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改进应用型电子类人才的培养效果,开展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改模式探索。在优化人才培养基础上,明确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并构建与之配套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以学生为中心的优质人才培养模式。而且,针对创新创业人才特点,课内外实践和社会教育等也将发挥关键效果。此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需配套的师资队伍与管理体系,来有效保障教改的顺利实施。因此,通过本教改探索,可有效确定电子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并整合师资与政策等教学资源,实现电子领域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培养。
关键词:电子教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讨
本文引用格式:包建荣,等.电子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35):19-20.
一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而且还分阶段分层地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电子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于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并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力度。具体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综合创新质量。在工程教育认证下,对电子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也提出了明确目标,激发兴趣,沟通合作,组织实践,优化教师结构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一些电子信息行业特色的高校,虽与社会行业联系紧密,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还面临较多挑战。因此,在创新创业需求大背景下,需对电子信息类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探索性改革。如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同时,提升“内引外联”教育聚合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而且,还需聚焦智能创意孵化,构建大学生的“众创空间”。
此外,还需重点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特别是加强电子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联系。故将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培养引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紧密联合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间的联系。另外,电子类基础实验课程也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创新精神,重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完成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电子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需切实考虑其教育背景。它应以创新创业思想为指导,对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模式作出改革和优化。由此,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业能力为教学目的,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专业人才。
针对上述现有电子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分析,该教改拟开展人才创新模式改革,通过人才培养新理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素质,以获得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效果。最终,经该教改的实施,使学生拥有复合型创新创业专业能力,深度适合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电子类人才的需求,从而达到预期教改成效。
二现有电子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不完善:如今较多大学已有创新基地、及校院两级学生创新实验室,并向学生全面开放。虽然不少学校也较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但也存在规范等不够完整、教师设置也不足、经费也受限等因素。故学生虽有实验场所,却缺乏指导和经费支持,致使多数学生在创新创业上获得的实训较少。
2.创新创业教学框架不合理:目前仍然存在较多行业类学校,给学生布置了较多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单向地被动接收专业知识,极大地削弱了专业实践动手锻炼的能力培养。该不足直接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等自主动手能力的缺陷。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稀缺:较多行业高校在考核教师时,侧重教师的科研成果,往往忽视了这些成果的具体实践应用。该现象致使较多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上缺少实施意愿,使教学实践变得过场化,应付考核等形式,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电子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方案
该教改以电子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为目标,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并突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实施校内外多途径学生培养资源的整合,实现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通过该人才培养实践,使学生在专业基础、创新能力、创业团队及系统管理及其相应的实践等方面得到较大提高,实现创新创业型电子类人才的高质量培养。该教改具体实施如下:
1.优化人才培养目的,改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效果:目的对人才的成长有巨大的引导作用。职业规划则为人才成才的开端。通过预定电子类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容和途径,积极引导学生价值观与意识、学习规范和动力,协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规划目标,指导学生个体循序地实现职业目标。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使其具备较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具有敏锐独到的思想,勇于抓紧机会,获得较强的创新实践拓展水平。
2.优化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人才往往需要广博及坚实的知识根基。故需要根据个性爱好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接近社会专业实践的复合化人才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及学生个体差异对教育需要的不同,积极探索复合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构建学校教育与学生自学相联系、校内外理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来发扬学生自身、教师、学校、社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多样化效果。而且,还需加强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特别是适应学生自我选择、兴趣,增加其学习自导权,培育其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来实现自我规划创新创业教育计划与自我培养方向。
3.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讲授型,向知识创新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同时,配以师生交互、触发学生自学并激发其创造性辅助等教学方式。首先,需加强电子类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性。为了培养其创新素质,需不断改进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专业前沿新颖知识,并了解最新电子技术发展趋势,使其知识结构与专业发展一致。其次,还需加强学生的主动质疑意识和思维能力训练。故需摒弃讲授式为主、仅适应知识传承的教学,积极推行问题探讨式教学,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强化其问题意识的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再次,加强理论与实践联系。在理论教学时,积极开展实践。如推行案例教学,通过学生讨论案例,提出解决问题方案,使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
4.建立保障机制,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综合管理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系统化过程,往往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首先在具体实施者教师方面,需要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内培外引建立电子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其次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如改进课程考核模式,主要以评价专业技能、素质和创新等考核因素与标准;再次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构建联合校内外的综合电子专业实践教育。在校内加强以基础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主体的系列化实训。在校外则直接推荐学生进入社会,加强校企、科研单位的合作。即加强各单位合作,开拓多单位间合作的新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社会开展实训,实现高质量实践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四结束语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当今高等电子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教改在优化人才培养基础上,明确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配套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和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改模式。最终,本教改通过上述四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践教改内容,以完成电子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优质化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
[2]陈红,王鹏.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8,(41):141-142.
[3]张晶,赵刚,刘昌鑫.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界,2018,(30):143-144.
[4]任玲玉,徐伟,孙德良.创新创业类课程的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50):30-31.
[5]褚丽莉.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31):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