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及干预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0 11:05: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数据也为高校实现动态化、持续化、精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提供了可能。本文从学生成长和高校教育管理角度分析了传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的不足;概述了大数据应用于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中的重要性和优势。以期为高校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提供新的思路,提高高校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大数据;心理危机;识别;预警

本文引用格式:蒋勇等.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及干预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6):199-201.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前提,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业要求的提高,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为了有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进行识别和预警,针对高校大学生特点,建立一个完善的危机识别和预警机制,成为高校维持校园安全稳定,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对心理危机的识别和预警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各类心理测试量表,缺乏对学生个体进行实时的动态跟踪和评价,导致心理危机识别、预警和干预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产生的数据,能够越来越清晰的反映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预警和干预中,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动态识别和预警,必将成为今后心理研究的新趋势。国内外学术界对大数据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大多数研究仅仅停留在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真正通过大数据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模型,全面、及时、有效地预测学生心理状况的实例还十分稀少。因此,利用大数据设计针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分析系统,动态掌握大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是目前高校亟待攻克的重要难题。

一 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及预警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缺失


         高中生在家长老师的呵护和严格管理下完成了高中学习,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由于大学与高中的学习、生活以及管理模式的不同,许多大学生在面临角色转变、人际关系处理、情感交友和学业压力等问题时。常常表现出束手无策,甚至产生迷茫、焦虑、狂躁等负面情绪,从而引发心理问题。余毅震等报道1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新生明显高于老生。大学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入学后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危机,了解心理危机的成因和表现形式。自觉学习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相关知识,面对心理困扰或心理危机时,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助、寻求他助。但目前大多数高校,仅仅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开展了心理评测,再无其他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的缺失。

(二)高校心理危机识别和预警手段单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然而据研究报道显示: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乃至产生轻生的主要原因。张丽霞等报道我国大学新生中有17.8%存在心理问题。然而高校常规的心理危机识别和预警手段,常常以入学时的心理普测和个体学生的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心理问题具有突发性、隐秘性、随机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老师很难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学生问题,学生也很难客观的对自身心理状况做出判断。

\

 
二 大数据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防治中的重要性

(一)传统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缺乏精准性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存在心理问题学生和发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概率越来越高。目前,国内传统的高校预警机制通常通过建立“寝室-班级-院系-学校”或者“寝室-心理委员-学生干部-教师”四级管理和监控体系来实现。但大学生心理问题往往与学业、恋爱、人际关系、父母、教师等多因素有关,加之参与学生监管的师生缺乏心理危机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和老师在学生危机识别上常常依赖于个人经验和感觉,导致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预警缺乏精准性。如果学生或教师经验不足或感觉出现偏差,将很难发现突发或隐性的心理危机学生,从而错过心理危机处理和干预的最佳时间。

(二)大数据可以实现学生的全覆盖监控和管理

         高校中由于心理问题导致寝室矛盾、伤人伤己、厌学休学等事件层出不穷,高校领导和相关老师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问题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关注。高校心理专业教师不足、存在或潜在心理问题学生较多,导致高校心理工作者只关注特殊的小部分群体而忽略其他学生群体,成为目前高校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的通病。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采取全员化、痕迹化管理提供了可能。学生的图书借阅、成绩分数、心理普测、就寝时间、离校次数、用餐时间规律、一卡通消费情况等数据,都能通过相关部分系统进行提取和统计,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生活状态以及消费情况。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多数大学生表现出“手机依赖”现象。2018年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报告显示8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手机依赖”。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累积时长为5.2小时,13%的学生日均使用手机9小时以上,14%在7至9小时之间。多数大学生的日常表现、思想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情绪变化都通过QQ、微信、微薄、易班等新媒体反映在网络上。曾有学者使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通过分析智能手机中数据情况将手机用户划分成5种人格。如果高校对大学生在网络上留下的心理危机信号进行研究和监控,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进行识别,将有效预防高校心理危机时间的发生。

三 大数据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的优势

(一)大数据的应用使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具有时效性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动态变化的,它随着个体所处的环境、接触的事物、面临的问题等条件而变化。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基本采用定期交谈或定期关注的方式。这样的形式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帮助和干预缺乏时效性和持续性,同时很难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学生。将大数据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预警中,可以有效收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个性化动态数据,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动态的监测和分析。利用动态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帮助高校教师或心理工作人员及时的发现学生问题,在第一时间对学生采取相应的帮助和干预措施。并在学生工作中,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动态的调整工作重心,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和干预,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危机干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大数据的应用使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具有预见性

         现代危机管理理论认为,将危机问题妥善解决固然是可喜的,不过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才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对于高校来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重在预防,而不在于干预和处理。由于心理问题的突发性、隐秘性、随机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只有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心理危机预警才能更好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Zhao Guozhen在2016年1月提出了一种先进的基于心理学和大数据理论的情感识别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游戏开发;Gilbert等人通过手机App平台收集人们实时的情绪思绪等相关信息,来进行幸福事件的研究;同理,高校可以利用聚类分析、逻辑斯蒂回归等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寻找数据信息与心理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基线,建立各类心理危机学生预测模型,包括:包括学业危机模型、人际关系危机模型、家庭危机模型、恋爱危机模型、压力心理危机模型和自杀危机模型等。将模型与预警基线之间建立正相关联系,从而实现对心理危机学生的识别和预警。这样的监测和预警不仅可以帮助心理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而且可以帮助心理工作者在干预前提前掌握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从而有利于心理工作者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方式和应对方案。

\

 
四 结语

         大数据之父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在整体上将会重塑教育系统,也将给未来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带来重大变革。大数据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成功应用,为高校动态化、持续化、精准化、规范化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管理提供了可能。因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心理识别和干预工作的重要性。从学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建设一批既懂大数据技术又懂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协调学校各个部门、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完善和构建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2]朱继东.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学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党政研究,2017(2):28-39.
[3]杨现民,李新,田雪松.学校导入教育大数据项目:动因、模式、路径与误区[J].中国电化教育,2018(1):50-58.
[4]姜强,赵蔚,李松,等.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个性化学习路径挖掘研究——基于AprioriAll的群体行为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8(2):45-52.
[5]黄倩.浅析大数据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科研,2016(6):117-117.
[6]朱廷劭,汪静莹,赵楠,等.论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变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00-107.
[7]李飞,葛鲁嘉.基于“大数据”研究的心理建设新思路[J].学术交流,2016(7):160-164.
[8]陈昊,唐珊.大数据下大学生奋进教育资源选择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7,34(9):214-2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83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