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受近年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民族自信理念的指引,民族乐器地位逐渐攀升,与时俱进,不进则退,民族器乐作品和演奏技法发展速度较快,新作品逐年增多,演奏家们举办音乐会的数量随之增加,音乐会是音乐家对作品演绎与专业追求的体现方式之一。段茹当代琵琶作品音乐会的举办即是她多年从事演奏、教学的集中成果,这场音乐会体现了作为新时代琵琶演奏家的执着与创新,不但将传统与现代交融,还把琵琶与宁夏民间音乐元素结合,乃琵琶界第一次大胆尝试。
关键词:段茹;琵琶;传统;现代;宁夏民间
本文引用格式:马欢.琵琶的宁夏风情——记段茹琵琶音乐会[J].教育现代化,2019,6(39):247-249.
2018年5月12日晚20:00,知名青年琵琶演奏家段茹老师的演奏当代作品音乐会“春舞塞上”在宁夏大剧院隆重举行,音乐会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琵琶独奏、重奏、协奏、与管弦乐队合奏等体裁,以建国以来的中国作品为主。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得以完整地诠释,除了作品的创作技法、旋律、织体、结构等因素以外,更为重要的还取决于演奏者准确、完整地演绎和适度个性化的二度创作,此次音乐会为观众呈现的是长期以来致力于琵琶当代新作品演奏的实践积累的成果,同时也将其不断开拓新曲目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展现于舞台。
段茹,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北方民族大学琵琶、阮专业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理事,宁夏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民族乐器考级评委。先后师从于马静凤教授,葛美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高微教授,以及著名琵琶演奏家、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张强教授。任教以来,指导多名学生参加全国高规格琵琶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乔建中先生在《别有一番追求—琵琶音乐会杂议》一文中写到:“‘琵琶音乐会’举办之前,我就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听到刘德海谈他对于‘三角学’即‘事物一分为三’的探讨和思考;诸如音乐文化的传统性、民族性、世界性;琵琶艺术的过去、现在、未来;琵琶遗产的民间、文人、专业归属等。他说,各个‘三角’相互交叉,就会形成一个绵延不绝、求新求变、富有创造活力的艺术天地。而演奏家、作曲家们只有站在这一交汇点上,瞻‘前’顾‘后’,左右觅源,才可能步入更新的境地。此语一出,四座皆惊。大家从‘实践’的刘德海中,又出现了一个‘思考’的刘德海,而且是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借用这段话来评价段茹老师的音乐会是再恰当不过的了,音乐会正是段老师在琵琶演奏领域多年来不断的探索、研究与创新的最佳体现。
一传统的优秀基因
琵琶,中国弹拨乐器中历史悠久的另一大有特色的乐器,漫漫历史长河,在宫廷,在民间,演绎着其不同程度的经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唐诗中书写琵琶的诗句居乐器诗数列前茅。其实,中国古代历史上琵琶的概念与今之琵琶有所异同,今之琵琶即指这种木质梨形音箱,四弦,有相、品的弹拨乐器。而古代的琵琶名词含义却非指特定的一种,随着历史时期的变迁而出现了不同的琵琶,“我国古代的琵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有以下几种概念:
1.汉至魏晋时期的文史资料所揭载的琵琶,是我国人民自己创造的一种圆体、直项、四弦,因以手推却(今日谓弹挑)而命名的乐器专称。……因此古代文献称我国产生的琵琶为秦琵琶。
2.南北朝至隋唐,因为出现了各种形状的琵琶,所以琵琶给人们的概念变了。它由上述圆体、直项、四弦弹拨乐器的专称,进而成为相同类型的弹拨乐器的总称了。在这个历史时期,主要有下述几种形制的弹拨乐器,称为琵琶。(1)圆体、直项四弦琵琶,以及它所变异的各种琵琶。无论长柄,短柄,体大,体小,弦多、弦少等,皆一律称‘琵琶’‘直项琵琶’或‘秦琵琶’。(2)曲项梨形的四弦琵琶,在史籍里称为‘琵琶’‘曲项琵琶’‘胡琵琶’或‘胡琴’。(3)直项(或曲项)梨形的五弦琵琶,称为‘五弦’。
3.唐代以后,琵琶又逐渐成为了胡琵琶、曲项琵琶,以及逐渐形成的曲项多柱琵琶的专用名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一旦进驻,入乡随俗,极大发挥其音色之魅力,一举博得上至宫廷、下至黎民的追捧与喜爱。宋元以后俗乐的兴盛带动琵琶进一步向伴奏乐器迈进,同时独奏的功能也未曾削弱。一件乐器能够繁荣的原因无外乎出于三点:政治、经济和文化,“随着外来乐器中原‘本土化’的进程,乐器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演奏姿势与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虽然‘琵琶岂小技哉’,但它能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折射出各国人民相互间文化交流的需求性和必要性。因为除了政治上求同存异、经济上互通有无,希望能达到共同繁荣之外,文化交流更是各国人民互相了解、增进友谊必不可少的方面。”
