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毕业生就业出路难题的有效途径,是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增强市场活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具有借鉴意义的山西财经大学创新创业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在创业认知、就业观念、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瓶颈性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阵地,应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师资,系统施教。同时,政府应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厚植大学生创新创业土壤,帮助创业企业发展壮大。
关键词:创新创业;现状;困境;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程丹蕾.困境与策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现状研究——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0):47-49+52.
Predicament and Strategies: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A Case Study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 Dan-lei
(Faculty of Statistics,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aiyuan,Shanxi,China)
Abstract: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deepening the quality education,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graduates’employment,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serve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the market.By investigating and teasing ou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it has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bottleneck problem in the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the employment concept,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etc.Universities,a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ositions,should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strengthen teachers,teach systematically.At the same time,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relevant policies,strengthen the soil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help enterprises to grow and develop.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Current situation;Predicament;Strategies
教育部数据显示,从2001年开始,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一路上升,到2016年的15年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651万人,而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更是比2018年多出近14万,达到了834万人。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不利环境下,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就业情况面临复杂严峻形势,不容乐观。国务院分别于2015年和2018年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要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将“双创”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打造“双创”升级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肩负着响应国家政策,践行素质教育,积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责任。然而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普遍滞后于发达国家、传统就业观存在误区、缺乏正向引导、重视理论而缺乏实践等原因,创新创业活动貌似热火朝天,但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则尤显乏力,从而导致创业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推动力存在着许多瓶颈性问题。
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设计
为了准确、全面、客观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现状,找到创新意识薄弱、创业能力有限的主要原因,进而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提供有力的指导与借鉴。将山西财经大学选取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材料搜集等形式,分别对在校大学生、学校创新创业工作人员、大学生创客等进行了专项调研。
其中,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是涉及山西财经大学不同学科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调查目的是考察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认知、意愿、目的、满意度、需求,以及在校期间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时所呈现出的问题等。本次调查采取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307份问卷,有效回收307份,有效率为100%。同时,本问卷调查结果的所有数据采用了SPSS统计处理,并对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
二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面临困境
(一)缺乏对创业的理性认识
在“双创”背景下,整个社会被浓郁的创业文化所笼罩,大学生有急于创业的冲动和渴望成功的夙愿,但他们往往只有激情,缺乏对创业内涵的正确认知、对创业过程的深刻了解和对创业结果的理性对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将阻碍创新创业的最主要因素归咎于缺乏经验、资金和人脉,而非能力不足或缺乏专业技能。当被问到创业的首要目的时,有相当大比例(48.5%)的人选择了赚钱和就业。固然,在生存压力甚大的现实条件下,投入必然要考虑回报,但将结果作为创业的首要目的过于狭隘。同时,将创业受挫完全归因于自身能力以外的客观因素,显然是抱有投机的侥幸心理,过分追求利益速成,没有对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这种状况下往往会中途放弃或者事倍功半,最终阻碍创业的实现。[1]
(二)传统就业观对创新创业的误解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可供人们选择的就业途径越来越多元化,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就业观念依然左右着毕业生的就业决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家庭没有与孩子讨论过是否将创业作为就业选择,近三分之二的家长希望孩子毕业后从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较为稳定的体制内的工作。可见,在大部分人眼中,最佳的就业岗位依然是稳定、体面、社会地位高的“铁饭碗”。相对而言,在人们的理解中,创业基本等同于高风险、没保障、回报慢,所以大多数人自然而然将创业排除在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备选项目之外。
(三)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脆弱
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是指包括社会氛围、公共舆论、主流文化在内的“软环境”和包括基础设施、相关政策、配套服务在内的“硬环境”。生态环境为创新创业提供孕育土壤、所需营养和生长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直接激发创新创业者的强烈意愿和强大动力。在软环境上,政府协同媒体努力为创新创业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让青年感受到社会对于创新创业全方位的支持。但是,由于当前就业压力巨大的现实状况和传统教育一直以来对于成功的追捧,让社会对于失败并不宽容,挫伤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其次,虽然政府出台了多项创新创业帮扶政策,但往往是阶段性的,缺乏连续性,使得创业项目在初期受惠于政策支持,而在后期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持续性的帮扶,致使最终创业失败。
