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琵琶曲《山之舞》的创作风格与美学体现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03 09:48: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取材于贵州地区苗族、布依族的民俗民风为创作题材的《山之舞》,是作者赴贵州进行采风时,有感于当地人们的质朴、热情、能歌善舞以及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而创作,乐曲清新活泼,风格新颖,既保持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又体现出一种现代的音乐气息。

关键词:《山之舞》;陈音;《山之韵》;美学体现;

本文引用格式:刘燕.琵琶曲《山之舞》的创作风格与美学体现[J].教育现代化,2019,6(65):287-290.

《山之舞》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琵琶演奏家陈音先生以西南贵州苗族、布依族民俗民风为题材,并有感于当地人们的质朴、热情、能歌善舞以及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而创作的琵琶乐曲,乐曲清新活泼,风格新颖,既保持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又体现出一种现代的音乐气息,2007年冬完稿后成为我国音乐舞台与琵琶教学中的重要乐曲之一。陈音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作曲家,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琵琶首席,具有精湛的琵琶演奏技艺和丰富的教学、创作经验,在琵琶创作领域具有极高的赞誉。近几十年来中国琵琶音乐的创作发展可谓是硕果累累,创作路子越来越宽,音乐表现内容越来越丰富,但传统文化精神在创作中的延续性却显得不够。陈音老师创作的《山之舞》《山之韵》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时代性、文化性、可听性和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其音乐风格和美学体现对当今的琵琶演奏和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 乐曲中鲜明的民族风格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艺术特色,在音乐创作上,当地的艺术元素一直是我国作曲家倾心向往的艺术园地。《山之舞》自2010年完成至今,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风味和乡土气息,其中包含了优美、深情、动人的山歌,温馨、含蓄、含情脉脉的情歌以及后面展现出了当地人们的欢乐、豪迈、舒展、热闹的氛围,描绘出人们在热烈的舞蹈。如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飞歌)、贵州惠水布依族民歌《花好红》等,音乐结构多变、音乐情绪饱满、热烈、演奏技巧复杂,不仅将琵琶特有的民族韵味很好地体现出来,还将西方的创作技法和理念整理、融合进乐曲,使乐曲既具有可听性也具有时代感。

(一)创作中的民族韵味

乐曲创作技法上主要沿用了传统的琵琶演奏技法,突出演奏技法的传统性,如挑、弹、推音、换把、轮指、滑、打、拂、扫等,同时为了突出乐曲的特殊处理,作者在力度、速度、张力上进行了调整,在乐段衔接上还采用了一些特色音色作为过渡,如人工泛音、拍板等,尤其是在左右手的配合与内心音乐的契合度上,对演奏者的演奏能力具有一定的考验,对于力度、手型、换把、过弦以及耐力等基本功也具有很高的要求。

琵琶作为民族乐器,其丰富的演奏技法和浓郁的民族韵味,非常适合于我国各地民族音乐元素、题材的创作,也适合于描述欢乐、民族聚会、丰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山之舞》的创作上作者做出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力图突破传统的琵琶演奏法及音响,韵味鲜明地突出了苗族的艺术特色,在尽量保留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原有古韵的同时,将琵琶的演奏技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各式音乐晚会上乐手们争相演奏的翘楚,也为作曲家们对琵琶音乐的探索开辟了新道路,启发了琵琶音乐创作的新思维。

\

 
(二)乐曲结构分析

全曲为三段体结构组成,含有引子和尾声,其中引子共十小节,由散拍子和混合拍子交替转换,音程跳动较大,以苗族芦笙舞的音调作为主题,曲调时而悠扬、自由,时而舒缓、优美,很好地体现了大自然的美好、秀丽风景。从第11小节至93小节是第一部分也是主题部分,乐曲前后对比强烈、音乐活泼欢快,描绘了人们载歌载舞的场面,音域较宽,旋律线条主要在高音区,凸显了明亮的旋律色彩,节奏变化丰富、演奏技法复杂,极具可听性。第二部分为中段部分,从94小节至140小节,运用当地含蓄、热情的情歌旋律,表达了男女间的约会、对歌情景。通过琵琶高低音区的不断转换和强烈对比,展现出男女间的粗犷、豪迈与清亮、细腻的歌喉。第三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即再现乐段,从141小节至236小节,调性变化较多,节奏也非常复杂,扫佛运用较多,表现了人们载歌载舞过后,意犹未尽。尾声部分是237小节至243小节,是引子音乐的变化再现,收尾呼应,酣畅淋漓。

乐曲在琵琶流畅、优美的旋律游走间,使用民族化的音乐语言,使其在吸收新鲜的民俗民风的同时保留了原来的古韵,乐曲中的苗族山歌、情歌、舞蹈,都通过不同的创作技法和丰富演奏技巧,体现出了鲜明的音乐风格、浓郁的民族特色,成为当代琵琶音乐创作中的佳品和典范。