这样一种优秀的传统乐器,有着优秀的基因,论其音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面,四弦一声如裂帛。”“觱篥调清银象管,琵琶声亮紫檀槽。”论其表现力“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论其演奏技法“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论其音域宽广“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
深厚的传统底蕴,悠久是发展历程,结合本场音乐会的作品种类和风格皆是现代和当代创作的新作品,可谓是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最佳典范。
二 现代气息与回族风格
整场音乐会的曲目以现当代创作的作品为主,具有鲜明的现代气息。
(一)鲜明的时代感
《龟兹舞曲》是著名琵琶演奏家杨静老师于1993年创作,她试图通过《龟兹舞曲》来还原和再现琵琶的历史源头,乐曲创作运用唐代燕乐音阶的调式,描绘了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舞者翩跹的形象。曲中围绕着几个主干音多处转调,运用低音前进,音程跳跃的手法推动着乐曲的前进。乐曲中还出现了一些印度音乐技法的移植与创新,这对于琵琶音乐的创作,又是一次大的推动。
音乐会上还有一首日本作品:三木稔的琵琶室内乐《东之弧》第一乐章《水田幻想》。三木稔,1930年生于日本德岛市,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作曲系,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高度赞誉。三木稔的筝作品在我国古筝界流传甚广,他的琵琶作品在国内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有较高的知名度。
《东之弧》由琵琶、小提琴、大提琴、马林巴与琵琶合作演出,作者将日本音乐元素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相互交融,无论是旋律、曲调还是作品内容,均呈现出与中国传统琵琶作品与众不同之处。另一首琵琶与管弦乐队《台湾民谣组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刘湲创作,选用六首台湾地区具代表性的民谣作为素材,讴歌了美丽的山川河流和美好的爱情,清新的台湾风格更显其独特的魅力。
音乐会中还有两首创作作品值得推崇。当代著名青年作曲家王丹红于2013年创作的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是根据李白的《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而来,曲调动人,意境优美,富有诗意,如同一幅清丽的写意画卷,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无穷的印象。这首作品无论从曲式结构还是音调旋律,都堪称琵琶作品中的学术前沿。段茹老师的精彩演奏是本首作品在宁夏的首演,段老师的弹奏将作品的古典审美与现代表达演绎到了极致。
另一首作品是家喻户晓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作曲家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于1972年尝试将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表现蒙古族两个孩子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为保护羊群而无畏艰险,歌颂当时祖国年轻一代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风格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段茹老师的指尖下流淌出的不仅是那熟悉动听的旋律,更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时代精神。
《羽袖曲——为琵琶与钢琴而作》,创作于2016年,全曲为变奏曲式,主题突出宫廷舞袖女的形象,伴随节奏、调式的变化,琵琶与钢琴对主题不同的再现,以一种对称之美,表现舞女长袖的飘逸和脚步的欢快,通过两种乐器的音色力度的对比,体现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舞蹈形象和性格。
(二)典型的回族风
《春舞塞上》是宁夏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雷兴明于2017年4月创作的一首琵琶与管弦乐队作品,2018年5月首演于宁夏大剧院,宁夏电视台、宁夏教育电视台、宁夏日报、新消息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作品申报了文化和旅游部的“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乐曲创作手法新颖独特,旋律优美动听,堪称一首难得的琵琶作品之佳作,值得推崇。段茹老师的二度创作将整场音乐会推向来高潮。
作品创作的主题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里明确提出新时期优秀文艺作品的标准,创新问题、以及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市场效应三者的辩证关系,在这一明确、实在又实用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反复强调发展地方文化,努力创作艺术精品的精神,宁夏的音乐工作者在不断调整思路,探索创作属于宁夏自己音乐语言的优秀作品。在此情况下,构思一方面采用宁夏民间音乐素材,另一方面采用中国传统乐器琵琶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的形式,来表现宁夏黄河流域、塞上江南的风土人情与生活风貌,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现实意义。
