行业共同参与到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中,加深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共同承担起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责任,通过与本科院校的多样化合作与创新,也帮助高校与企业、行业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的合作过程;通过各行业、企业及专家学者对于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习实践培养模式的共同研究与探索,一同推进未来会计人才培养和会计行业人力资源的供给,也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学生们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人才培育和发展路径以及丰富的资源和合作平台;通过合作,高校对于会计产业行业发展的趋势,对于会计人才的具体需求有了跟深刻和深入的认识,高校密切贴合行业所需,制定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将需求和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为会计行业培养出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帮助提升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具备行业所稀缺的特质、无法被机器人所取代的、熟练掌握各项职业能力、信息技能及企业管理经营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

      对于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习实践培养模式的研究及探索不仅为传统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也为今后实习实践培养模式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指引,对会计行业和会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开田.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三商、五能、七识”为视角[J].会计之友,2018(05):2-6.
[2]曾越,梁瑞红.基于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04):91-92.
[3]朱海英.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吉首大学商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5):9-10.
[4]鲁海帆.基于职业能力框架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0):59-60.
[5]蒋卫华.会计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0):155-156.
[6]宿晓,代益香.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环境下创新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商业会计,2019(03):116-1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91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