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5-04-18 10:16: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评估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应用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目的选取在京山仁和医院于2019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9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选用尿激酶治疗、观察组选用rt-PA,比较两组间临床有效率、神经因子、凝血功能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78%(35/45),低于对照组的95.56%(4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4,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更低,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更长,纤维蛋白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ACI患者实施rt-PA静脉溶栓,可以提高临床有效率,调节神经因子水平,且不易影响凝血功能。
 
  [关键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神经因子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常见病、多发病,起病前往往伴有头痛、眩晕、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随着梗死面积扩大,容易累及脑干、小脑,出现意识障碍、脑疝等,威胁生命安全[1-3]。现阶段临床可以对ACI患者进行动脉、静脉溶栓治疗。由于动脉溶栓操作复杂、检查设备昂贵、耗时长,而静脉溶栓具有方便快捷、创伤小、费用低、技术设备简单、操作技术易掌握等优势,所以静脉溶栓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溶栓方法[4-5]。另外,在静脉溶栓药物选择方面,既往多采用尿激酶,其来源于溶血链球菌,特异性差,并且容易产生纤溶亢进。随着静脉溶栓药物的发展,关于第二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应用在ACI患者中的效果引起关注。本研究就rt-PA静脉溶栓应用在ACI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目的选取京山仁和医院于2019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行静脉溶栓治疗的9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选用尿激酶治疗,观察组选用rt-PA。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1~80岁,平均(60.3±5.8)岁;发病至入院1~4 h,平均(2.5±0.3)h;体质量48~89 kg,平均(68.1±3.2)kg;损伤位置:脑干6例、小脑15例、基底部24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43~79岁,平均(59.7±6.2)岁;发病至入院1~3 h,平均(2.1±0.2)h;体质量46~88 kg,平均(67.4±2.9)kg;损伤位置:脑干8例、小脑16例、基底部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京山仁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211201)。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首次发病,双侧颞窗透视良好,存在静脉溶栓指征;②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泌尿系统、颅内出血者;②过敏体质者;③肝肾功能障碍者;④近3个月有颅脑手术、脑卒中史、头部外伤史者;⑤凝血、免疫功能障碍者;⑥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⑦哺乳、妊娠者;⑧伴有癫痫发作者;⑨近1个月接受抗凝治疗者;⑩治疗中途退出者。
 
  1.3方法
 
  全部入组者入院后行神经系统检查,了解用药情况,完成床旁心电图、颅脑MRI或CT、实验室检查等。对照组静脉溶栓时选用注射用尿激酶(国药准字H44020671;规格:25万单位),使用剂量125万单位,加入100 mL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滴注30 min;观察组静脉溶栓时选用注射用阿替普酶(国药准字SJ20160055;规格:50 mg×1支),使用剂量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10%混合液静脉注射,90%混合液静脉滴注60 min。
 
  1.4观察指标
 
  (1)临床有效率:①无效:完全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升高或降低<20%,耳鸣、眩晕、头痛等症状无好转;②有效:生活无法自理,NIHSS降低20%~<50%,上述症状有所减轻;③显效:生活基本自理,NIHSS降低50%~<90%,上述症状基本消失;④痊愈:生活能够自理,NIHSS降低≥90%,上述症状消失。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
 
  (2)神经因子:对比项目为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central nervous system-specific protein,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步骤为采血(3~5 mL静脉血)、离心(半径12.5 cm,时间15 min,转速3 000 r/min),检测方法均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3)凝血功能:对比项目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方法:采血、离心同(2)中的步骤,检测仪器为普利生C2000-A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神经因子、凝血功能为计量资料数据,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临床有效率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两组患者神经因子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因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100β、NSE水平均有所降低,NGF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效果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
  
  2.3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前,组间FIB、P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FIB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
 
