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大国,每年我国不仅满足着国内的农业需求,还供给着国外对于农业产品的需求。尤其是现今,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管理也进入了现代化,新的科学技术也都不断的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这就对于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提高除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农学专业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培养出来的农业人才无法满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的农学专业课程应该积极的进行改革。文章当中现实分析了现代化农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方向,探究了现今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于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法,建立起新的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农学专业人才素养的成长,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增添新的力量。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存在的问题
本文引用格式:李丹等.面向现代化农业需求的农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19):56-57.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农业上更是发展飞快。越来越多的新型科技被应用于当前农业发展当中。现代化的农业更多的是需求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高管理能力的“三高”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农业教学方式方法老化,课程设置与实践相脱节,使得我国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无法及时的投入到工作一线中去,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影响。
一农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面临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农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多是从事于农业实际操作工作,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但是在现今的教学中,农学专业的教学课程大多是在教室中进行,由教师在前面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有的学校还会在上课的同时配以机械或是常用的工具,方便学生理解。虽然在教学大纲制定时,在农学专业的课程安排中加入了实践课程的课时,学生对于现在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尚未掌握和吸收,教师无法放心让学生进行实践,使得教学中的农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背离,将农学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大纲教学部分大多是变成了纯理论知识教学,使理论与实践脱节。
(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
虽然先进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为教学带来了十足的便利。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随时都在电脑设备的旁边,实施关注着设备上的动态,忙着进行计算机的操作,导致教师没有更多的经理去关注学生的情况,使得学生出现跟不上教师节奏、无法理解教学内容、不听课、不专注于教师讲课等现象的出现。同时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多专注于对于教学课件的讲解,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得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就无法对于教学作出相应的改变,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三)学生接受能力差
由于学生在步入农学院之前,对于农学的相关知识接触的少,在进行农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时几乎是处于零基础的状态,除此之外,现今的学生除了生活在农村或是偏远山区的的学生,其他的学生对于农学没有正确的理解,因此对于学校所教授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对于教师所教授的农业相关的基础知识都不能理解,更加谈不上进行农业生活实践了。
学生的接受能力差还表现在实践方面。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接触农业生产有着抵触心理,甚至是一些从小便接触农活的学生,在农学院接受教育的时候,也会下意识的厌恶农业实践活动,认为农业生产是“脏、累、苦”的工作,表现出来的便是对于实践活动接受能力差。
(四)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缺乏学习自信
1.知识缺口太大,学习信心不足
农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学习的知识体系一环扣一环,缺少了哪个部分的知识,都会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习造成影响。一旦知识缺口过大,学生便跟不上教学的进度,容易出现旧知识体系尚且缺失,新知识体系无法建立,补充旧的知识困难,学习新知识不懂的尬尴现象,就此恶性循环,使得学生的知识缺口越来越大,学生对于学习的信心也就越来越弱。
2.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
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帮助十分重要。在农学专业当中,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但是学校学生的学习方法大多还处在高中时期的在校教师看管,家中家长监督的学习形式,在学校教学当中,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没有及时的进行自身学习方法的调整,使得学习效率低下,间接性的是农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减弱。
二 面向现代化农业需求的农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思路
(一)重视实践教学
首先便应该转换教师的教学观点,加强对于实践的重视,让教师认识到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第一点,学校方面要先加大重视程度,尽快休整校内的实践区域,添加实践所需工具,合理安排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使得学生能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还应该与校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是农村地区取得联系,建立校企合作或是区域合作,使农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前能够有充足的机会接触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的农业生产的第一线,拓展学生的眼界,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其次教师更正教学态度,虽然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无法与现实与真实情况相对应,那理论也就是停留在纸上的文字,一点用处都没有。再次,学生也应该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正视农学的相关知识与作用,从心学习农学的专业知识,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加快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二)改革教学和考试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当中,主要是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进行的,教师主要对于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学生被迫进行知识吸收,在阶段性的“灌输”完成之后,便以考试的形式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验收,这样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着很大的限制。因此,应该转换原来的应试教育思想,转换为任务型的实践教学法,对于学生下发实践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要求之下,自行进行农业实践知识的预习,通过预习当中的资料收集与实践过程设计、演练,来加强学生对于实践步骤与知识的掌握。在课上的实践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全过程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于实践的结果不做硬性的成功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动手实践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学生不断的进行实践相关知识的探索,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的考试方法也从卷面考试变成综合性的评价方式,除了用卷面考试的形式来辅助检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之外,评价的重心应该放在实操方面,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的评价,之后才是对于结果的判定,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操作能力的重视,加强学生对于自身实操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三)拓宽课程涉及的层面,灵活运用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与提升
发达国家许多农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与农业学科知识相关的专业课程外,更多的是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未来的经济结构开设课程,这些课程范围广、门类多、适应性强,显示了极强的灵活性。现代化农业发展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综合,因此课程的设置应顺应当代形式的发展,既要精心设置科学合理地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调整课程门数,整合教学内容,进行课程重组;又要加强科学间的交叉,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以农为核心,辐射工、理、管理类的多门课程,打造综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课堂。同时,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适当减少课堂讲授课时,增加专家或企业的讲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引入科研或教研的新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思想;可以拓展研究性、探索性、讨论式和双语教学以及基于互联网的自主性学习课程。
参考文献
[1] 陆建农,许良珠,殷学贵.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4):235-236.
[2]王靖,李亚珍.应用型农学专业专兼结合型教学改革[J].河套学院论坛,2018,15(02):36-38.
[3]王靖,李亚珍,王海伟,崔超.应用型农学本科专业专兼结合型教学新模式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8):134-136.
[4]张翼飞,于崧,杨克军,王玉凤,郭伟,郑雯,苗兴芬.面向现代化农业需求的农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05-107.
[5]陈云风.新形势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以宜春学院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8(04):274-2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