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区域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架构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9 11:37: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区域教师培训是挑战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区域教师培训体系是打通国培与校本培训的桥梁,必须深度调研教师培训真实问题与需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才能实现对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支持。培训机制与模型的建构,平台的搭建,是教师培训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区域;教师培训体系;架构

本文引用格式:张明显.区域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架构[J].教育现代化,2019,6(45):99-101.

        面临人工智能时代,国家确立了“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战略定位,坚定了教师在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中小学课程和课堂教学,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育能够面向“智能时代”的永续中华文明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从区域教师整体来看,职前教育已经与职业要求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这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区域教师培训问题,是挑战区域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

一区域教师培训体系的思考

(一)培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解决教师培训“课程化”问题。区域层面做的教师培训项目,常常是选拔培训专家后,专家根据对象依据自身教学成功经验自主设计培训实施方案(其实也没人去验证他们实施的课程,更多是教学案例的展现),课程意识淡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缺失,培训课程要素不完整。

        2.解决教师培训表层化问题。现实中的培训,对课堂教学尤其是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与考试关注厚重一些,对学生学科思想、综合素养关注较薄,培训关注的问题是不是教育真问题值得深究。优秀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我们有很多经验性标准,能够在经验层面作出判断;从教育心理学层面,研究很少,一节课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说不清楚。

        3.解决“研培行”脱节的问题。我们设计与实施的教师培训项目,缺乏系统性。一个项目的设计针对的问题是设计者的经验判断,缺少调研;培训完之后,是否在教师后续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发生效用,难以实证。

\

 
(二)以“研培行一体”架构区域教师培训体系

         经过近几年区域教师培训的设计与实践,我们提出了“研培行一体”构想。“研培行一体”是一种培训理念,一种培训机制,也是一种模型和流程。

        1.“研”(图1)。第一层,培训组织者先期展开调研,找准被培训者“关键性问题”,确立培训主题。第二层,培训者通过下达的主题,展开研究,开发培训课程。第三层,在培训者主导下,被培训者针对主题展开前置研修。

         2.“培”(图2)。即实施培训课程,是关键环节,针对项目实现的目标和教师教育教学缺失,提升教师教学产品(学生学习方案等)的开发能力与实践能力,引领教师将教育教学理念、理论观点转化为课堂建设行为,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能力,架构其专业成长路径。


\



          3.“行”是终端环节,是培训的目的,即参培教师针对培训成果,在教学中展开改革实践。强化教师自观察、自评价、自调适,实现“自培训”,促进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师教育教学谋略;同时,“行”还蕴含一层意义: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在这个系统中,都应该成为学习、研究、建构、培训、实践的“行者”,即项目实施实现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共同成长。图3为“研培行”逻辑结构。

        4.“研培行一体”(图4)。区域内教师培训,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培训流程和实践模型。厘清其功能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科学有效地运行。“研培行”各环节形成闭合回路,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阶段性递进,这个闭合环呈阶梯型上升。


\




二“研培行一体”教师培训实践

        区域层面的项目设计,重点推进两个方面的功能建设。一是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开展培训,强化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一是针对课程实施与课堂建设改进的重大疑难课题,强化教师教学问题解决。

(一)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培训架构

1.新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


        建构培训理念与主张。一是统一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全市标准,由培训机构统一组织培训。二是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基础,设置教师的培训课程;课程覆盖班主任工作、依法执教、学科教学等;尤其强化教育心理学原理和课程标准、学科思想支撑教学设计。三是以“研培行一体”机制为动力,驱动培训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建构培训课程模型。建立“4+1+1”培训周期性模型。“4”即职前培训4天,招聘上岗前完成;两个“1”即每工作一年安排1天集中培训。职前培训强调对教师工作的全覆盖,对教师教育格局整体把握;职中培训强调聚焦新教师教学实践的问题。培训课程研发,强调理论基础的支撑,强调解决实践问题,强调教学反思。“研培行一体”机制的运行。以“研培行一体”机制驱动项目的实施,一是扎实走好研培行各流程,一是项目的设计者扎根于流程中,把关课程开发与实施。

2.乡镇中心校学科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培训。

        项目设计。2015年,市教科所发动了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设计项目模型。2016——2018年完善升级为我市教学质量改薄培训平台,面向全市乡镇中心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为乡镇学校培育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种子教师”。培训模型研制。市教科所在深度调研、训前研究基础上,设计了“课+微报告”培训模型。“课”则采取“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备课”磨课流程,从解读课标、解读文本、研究学情、教学设计、课堂实践等方面提升盐边教师教学能力;“微报告”促进教师对课的理解,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运行机制优化。创制“研培行一体”运行机制,驱动项目设计与实施,强化了研究、实践等关键要素。为了深化“研培行一体”运行,市教科所举行了全市中心校校长(副校长)教育管理水平与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实现“改薄培训平台”功能与学校管理、校本培训的贯通与融合。

3.以“研培行一体”课程研发机制驱动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升培训。

        项目发端。市教科所在长期针对某县(区)在班主任专业能力建设理念、平台、推进路径等方面有显著特色,经过提炼转化为区域培训项目。项目推进前课程开发。提出项目实施的理念与思路,主持项目开展项目方案设计,确定培训主题,开展集体备课,组织培训资源,开发培训课程。最终确定了《东区班主任专业能力建设理念与行动路径》《西区中小学班级建设改革与优化探索》《我的班主任专业成长历程》《主题班会活动设计与实践》
《初一学生德育课程主题规划》《班级建设系统思考与行动路径》《班主任生涯教育规划指导》等结构化的培训主题。项目实施。教科所联合区教育体育局实施了《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升县域行动设计与实践培训》,通过行政化运行,组织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的教育行政管理干部、中小学分管德育校级领导、德育主任、班主任参加培训活动。

(二)针对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的培训实践

      在此,摭拾几例,略窥教师培训体系的架构。

      1.开展“元认知干预技术”培训。为了推进教学设计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2016年,我们邀请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方面研究成果卓越金洪源教授来我市开展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原理与应用”培训,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长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和学习障碍的成因,领会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和学习障碍矫正对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引领教师构建科学、高效课堂教学。

       2.开展培训管理者能力提升培训。2017年,我市与成都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培训管理者高级研修班”,提升管理者系统架构教师培训体系的能力。项目设计由我们列“菜单”;师院组建专家团队,针对培训对象研制结构化的培训菜单,在全省师范院校聘请权威专家;专家针对我市需求开发培训课程。通过培训项目实施,提升了市县两级培训管理者对教师培训设计理念、架构培训路径与平台的能力、项目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3.针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启智慧课堂建设的培训。2018年,为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学校教育生态变革,推动教学管理与评价变革,我市再牵手成都师范学院,开展了“基于大数据‘理想课堂’建设能力提升培训”,两天的培训活动,展示了两堂基于互联网的示范课,三位知名专家围绕课堂学科模型的建构、基于大数据课堂评价等方面做了三场主题报告,为我市骨干教师勾画了一幅智能化的课堂教学生态重建、结构变革、流程再造图景。

       总之,区域教师培训体系的架构是大课题,需要关照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需要落脚到教师的课堂,更需要打通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打通高校专家与教师的课堂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美]安妮塔·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黄勤雁.“研培一体”体制的内涵、特色和优势[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03):33-36.
[3]朱郁华.基于实践反思取向的“研训一体”课程设计与开发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07):11-14.
[4][美]M.苏珊娜·多诺万,约翰·D·布兰思福特.《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堂中的数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张景中.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写给小学数学教师们[J].人民教育,2007(18):32-35.
[6]史宁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J].中小学管理,2017(01):35-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5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