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探索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创新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更关系到学校的育人质量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从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的本源、保障、管理、考核等多视角阐明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苑娟,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36):50-51.
2018年6月,教育部要求大学人才培养要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这一根本性教育理念的提出,就是要求高校要加大对本科教育环节的资源投入,提升本科教学环节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引导高校教师积极思考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高本科办学水平,培养大学生过硬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输送用人单位满意度的毕业生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大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创新意识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与飞速发展的科技水平对人才的要求严重不符。
近年来,各高校已经意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实施了一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和手段,诸如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社会实践等[1-4]。这些活动已经逐渐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新常态,成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资源短缺覆盖面小、课题延续性差、考核机制不健全等。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潜存问题,扎实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是指一个人做出某种符合生产力发展潮流的独特而又有革新性的行为。创新首先离不开创新意识的树立,它表现为目的上的主动性、计划上的完整性和思维上的活跃性,这是创新的首要前提。其次还要有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意识的基础,这种能力包括相应的知识储备、实践技能等。最后,还要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转化为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才能真正的创造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新,实践是创新中的关键环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模式的探索,可以不断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找出并解决当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更高质量地培养创新人才,打造更高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和社会都对创新越来越重视,提出了转换发展动力和创新驱动战略。当代大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从实践的角度深刻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实践平台缺乏。从大范围看,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创新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胆探索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二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举措
(一)以本为本,重视理论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谈创新。没有理论支撑的创新就是无源之水,不可能实现,更不可能长久。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摒弃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是照抄照搬课本知识,而是对理论的学习提到了更高的高度,是在牢固掌握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好的创意。“课上昏昏睡,课下打游戏,考前划重点,考后全忘记”是当今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实况。如此状态,轻谈创新必定是海市蜃楼。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重要讲话精神,再次强调了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当然在理论教学时,教师应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前沿,理论联系生活,让学生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蕴于具体生动的实践中,做到与时俱进、详实扎实。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节奏做出规划。
(二)注重宣传,扎实落实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其创新意识的树立。学校、院系和教师层面要从不同视角、不同渠道深化对创新实践的宣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比如举办关于创新实践的讲座,开设与创新意识训练的选修课程,激发学生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出发,从细小处发现创新点。同时,院校和教师要将这种宣传落实在行动上,依托在项目中,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在资源上给予支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在行动上给予落实,在荣誉上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诸如,打造校级赛事项目,层层选拔择优而取,做到校内竞赛常态化、校间竞赛联动化、国家级赛事专业化,优选竞赛项目,组建竞赛平台。让学生在鲜活的实践和参与中树立创新意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个体的思维差异是千差万别,每个人的创新点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发掘每个学生特有的创新潜质,不能按图索骥一法同用,鼓励他们百花齐放,各显其长。
(三)调动资源,普惠大众
各类创新项目的推进、创新平台的搭建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资源短缺,受助面窄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国家和学校层面对创新项目投入了较多资金,但相对全体学生来讲还是远远不够,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进去,学生的受助面窄,不能惠及大众。从这个角度讲,学校层面应加大支持力度,寻求多渠道、多途径的资金补充,争取让更多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吸纳学生参与创新就是一种有效的尝试。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分出几个点或几方面,吸纳学生参与其中,作为研究生的助手参与课题研究,这样既有助于教师科研任务课题的开展,给研究生找到了得力助手,同时又在不增加经费投入的前提下让本科生的知识面、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教育模式。此外,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资源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实践机会,更为后期就业奠定基础,拓宽渠道。
(四)规范管理,注重实效
无论是创新项目的开展,还是各级各类大学生挑战杯都要做到善始善终、注重实效,不流于形式,不虎头蛇尾,让学生真正乐在其中、学在其中、长在其中。对于项目的设立要做到前期有筛选,中期有督查,后期有考核,做到良性循环。目前存在这样的普遍问题:学生的持续创新能力不够,不能够形成自我指导自我发展,离开教师难以持续;虽然创新项目前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多因为考研、找工作等其他事情而中止难以形成持续性连贯性创新成果。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指导学生组建创新团队时要兼顾年级梯队和专业互补,协调高年级学生发挥传、帮、带作用,鼓励低年级学生尽早融入创新实践活动,避免因学生毕业而项目中断的尴尬[5]。
(五)健全考核,鼓励创新
因学生本身认知能力有限和实践经验不足,如果缺乏教师的悉心指导,便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创新项目功亏一篑[6],造成创新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并反过来影响学生创新的热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还是大学生挑战杯,所有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无论是选题的确立、课题的开展,还是研究论文、专利等成果的编撰成文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将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高校教师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有艰巨的科研压力,如若在年度考核中没有合理体现,必然会影响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各类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将占用学生大量的精力,如若制定科学健全的奖励制度必将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因此,学校应把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相关成果纳入考核指标,把各类创新实践成果与学生奖学金评定密切挂钩,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在保研、推优等环节把创新成果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才是上上策。
三 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创新平台和项新项目为依托,以教师为方向引导,以健全有效的管理激励制度为保障,普惠大众、注重实效,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好循环,实现教学相长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选修课的开设、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也要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对人才创新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本科教育环节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佳音.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38):32-33.
[2]李静,陈巍,郁汉琪.基于竞赛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155-156.
[3]王佳音.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38):32-33.
[4]王清远,杨明娜,李勇,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13-16.
[5]张爽,黄家才.“产教学研用”五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梯队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2):211-213.
[6]周静,刘全菊,张青.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03):165-1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