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是顺应国家对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要求出现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本文认为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相比农业本科教育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职业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劣势,并以“3+4”植物保护专业为例,就专业设置、毕业生标准、课程结构、师资队伍、实验室条件、实习基地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环节提出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梁晓宇,等.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施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9,6(36):1-3.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对于农业的绿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是符合国家对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要求应用而生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本文拟对近年来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优劣势进行梳理讨论并提出实施建议。
一 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
2010年,中央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与此同时,教育部、农业部等六部委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要依托农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组建农业教育集团,培养多层次农业技术人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涉农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部委文件精神,满足本省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海南省早在2014年就公布了《海南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方案》,计划逐年开展“3+2”分段、五年一贯制、“3+4”分段等7种类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搭建农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其中,职业教育“3+4”成为一大亮点,也是目前最吸引本省学生的试点项目,即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后,读满3年并取得毕业证书,再通过对口单招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毕业后可获本科文凭。[1]
2014年海南省农业“3+4”试点学校为海南省农业学校、海南省技工学校,分别对口海南大学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目前首批海南省植保、园艺等农业“3+4”分段培养学生已从中职学校毕业,进入大学与四年制本科教育模式的农业专业学生一起攻读本科学位。
二 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通过对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与农业四年制本科教育模式的实践调查比较与讨论,可以更好地发现农业“3+4”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势,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职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一)培养目标
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或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符合海南发展定位,对接热带农业产业。例如,“3+4”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海南热带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掌握植物保护专业岗位(群)必备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主要面向种植业、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资营销等行业企业,培养具备农药应用与营销、植物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则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重视学生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学生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从农业和相关领域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和教学科研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是复合型人才,两种培养模式可谓各有特色与优势。另外,结合实际调查情况,接受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的学生多为本省生源,毕业后大概率留在本地发展,这就为本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这也是本科教育难以达到的目标。
(二)课程结构
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中职阶段的实践教学学时所占比例较高,中职学校多配有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均可供农业专业学生进行生产性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因此学生对农业专业有充足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理论学习提供目标和动力。而接受本科教育的学生在步入大学前缺乏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获取,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障碍,对专业实践知识、技能缺乏理解。另一方面,接受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知识结构尚未完善,这就影响了新知识自学能力的提升,进入本科阶段,首先会面临对大学高等数学、化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困难,以致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信心不足。[2]接受本科教育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为牢固,为后续专业学习起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三)职业发展
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提前3年在中职阶段进行渗透教育,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通过连续7年循序渐进的知识传输和技能训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更为丰富,实践技能更加扎实,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水平更高,从事本专业的职业生涯发展后劲更强。[3]本科教育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辨识能力,通过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学生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的职业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次选择。因此本科教育更能够让学生看到多元选择与人生发展的无限可能,帮助学生找到理想志趣与社会需要的契合点。[4]一个是职业基础扎实,一个是职业兴趣充足,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这充分体现了两种培养模式的辩证关系。
三“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实施建议——以植物保护专业为例
(一)专业设置
本专业设置两个方向: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病虫害防治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植物保护学专业知识,能够掌握热带地区植物有害生物的识别、发生规律及安全防控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与实践经验,能够在各级农业、林业部门、各级基层农场、林场、森林公园、农药生产企业等从事植物保护工作,在果树基地、瓜菜基地、花卉农场、农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药加工和经营管理单位从事农资营销、技术推广和生产指导等工作。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培养学生具备夯实的热带地区农产品安全检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在进出口检疫检验部门、海关部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等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等工作。
(二)毕业生标准
根据对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技能要求和本专业学生就业能力需求,参照目前已有的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方案,建议将“3+4”植物保护专业的毕业生标准表述为:一是自觉遵守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协作奉献精神。二是掌握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调查和识别农业有害生物的技能和方法。三是熟悉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具备预测农业有害生物灾变和指导防治的技能技术,熟悉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药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四是具备植物保护新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资经营管理的能力。五是掌握科技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六是具有良好的调查研究、综合决策、组织管理和自我表达能力。七是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阅读专业外文文献和书刊。
(三)课程结构
“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中前三年普及农业基础知识并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后四年培养农业理论知识,突出学生生产实践的能力提升。通过中职和本科院校课程的有效衔接,形成七年一贯制的课程结构。因此在实施分段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中职与本科两个阶段之间培养模式分歧,尽量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尤其是核心专业课程可设置基础和高级两个层次,在中职阶段完成基础部分的学习,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在本科阶段完成高级部分的学习,加深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理论素质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贯穿于中职本科七年的培养方案中。例如“3+4”植物保护专业中职阶段专业课程设置有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普通昆虫学、普通昆虫学实验,本科阶段专业课程则对应为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农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实验。
(四)师资队伍
“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中本科阶段的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本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5]中职学校应以分段教学合作为契机,着力加强与对接学校的教学经验交流,力争使中职教师的知识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从而反哺教学。
(五)实验室条件
“3+4”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模式离不开实验室条件的配置,对接两校均需要具备植物病理实验室、农业昆虫实验室、植物化学保护实验室、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等实验平台,以满足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需求。对接两校需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项原则,互商共建相近课程的实验室,避免重复性建设造成人力物力浪费。[6]实验课程内容应注重综合性、务实性、创新性,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7]
(六)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进行生产性实验实训的主要场所。对接两校需具备一定面积的农场、果树和各种热带花卉基地等可供植物保护专业学生进行实习。同时,实习基地应满足植保专业实践性技能培养的基本要求,实习的目标、计划、内容及考核标准要科学合理,基地管理制度要切实可行,以保证实习期间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七)教学质量监控
对接两校应建立“3+4”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监控制度。教学任务由对接两校共同协商认定,在授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若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严重不符则必须及时进行调整或说明。[8]对接两校需对人才培养运行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和改进。[9]农业“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对于农业中职学校和本科高校均是一项新生事物。顺利实施分段培养模式的前提,是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毕业标准、职业规划提前设计好。参加试点对接学校需致力于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设置、毕业生标准、课程结构、师资队伍、实验室条件、实习基地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和中职与本科的比较研究等一系列关键环节,争取通过“3+4”分段培养模式,大幅度提升农业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业“3+4”试点学生可以与其他通过普通高考进入学校的学生一样能被同等对待、培养,成为一批文化素质高、专业技术过硬、热心农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职教“3+4”,中职升本直通车[N].海南日报,2016-12-06(7).
[2]吴娜.“3+4”中职—本科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2):94-97.
[3]黄小璜,杨燕,刘麟.“3+4”中职—本科衔接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27):28-30.
[4]宗亚妹,刘树青,贾茜.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综合改革[J].职教论坛,2018(11):56-60.
[5]钱宏伟.浅析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下的师资配置[J].职业,2016(34):56-57.
[6]黄小璜,杨燕,柳铭.“3+4”模式与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比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03):101-103.
[7]杨铎.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6.
[8]王阳洋.中职与本科“3+4”课程衔接问题与策略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20):220.
[9]周向东,蒋英杰.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衔接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06):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