  3讨论
 
  ACI是临床上常见的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和复发率,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压等因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易于焦虑、熬夜、暴食等应激状态下诱发ACI。ACI可能导致言语和肢体功能损害,甚至出现昏迷、植物状态或认知障碍,因此必须积极防治[7-8]。目前,对于ACI患者的临床管理主要包括控制血压和血糖、提供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措施,同时配合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等特殊治疗,以期尽快恢复脑血流灌注,防止大面积梗死、改善微循环并保护半暗带组织。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明确。
 
  本研究呈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77.78%)(P<0.05),与付闪闪等[9]的报道一致,其将92例ACI患者纳入研究,并且对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对4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rt-PA,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依次为78.26%、93.48%(P<0.05),提示rt-PA更能提高临床有效率,分析原因:尿激酶、rt-PA均是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可以通过溶解纤维蛋白,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有助于开通闭塞血管。但是前者不能结合纤维蛋白,而是激活血块表面纤溶酶原,进而使其转变为纤溶酶,从而促进血栓溶解,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容易增加全身组织器官出血风险,导致整体疗效受限;后者能够选择性作用于血栓,通过赖氨酸残基结合血栓中纤维蛋白,能够激活纤维蛋白溶酶,促进血栓溶解,恢复血流灌注,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组织代谢水平,减轻神经细胞损伤,同时rt-PA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再次形成[10]。因此,rt-PA更有助于提高临床有效率。
 
  本研究呈观察组S100β、NSE更低,NGF更高(P均<0.05),与徐瑰翎等[11]的报道一致,分析原因:ACI患者容易因脑部缺血、缺氧而导致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破裂,促进细胞浆中因子释放入血。其中S100β能够评估脑部神经胶质细胞受损程度,NSE可以反映脑组织损伤,NGF则具有促神经修复再生作用,并且S100β、NSE均在神经元坏死时呈异常高表达,NGF可以在出现ACI时保护神经元[12]。从研究结果来看,尿激酶与rt-PA均能恢复血流再灌注,减轻脑神经损伤,但是rt-PA更能下调S100β、NSE,提升NGF,分析原因:rt-PA能够保护神经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加速病灶部位血管再生、神经恢复,挽救濒死脑组织细胞,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因此,rt-PA更有助于调节上述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FIB更低,PT、TT更长(P均<0.05),与牛兆[13]的报道一致。表明rt-PA更能改善凝血功能,可能是因为rt-PA能够结合纤维蛋白与赖氨酸残基,提高静脉溶栓特异性,尽快改善脑部血流速度,从而改善凝血功能。
 
  综上所述,由于rt-PA静脉溶栓既能提高ACI患者临床有效率,也能有效调节S100β、NSE、NGF水平,且不易影响凝血功能。
 
  [参考文献]
 
  [1]周莉,郭兰,邹雪梅,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变化特点及对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3,29(9):1494-1502.
 
  [2]石岩硕,曹格溪,邱学佳,等.阿加曲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3,23(8):990-994.
 
  [3]冯小山,曾林锋,范炳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37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3,28(4):345-347.
 
  [4]孙宁,崔文强,张光明,等.黄芪-水蛭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增效作用及机制[J].时珍国医国药,2023,34(8):1859-1863.
 
  [5]朱晓莉,王宜岭,许海东,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4):2941-2943.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7]王雄,唐向阳,曹莉,等.不同剂量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狭窄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46(12):1473-1477.
 
  [8]臧志忠,刘淑艳.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1,30(12):185-186.
 
  [9]付闪闪,孙万飞,张坤.尿激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1,18(5):97-100.
 
  [10]黎艾,曾小曼,李海,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功能结局及氧化应激表达与功能结局相关性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22,50(10):1091-1093,1096.
 
  [11]徐瑰翎,万治平,廖涛.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NSE、S-100β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0,31(8):962-965.
 
  [12]赵钖,孟祥宁,刘章峰,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贵州医药,2023,47(6):941-943.
 
  [13]牛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4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0):1676-167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16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