(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缺失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包括意识培养、方法传授、能力教育等,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名人讲座、岗位实践、技能竞赛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十分重要,不仅关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还决定了创业成果的产出。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多样,内容庞杂,但缺乏深度、条理和系统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生认为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开展效果一般的首要原因是宣传工作不到位。经过走访,笔者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准确对“双创”内涵进行阐释,对于创业政策更是表示完全不知道,甚至一部分正在创业的学生对国家的现行扶持政策都不了解。首先,创新创业意识教育不够深入,宣传手段不到位,渠道不通畅,致使学生对创新创业了解不深刻,进而无法转变为一种潜意识里的行动力;其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分散化,培训形式大于实际指导意义,缺乏固定的课程设置,在具体学分认定、课程设计上存在疏漏,没有一套完整、严密的培养方案,导致无序培养,优秀成果产出率低;最后,创业实践阶段的导师专业水准欠缺,创业成果实际转化率低,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与社会企业经营发展成为“两张皮”,走入社会后,立马感到经营艰难,没有生存空间。
三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策略
(一)强化意识引领,选树典型,营造氛围
大学生尚处于创新创业的启蒙阶段,有力的引导会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理性的就业创业观。当前大学生创业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就业和生存问题,所以更多的创业项目是建立回报较快的生存型产业。但是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讲,教育、帮扶弱势群体、公共卫生、环保、社会服务等公益领域和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高精尖产业才更应该是主流的创新创业方向,创业并不只是为了生存和收益,社会需要通过创业项目进行改造和美化,国家经济需要通过创新创业进行驱动和发展,广大“创客”的征程应该是“星辰和大海”。
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山西景程教育”通过为在校本科生提供兼职实践岗位的模式,组建了这家致力于推广财会金融类资证及相关学历管理体系和理念的教育机构。这个项目作为典型的“从校园中来,到校园中去”的案例,不仅为要考取相关资格证的财经类学科学生提供服务,更为需要实践、就业、赚取生活费的在校生提供了工作岗位,这样的创业者、创业理念、创业精神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在创业群体中选树一批典型项目,凝练一种创客精神,弘扬一种社会文化,将带动更多群体参与创业,同时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和支持青年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设立创业学院,提升层次,系统施教
以香港科技大学的创业中心为例。香港科技大学于本世纪初率先成立了创业中心,承办、引进创新创业赛事,开创了独特的以基础知识为重点、专业知识为拓展的复合化教育模式,不仅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更在创业的各个环节给予学生有力的指导,有效防控创业风险,助力创业成功。[2]
山西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是在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下应运而生的。创业学院以探索时代需要的富有财经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培养模式,以教育、实践、竞赛和创业为基石,以“专业+服务”为特色,致力于构建结合专业、贯通学业、学竞并举、项目培育、创业孵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创业学院的教学方式主要采取2+1+1模式。“2”即两年的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第一个“1”即选拔部分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组建创业先锋班。第二个“1”即针对拥有创业项目的在校大学生或团队进行一对一的咨询、诊断和指导,经过系统化创业专业教育,通过整合各方资源,直接推动创业项目的孵化和运营。
创业先锋班学生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实训模拟及实战演练,获得相应学分和山西财经大学创业先锋班结业证书。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开设一系列与创新创业知识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逐步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科学化,完善课程群,建设,形成高层次、专业化、规模化、系统化的教育格局。
(三)创建孵化基地,提供平台,持续帮扶
山西财经大学于2014年10月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2070平米,建设总投资共1424.84万元,专门用来服务大学生创业团队,免费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设施、铺设网线和电话线;免收入驻实体企业一年场地租赁费,免收模拟企业场地租赁费;指导或协助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年检及银行开户手续;为入驻企业分别配备理论和实践两名导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企业提供政策、技术与管理的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运行中的相关问题等。
基地分为培育孵化区和实体运营区两个区域,集培育孵化和运营指导为一体。培育孵化区运营的是模拟企业,实体运营区运营的是实体企业。2018年共有48个创业项目申请入驻基地,经管委会审议通过,共有22个项目入驻创业实训基地,主要涉及教育培训、电子信息、物联网、文化创意等行业。学校选拔科技型、学科融合型等能发挥大学生知识优势的创业项目入驻标准化独立办公区,在初始阶段给予培育,发展阶段给予扶持,成熟阶段予于指导,逐步形成“种子、苗子、果子"的创业模式,突出重点创新创业项目的示范效应,提升孵化成功率,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孵化项目“太原市楼梯间科技有限公司”入选2015年山西省大学生创业星火项目,2016年在山西省青年创业板挂牌。“山西景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景程被评为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
(四)完善服务政策,金融资助,法律保障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融资是个很棘手的问题,一部分学生也表明缺乏资金是阻碍创业的重要因素。现实中,针对创业的融资渠道的确很少,同时,银行贷款额度较低,无法满足创业需要;贷款的期限短与获利的周期长相互矛盾;贷款利率高,令大学生无法及时偿还。针对这方面,英国的独特做法取得了成功。国家通过建立创业资金支持系统的方式,为创业提供债券式的启动金,使得大部分创业大学生能在几年之内就可以将贷款还清,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更有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3]其次,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跟成熟的社会企业相比,在校生的创业项目相当脆弱。大学生毕业之后将项目带入社会进行淬炼,时刻面临着被侵占、挤压,甚至吞噬的风险。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创业项目来说,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该从多方面实现政策的倾斜,将创业成果保护起来,帮助企业平稳的度过过渡时期,尽快成熟起来,从而提高项目“存活率”,使之更加健康的成长、发展和壮大。
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它不仅让政策制定有据可依,更为行政执行和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我国,创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尚属空白。相关法律的制定让大学生创业更有底气,同时也对创业过程进行了监督,为其中可能产生的利益纠纷提供了化解依据,净化创新创业环境,鼓励更多大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的事业中来。[4]
参考文献
[1] 侯静栾宇:青年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借鉴——以香港创业教育实践经验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52-58.
[2]HKUST Entrepreneurship Center.About Us[EB/OL].http://www.ec.ust.hk.2014-12-17.
[3]董霞:对英法两国青年创业模式的比较和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5):6-10.
[4]刘军: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演进逻辑及其趋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6-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