二 乐曲创作中的美学体现

在音乐美学的学科发展上,人们对音乐的认知与理解是和具体的民族传统、民族心理、时代背景以及作品风格相辅相成的。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儒家中庸、中和思想的影响下,每一个民族都在追求雅致、内敛、平静的音乐之美。进入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冲击,音乐创作上大量吸收和借鉴西方音乐文化,至今在创作文化上已经被完全接受和认同。琵琶音乐的创作也同样受到影响,创造性地、全面地出现了西方曲式结构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的音乐创作特征。新时代的音乐审美视觉在发生改变,人们对现代音乐的创作也普遍地接受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达到一定的高度。即便如此在我国作曲家的的笔下和鲜明的民族风味的基础上,无不显示出强烈的中国民族情怀与味道,陈音先生的《山之舞》无论在民族风格还是美学追求上都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

(一)民族性的创作母题

我国音乐创作普遍存在着作品的传播与思辨性的创作不能兼容的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原因就是音乐作品的民族性问题,作为当今我国著名的琵琶作曲家,陈音先生的琵琶音乐创作从民族性出发,大量吸收贵州山区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其代表性作品《山之舞》《山之韵》《草原行》《西风词》《秋月吟》以及早年移植改编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都很好地体现了民族性的创作母题,完全符合民族审美需求。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总会相对地较为集中,因为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者关切的目光很可能聚焦在某一些问题上。”当今我国作曲家普遍坚持一个创作理念,那就是坚持选择和吸收民间的音乐旋律,把民族、传统的音乐元素作为作品的核心与灵魂运用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琵琶曲《山之舞》也是坚持这样一个理念,选择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风情为创作母题,使其作品结构明晰,旋律调性感强,地域风格、中国风格鲜明,织体和配器注重匀称性,有着浓厚的中国韵味和较强的可听性。

(二)现代创作手法

受西方现代创作技法的影响,我国当代琵琶音乐的创作手法和类型更加多样化,出现多层次的创作主体和繁多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也更加多样,音乐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这些成为当今音乐创作发展的一种趋势,更是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的成熟与完善的体现。同时在《山之舞》中,还出现了特色的音响、节奏、演奏技法、音色、曲式结构等现代风格。将富有民族色彩的旋律塑造的张力十足、大气饱满,把音乐和人文情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作曲家依据作品表达的需要,采用了包括散拍、混合拍子等大量的少数民族特有的、复杂的节拍和节奏型,而且节拍变化十分频繁,虽然很好地解决乐曲发展的内在动力,赋予了听觉的新鲜感,同时也是对演奏者的较大挑战。“作曲家为了充分地表现创作思想,居然把这么多节拍有机地融合成了一个整体,这样看似繁复的组合性律动设计,并不让人觉得突兀,也没有因为节奏的频繁变化使旋律的线条及音乐的连贯性受到影响,实属难得。”速度上同节拍一样也是变换频繁,《山之舞》的速度较快,形成强烈的张力变化,时刻给人以紧张感。

《山之舞》的创作大胆地运用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并结合琵琶的音色特点和特有的演奏技法,使该作品称为既具有西方现代创作手法也具有可听性的现代民族琵琶佳作。同时依据现代创作手法,突破了我国传统琵琶曲的风格特点,柔和了现代作曲技法和理念,使作品在创作上有了准确的定位:“一是积极探索并发展了少数民族音乐器乐化的表现手法;二是拓展了琵琶曲的曲目,丰富了琵琶曲的内涵;三是给其它民族器乐与民族音乐在表现内容和演奏技法有机融合方面提供了成功的创作范例。”

三《山之韵》的艺术特色

《山之韵》是我国当代最为优秀的具有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琵琶独奏曲之一,是陈音先生2009年创作完成,与《山之舞》属于姊妹篇作品,也是作曲家借鉴和吸收西南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和元素创作完成的。乐曲的创作背景是在贵州安静而祥和的苗寨,伴随着朦胧的夜色,一位少女踏着轻盈、柔和的舞姿,翩翩起舞,少女委婉动听的歌声,在山间回荡,韵味十足,进入苗寨,人们燃起篝火,女孩加入人群,一起歌唱、舞蹈,男人彪悍的舞姿与女人柔美的舞姿形成鲜明的对比,舞蹈越来越狂热、彪悍,节奏也变得更加急促,多变,音调也越来越粗狂,一步步将乐曲推向高潮。

