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内科在急性心绞痛治疗中采用氯吡格雷药物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急诊内科接诊的106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基础组(n=53)与联合组(n=53)。基础组采取心绞痛常规治疗措施,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药物治疗,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基础组更为显著(P<0.05);联合组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基础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较基础组更为显著(P<0.05);基础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状况的人数多于联合组(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绞痛的治疗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病次数与时间,且不良反应较少,可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可广泛推广。
关键词:氯吡格雷,急诊内科,心绞痛,临床疗效
0引言
氯吡格雷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研究表明,针对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药物,可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发病次数及时间[1]。基于此,本文将对本院收治的106例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急诊内科在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时采用氯吡格雷药物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急诊内科接诊的106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充分告知患者研究内容,在患者及家属全面知情的情况下要求他们自主选择治疗方式,并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基础组(n=53)与联合组(n=53)。基础组采取心绞痛常规治疗措施,联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药物进行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基本一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1.2.1基础组
基础组采取心绞痛常规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合理选择降脂药物、抗凝药物以及血管扩张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6020480),药物剂量为每次100g,每日1次;硝酸异山梨酯(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032)药物剂量为每次30mg,每日3次;低分子肝素(广东三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0)药物剂量为每次5000U,皮下注射,12h给药一次,持续给药6~10次;阿托伐他汀(天地恒一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358)药物剂量为每次10mg,每日1次[2]。
1.2.2联合组
联合组在基础组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天津中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071)口服治疗,药物剂量为每次25mg,每日3次。
所有患者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改善情况。
1.3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给予患者不同药物治疗后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评判标准
(1)治疗效果:从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时间、每次发作间隔时间、睡眠质量方面评价治疗效果,相关人员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数据,发作次数越少、每次发作时间越短、每次发作间隔时间越长、睡眠质量越好说明治疗效果越好。
(2)症状改善情况评估:包括全面改善、改善、未改善。全面改善为患者心绞痛症状全面消失,睡眠质量良好;改善为患者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睡眠质量有所提升;未改善为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病情加重。有效性=[(全面改善人数+改善人数)/总人数]×100%。
(3)生活质量评估:利用SF-36(简易健康状态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躯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四项评分均为0~50分,评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4)不良反应评估: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晕、乏力、面红。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相较于基础组,联合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后,联合组症状改善率为98.11%,明显高于基础组(88.6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数值较基础组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后,基础组有13人出现不良反应,其中食欲不振4人、恶心呕吐3人、头晕2人、乏力2人、面红2人;联合组患者有3人出现不良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晕各1人。联合组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人数少于基础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绞痛属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特点,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且好发于中年男性,一般发作时间持续5min左右。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是患者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发展为心绞痛,患者通常伴有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当前,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发生了改变,心绞痛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威胁着人们的生活。临床治疗急性心绞痛疾病通常采用降脂药物、抗凝药物以及扩张血管药物,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的各项症状,起到稳定病情的作用,但其临床疗效并不是十分理想,易导致患者疾病复发,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均造成严重影响[4-6]。
本研究采取的氯吡格雷药物属于血小板抑制剂的一种,被临床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氯吡格雷药物可对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进行选择性抑制,从而减少相关物质的活化程度,阻碍血小板发生聚集。有关研究表明,心绞痛发病的主要因素便是血小板的聚集。血小板在冠状动脉处产生聚集,会降低动脉血流的运输量,从而造成心肌细胞出现缺血缺氧,导致心绞痛发生。氯吡格雷药物针对非ADP导致的血小板聚集也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可有效阻碍血栓形成,预防效果显著。因此,给予心绞痛患者口服氯吡格雷药物治疗,机体可快速吸收药物并在短时间发挥药物效果。药物通过机体肝脏进行代谢,代谢后的产物并不会影响患者机体正常的凝血功能,临床治疗有较高的安全性[7-10]。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心绞痛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药物,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延长发作间隔时间,提升患者睡眠质量,临床治疗疗效显著,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且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利于患者病情恢复,临床治疗满意度较高,可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临床治疗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急性心绞痛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氯吡格雷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病次数及时间,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较少,有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永新.常规药物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3(9):1097-1099.
[2]邵明凤.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系统医学,2022,7(14):103-106.
[3]关晓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4):143-145.
[4]徐小伟,宁观华,柏立辉.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峡药学,2021,33(1):175-177.
[5]褚天权.急诊内科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分析[J].人人健康,2020,(14):618.
[6]陈玉强.氯呲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7):1065-1066.
[7]高伟华.氯吡格雷对急性心绞痛患者疗效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5):42-44.
[8]马林.氯吡格雷在急性心绞痛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3):187,192.
[9]胥广华.氯吡格雷对急性心绞痛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9):81-83.
[10]李霜,丰雪.急诊内科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2):2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1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