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的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展现当地特色,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为例,对采用了近二十年“六边”综合实习的现状进行问题剖析,并提出了提升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质量管理及教学质量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教学质量
本文引用格式:敖和军,等.面向现代农业生产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39):96-97,107.
世界农业正沿着“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正在向着现代农业的方向积极推进[1]。,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中坚力量等地方农业院校,应当展现地方农业院校特色,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功能,推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农业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也成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矛盾之一。当前,与农业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非常渴求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而农学类本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却不能完全地适应和满足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
湖南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从90年代中期开始,在学生就读第六学期时,由学校统一组织农学专业学生赴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4个月的“六边综合实习”(边学习、边生产、边科研、边推广、边搞社会调查、边做群众工作)[3],至今已经坚持了近二十年,有效增强了农学专业知识以及培养了学生的农学实践能力。本文旨在根据当今社会与经济发展现状,尤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探索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论,以期为湖南农业大学等地方性农业院校的农学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与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一 当前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鸿沟
农学类专业的建设应以重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为主,部分实践教学目标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脱离当地的客观经济条件及社会对农业人才需求方向的实际情况,导致人才培养的方向偏离了社会需求方向,致使农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满足不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适应生物类学科快速发展、交叉渗透的总趋势,缺乏相应的农学专业实践能力而难以胜任现代农业生产岗位的相应职务[4]。
(二)教学过程与考核体系缺乏结合
虽然目前学校在制定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按思路安排了从认识到认知的“四年不断线”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依照“教师怎样安排,学生就怎样做,最后教师评定实习成绩”的思路来执行,非常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只到田边-不下田,只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学校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这样不利于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根据学生是否参加来评定平时成绩,依靠考试或测验来评定实践结果,完全局限于“结果式”评价,缺少在实践过程中,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过程式”与“结果式”相结合的创新性科学评价体系。
(三)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缺少关联
当前的主要教学内容还是采用十多年前的教学大纲体系,而在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背景下,缺少指导现代农业生产的实践教学内容,教育理念陈旧,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对现代农业生产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进行大量缩减,致使时间上不能保证;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缺乏认知,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
(四)教学条件与现代生产严重滞后
由于校内基地的用途发生改变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内用地越来越紧张,导致在学生大一和大二的专业认知实践,几个班的实验地面积有时候还不到1亩,致使能开展的实践教学内容压缩再压缩,越来越少。而在校外的“六边”综合实习中,20年来,先后更换了醴陵、常德、长安等几个基地,没有长期固定下来,导致基地教学管理非常不规范、进入实习基地的科研人员及科研项目非常少、现代农业生产所需运用的机械装备明显落后、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缺乏等问题,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开展。
(五)教学团队与学生需求存在脱节
在专业实践和实习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应当拥有一批高水平且长期固定的教学团队来适时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操作,但实际上并没有形成这样的一批教学团队。比如在大一和大二的专业实践中,大多数的情况都是由班主任老师负责指导学生,但有些班主任并不具备和熟知农学专业知识,无法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专业指导和帮助。在第六个学期的综合实习中,都是上课老师利用到基地上课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 提高农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社会的发展,依靠人的奋斗和创造。通过高等学校培育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其投身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事业中,理论联系实践,为祖国农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无论人才培养方案如何改革变化,如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避免重过程轻结果,重形式轻效果,重安排轻实效,是提升农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在当今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地方性的农业高等院校在制定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应该明确培养的学生是要为当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立足于当地的农业单位对农学人才的社会需求,才能如何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专业的综合人才,接着制定培养方案。
(二)多元化地完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
多元化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增加实验实践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资源共享平台[9],整合优势资源共享,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坚实的实习实践基地,加强校内外的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充分保证好校内的认识实践的相关条件,完善好校外的综合实习的硬件与软件建设。校内“耘园”实习基地,首先要保障充足的教学用地、教辅人员,同时以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为背景培养现代农业应用型人才;其次要提基地管理人员素质,本身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实践非常熟悉。
校外浏阳综合教学实验实习基地,首先要加强硬件方面的建设,能满足在基地开展实习实践的条件;其次是要完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充分发掘和利用基地的优势资源,建立长期的、深入合作的、有制可约的校外实验实习基地。第三,将更多的教师、科研人员、科研项目引入到基地,真正做到“产、学、研”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培养学生“把教室搬到田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制定适合现代农业生产的实践教学任务
农学专业生源很广泛,很多学生来自于城镇,没有农业相关的亲身经历,对农业的历史、现状、发展及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以及深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背景与特点,逐步深入地讲解农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或引用相关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来激发其爱农精神,让学生成为“一懂两爱”的人才,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之中。在制定实践教学任务时,利用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比如认识性实践教学、印证性实践教学、科研性实践教学、生产性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
(四)建立完整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首先要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实施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双向考核,以及对实践全过程立体考核。要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季节性建立定期考核周期。对教师建立实践教师自评、学生对实践教师的考评以及教学督导对实践教师的测评,并形成综合考评。对学生要建立实践预习、实践设计与计划、实践过程与态度、实践报告与操作能力、实践结果及分析等考核体系,做到全过程评价,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五)成立长期的专业指导团队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实践教学任务主要由专业教师和实验教辅人员协同完成。首先,应加强对实验教辅人员的培养,包括学历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实验实践指导能力。逐步完善和健全实验教师的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形成“教学、科研和实验”三方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其次,建立长期、固定的且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团队,将实习任务采用分块管理,依据作物种类来成立指导小组,将指导小组的科研完全融汇到学生的实践中,以科研促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
切实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提高农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培育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适应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投身现代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勤.规模化生产: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7(1):111-117.
[2]张帆.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3]官春云.农学专业《农学实践》课程的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1999,98(8):55-56.
[4]师长海,刘义国,张玉梅.新形势下高校农学专业《作物栽培》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91-92.
李立群,海江波.建立综合实践平台培养农学创新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139-141,1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