(一)演奏手法及处理

乐曲对演奏者的左右手均有很高的要求,如左手在泛音的演奏频率就很高,在引子部分基本上都是有泛音构成,营造出山林山雾缥缈的神秘之感。同样,为了和引子形成对比在乐曲的尾声部分也使用了泛音。推位手法在乐曲中得以普遍和频繁地使用,从引子开始就出现非常明显的推拉音,尤其是在主题部分,大量的推拉使乐曲在音高变化上更加委婉动听,舒展优美,仿佛走在山间的弯曲的道路上,极具表现力。第5小节出现了四拍的勾带音,音色柔和,流畅灵动,其后第24至27小节、47至48小节中大量地使用打音,使音乐产生很强波动性。吟揉演奏技巧在主题出现以后就一直伴随全曲,是《山之韵》中表现当地少数民族音乐色彩的重要演奏手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和全新的艺术体验,使原先呆板的旋律变得更具活力。右手的演奏手法无论是挑、轮、滚奏还是双弹双挑、扫等也给予恰当的处理。如滚奏演奏技巧,“乐曲《山之韵》中第77小节到第85小节中连续运用,多为高音区的滚奏演奏,在琵琶传统乐曲中并不会出现大量的滚奏演奏手法,但是《山之韵》中大量的运用,配以左右勾弦的低音,华丽明亮的高音旋律与低沉稳重的低音和声形成一幅丰富多彩的优美画卷。”[4]乐曲中还使用了虚滑音、人工泛音、上弦音、七指轮等特殊演奏技巧,不论采用何种演奏技巧都蕴含着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和意境,通过对该作品演奏技法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演绎和诠释作品的内涵,也为欣赏者达到一定的欣赏高度提供借鉴。

(二)民族音乐元素

民族音乐是我们进行音乐创作的根源,需要作曲家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刻的理解,民族音乐元素的合理运用直接决定着作品是否成功。琵琶作为我国代表性民族乐器,其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音乐内涵,少数民族音乐在琵琶乐曲中的演绎为当今琵琶作曲家、演奏家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贵州苗族、布依族民族音乐素材极具特色,个性鲜明,乐曲《山之韵》是作曲家对贵州山区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喜爱与向往的集中表现,体现了作曲家心灵深处对当地文化艺术的理解,也表达了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真挚情感。首先乐曲中运用了布依族的特色曲调,其次乐曲中还出现了多次模仿当地特色吹奏乐器芦笙的音色,最后是引用了当地少数民族多声部的和声织体,如吸收布依族民歌《我们很惭愧》的多声部织体,对全曲丰富的和声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乐曲结构特征

全曲由引子、A乐段、B乐段、C乐段还有尾声五部分组成,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引子部分共七小节,节奏自由,力度为中强,形成波浪型的旋律线条,前后速度略有变化,中间出现大量的装饰音,整体音响效果时而华丽、明亮,时而悠长、低沉,最后给人以朦胧和飘忽不定之感。A大段是乐曲的主题部分,共计48小节,主要表现苗族山寨在夜色中的朦胧和神秘色彩,给人以无限遐想和向往,复杂多变的节奏和节拍,像是在述说苗族姑娘的舞姿多么的轻柔与活泼,双手的演奏技巧一会儿营造出轻快悠闲的音乐氛围,一会儿展现出一幅寂静的山林中那舞姿绰约的少女游荡山林间的愉悦心情和对山林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B段共计30小节,其旋律流畅多为轮指和滚奏,形成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环境,强弱对比强烈,节奏自由多变,速度较慢,犹如少女在山间自由的舞蹈和歌唱。从89小节至230小节是乐曲的C大段,也是乐曲的高潮部分,由三次主题变奏组成。主题部分由急促的急板表达,十分壮阔豪迈,力度较强,速度很快,展现了西南少数民族人们在舞蹈时的大胆豪放,刚健有力的气势。主题最后部分拍子变化极为丰富,接连出现了八五拍、八七拍、八三拍,显示出西南大自然风光变化多彩,刻画出西南少数民族人民质朴和真挚的情感。变奏部分段落较长,音响效果变化多样,多次由弱渐强的处理,一步步将音乐推向高潮,力度也逐渐加强,非常具有节奏感,气氛热烈。尾声部分由8小节构成,前四小节展现了人们热闹紧张过后的缓和氛围,很有歌唱性,最后四小节音乐突然变为急速,使音乐更加具有紧凑感,与引子相互呼应,很好的起到了巩固全曲的作用。

随着乐曲的流传,琵琶曲《山之舞》与《山之韵》演奏者日益增多,普遍出现于全国各地的音乐舞台,也是高校音乐教学中重要曲目之一,音乐主旨是想向人们展现云贵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以及当地人民的活泼奔放、热情好客的豪迈性格,同时也突出琵琶音乐中的民族之美。尤其是清新活泼的乐曲风格、鲜明的民族韵味以及现代创作手法和演奏技法深受人们的好评,为我国琵琶艺术增添了新鲜的艺术气息。

\

 
参考文献

[1]周军.韩兰魁音乐创作的美学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5,34(03):98-101.
[2]柴淑霞.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在现代琵琶作品创作及演奏终的分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3]朱叶.琵琶曲《山之舞》音乐分析及演奏诠释[D].云南艺术学院,2016.
[4]杨秀玲.浅谈当代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教化与共性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8,5(20):61-64.
[5]何洋.关于高等音乐师范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07):96-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420.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