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 +”时期下农林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7 09:59: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对当下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现状作出分析,提出对“互联网+”时期下农林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路和建议,为日后农林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农林高校;研究生

本文引用格式:龚舒,等.“互联网+”时期下农林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3):13-14.

         随着“互联网+”行动的不断推进,引发了以“互联网+”为驱动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研究生教育首当其冲地受到了“互联网+”力量所带来的冲击与变化。虽然研究生培养质量近年来有了显著提高,但仍以传统培养模式为主,较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相结合,提高和强化创业教育地位,对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是成为了一个新课题和新挑战,所以结合农林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面深入研究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与外延,为农林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培养模式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持。

一 国内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现状

         在我国,创业教育的理念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当年的教育研讨会上指出开拓技能教育要与学术和职业性教育并重,要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大胆地走向社会,完成“求职者”到“工作创造者”的转变。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与结构性转型时期,我国各地高校逐渐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举办创业大赛、创业报告会,成立创业学会、基金会,开设相关创新创业课程,创建创业实践基地等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分析毕业生创业现状、创业所遇问题、创业动机,典型案例分析,创业影响条件,高校创新教育以及政府和社会对于毕业生创业的鼓励措施和建议等内容,使学生逐渐形成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胆量,学会用发展和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创业,成为社会上的智者、强者。

二国内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校研究生不断扩招,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吸纳能力有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将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此外,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传统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所下降,服务业和互联网行业不断兴起,我国社会整体就业不足问题依旧突出,由此反映出我国高校研究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步晚,教材和教育方法仍处于摸索阶段,在系统性、完整性上都有所欠缺,虽然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多数高校顺应现代化教育发展要求,纷纷设立了创新创业教学有关课程,但设置的理论教学课程局限在创业基础知识上,开设实践性课程很少,缺少市场营销课程等。

\

 
         第二、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造就了许多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吸引了不少高校毕业研究生投入到创新创业大军中去,但毕业生对于创业经验缺乏,在校期间主攻学校的专业学习,缺少社会实践,加上对互联网相关创业项目所涉及的发展前景和风险保障缺乏一定认识,难以从综合性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导致创业准备不足的毕业生在创业的道路上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而使得创业项目失败。

        第三、创新创业能力有待提升:部分高校侧重于专业课程教学,而忽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或是将创新创业教育重心放在提高研究生创办企业的能力,而非引导研究生自主创业。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网络运用能力是创新创业的研究生需要具备的第一要素,除此之外还需具备较好的经营管理运行能力、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和灵活的市场营销能力等。

         随着这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高等教育发展重新进入了一个大分化、大转型阶段,而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和完整的培养体系,大家都应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教育理念,重新寻找和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与道路,能否实现“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所有人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三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路和深化建议

       根据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客观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强化创业教育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在互联网背景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农林高校的特点,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突出农林高校的办学特色,对“互联网+”时期下农林高校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进行定位,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探索、改革与创新,逐步建立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组成研究生、教师&导师、社会需求以及互联网平台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四个要素,形成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平台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农林特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树立研究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意识

        研究生作为一类具备较高知识储备和素质的优秀人才,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应与时俱进,立足于社会实际需求,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创业理论及案例推广,加强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从教学理念、培养方式以及管理手段等多角度入手,不断完善人才教学培养体系,调动研究生自主创业积极性、计划性和有效性。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突破口,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解决创业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坚定发展的信念。

(2)设置“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普遍开展了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创业实训课程和创业情景模拟,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以及社会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对创业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凭借信息技术,以微课、慕课等在线学习模式,深化理论教育与创新创业案例学习,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促进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

(3)正确引导研究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方向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应从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与特征出发,使创业导师起到示范性和指导性作用,推动高层次创新创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同时,从行业、专业和方向上有效指导与监督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及时总结创业经验并交流分享。结合社会大环境与自身条件,积极引导研究生创新创业的正确方向,继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只有正确的方向加以最大的热情和努力,才能达到最后的成功。

\

 
四结语

         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新形式下,二者的融合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领域,让学生感受更加开放和全面的信息冲击,同时还有利于不断强化互联网研究生创业的意识,构建多元化的创业队伍,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科学化、规范化,从而全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让我们由过去培养基础扎实的专业型人才,转向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高素质、高能力、适应性强的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晓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教育论坛,2018(04):238,300.
[2]龚舒,刘光华,甘泳红.“互联网+”时代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178.
[3]彭吉萍.“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教育改革,2017(6):197.
[4]肖新,刘正,焦立新,等.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协同式”培养模式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4(05):124-126.
[5]龚舒,刘光华,黄雪,等.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改革方向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31):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5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