所谓《春舞塞上》,即春天到来,黄河冰溶,湖泊秀美,平川无垠。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宁夏平原一片生机,渠浇与水系相映,插种与田畔交织;春舞随歌声,劳动伴笑容,作品所描述和以琵琶独奏与管弦乐队结合的形式,独奏与乐队彼此呼应,既要表现出琵琶乐器特殊音色与传统韵味,又要充分发挥乐队丰富多变的音响空间、恢弘饱满的外在气质与细腻入微的内在表达相结合,这些方面在表现宁夏音乐风格的旋律、音响气质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与可结合的寻租空间。技术方面总体上采用传统调性思维,包括旋律、和声、乐队演奏法与配器技术等方面均以传统可听性为主导,其间也穿插多调性、泛调性的最大可能性,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丰富管弦乐队的音响,使得作品整体音响达到既有可听性和赢得广泛的听众,又要立意高雅而不流于俗气,既能得到观众的好评,又能得到专家的肯定,这就是创作该部作品的价值目标。
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全曲的结构布局总体上采用再现三部性原则,快—慢—快的速度。乐曲开头开门见山地在小快板速度下交代欢快的舞蹈性场面,乐队全奏,继而由小提琴和琵琶先后奏出宁夏风格的舞动旋律,以体现《春舞塞上》的“舞”的气息。中部从低音弦乐开始,以中速向上攀爬,引出富有琵琶韵味的琵琶独奏的优美的旋律,这是扎根宁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内心抒怀,经过一番发展之后,动态舞动现象的开始部分再现,全曲在欢快热闹的气氛中结束。整个作品风格一方面立足于宁夏风格,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脱离低层次的重复、引用或改编宁夏民间音乐的旋律的做法,在处理管弦乐作品民族化问题上力求“神似”而“形不似”,追求内在精神气质的地方风格特征。
这部作品最明显的价值意义在于:是目前唯一的一部具有宁夏风格的琵琶与管弦乐队作品,宁夏文化主管部门、音乐家协会一直在不拘一格地积极倡导创作宁夏语言的音乐作品,但最后落实的情况是,绝大部分体现为声乐作品,甚至是群众歌曲。器乐作品很少,乐队作品更少。那么,这部作品算是一次尝试和检验。民族器乐多元化为当今发展之趋向,西方音乐作曲技法、演奏形式等大量使用丰满了中国民乐表现力,与此同时,本土化之民族精神也未有丝毫衰减,相反愈盛,此乃多元化之集中体现。当代琵琶作品创作,有写实之缘由,如《春蚕》,有仿唐之典型,如《新翻羽调绿腰》,有诗词之灵感,如《云想花想》,有书法艺术之体现,如《点》,也有江南之气息,如《梦入江南》,推陈出新,风格迥异,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当代作品中,以民族题材创作的寥寥无几,最常见者当属《草原英雄小姐们》《天山之春》《火把节之夜》,用回族素材创作之琵琶作品唯《春舞塞上》是首例,它的创作正是琵琶与回族本土音乐结合之典范,是弘扬回族音乐文化之佳举。
三 结语
本场音乐会总结了段茹老师近些年来对宁夏琵琶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展示了她在琵琶演奏、教学、创新方面的成果,尤其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琵琶与回族地区音乐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成为其他民族乐器尝试创新的典范和榜样,是将传统与现代交融,并且与回族音乐结合的优秀创举。
段茹老师,青年琵琶演奏家中的典范,她长年致力于琵琶、阮乐器的演奏和教学,技术精湛,表现力丰富,但依旧继续学习求教,精神可嘉。除了进取、努力和扎实的基本功以外,更值得学习和推崇的是她对作品的理解与演绎非常到位,段老师音乐感觉和乐曲处理,更是让人佩服,与众不同。这与她平时的积累和专业修养密不可分,不仅能轻松地驾驭作品,还能够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演绎出来,这不但是一种继承,还是一种创新。特别是将回族民间元素在琵琶中的演奏,在国内首屈一指,前所未有。本场音乐会最精彩、最具亮点的《春舞塞上》便少不了段老师的参与创作和集思广益,作品将传统气息与现代风格结合的默契、自然、精准、到位,这也是段茹老师长期致力于民族地区琵琶教学、演奏的集中体现。她不愧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回族地区琵琶演奏家,最值得赞扬的是她对回族地区琵琶事业的贡献和精神。
在琵琶演奏和教学的道路历程中,段茹老师兢兢业业、勤勤垦垦,在勤奋中走出了一条不断进取与革新的路,这样的执着源于段老师对琵琶艺术的挚爱,她说过:“琵琶,就是融入我血液中的精灵”。琵琶,这项古典传统的民族乐器正需要有与段老师同样优秀的演奏家们坚持不懈的传承与努力,才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韩淑德,张之年.中国琵琶史稿(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5月第2页.
[2]吴慧娟.乌德——琵琶的中原“本土化”探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2):49-56+4.
[3]石修堂.侗族琵琶歌中汉语词汇借用情况考察[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2):196-200.
[4]吕媛媛,韩丽华.论琵琶演奏的训练技巧与教学方式[J].高教学刊,2017(07):94-95.
[5]王艳,秦鹏楠.民族音乐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4(26):237-2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