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究破血逐瘀法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数字随机原则,将我院自 2016 年 12 月至 2018 年 1月收治的 106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辨证为瘀阻心脉证者)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 53 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破血逐瘀法治疗,连续治疗 2 周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 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9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破血逐瘀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发作次数,值得推广。
关键词:破血逐瘀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本文引用格式:祝晓红 . 破血逐瘀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69):189,193.
0引言
冠心病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硬化或痉挛导致其供血不足,致使心肌细胞急剧、暂时的缺血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危险性大的特点。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一种常见类型,而且极易演变成为急性心肌梗死,若不及时治疗,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1]。西医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通过抗凝、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措施实施治疗,已经极大地降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但西药毒副作用较大,禁忌证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亦通过中医中药对本病进行系统治疗,获得良好效果,而破血逐瘀法对于瘀阻心脉型不稳定心绞痛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6 例不稳定心绞痛(中医辨证为瘀阻心脉型)患者均是我院自 2016 年 12 月至 2018 年 1 月收治的病人,其中观察组 53 例,男性 31 例,女性 22 例,年龄在 43~76 岁,平均(64.2±3.7)岁,病程在 1~11 年,平均(4.1±0.6)年;对照组 53 例,男性 29 例,女性 24 例,年龄在 42~79 岁,平均(63.9±2.4)岁,病程在5 个月至9 年,平均(3.9±0.4) 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参考《心血管病诊疗标准》[2]; 中医“瘀阻心脉型”辨证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1.3纳入标准
中西医临床诊断均明确;神智清晰,交流正常;自愿参与本次研究;配合相关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中药过敏或对相关药物存在禁忌证者;中途治疗退出者; 既往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者;精神病患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合并其他严重脏器功能损伤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吸氧、卧床休息、阿司匹林抗凝、血塞通改善血管微循环、营养心肌细胞、并控制血糖、血脂及血压水平等;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破血逐瘀法治疗,具体整方如下:三棱、莪术、水蛭、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枳壳、柴胡,并根据具体病情适时加减,如痰涎偏多者则加胆南星、瓜蒌、半夏;兼有寒邪凝滞者则加薤白、桂枝温阳通脉;兼有气虚者则加党参、黄芪;兼有阴虚者则加麦冬、玄参;水煎两遍,共取液 300mL,早晚各温服 150mL,连续治疗 2 周后分析其临床效果。
2.2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无临床症状,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 <2 次,不需使用硝酸甘油 [4];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治疗前对比,次数降低一半;无效:各症状和体征指数无改善。
2.3统计学处理
运用 SPSS15.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对计数数据进行表示,并用 2 检验;计量数据以( ±s)表示,t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连续治疗 14 天后,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出现明显差异, 具体见表 1。
4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综合征,主要包括初发型心绞痛、静息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以及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等 [5]。与稳定型不同的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更为频繁,只需要较低运动量即可引发,且其持续时间更长,疼痛更为强烈。
中医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胸痹”“真心痛”范畴,其发病与饮食不当、寒邪凝重、年老体弱等因素相关,其发病有虚实两个方面,与心肝脾肾四脏关系密切,实者可因痰浊、瘀血、寒凝、气滞等病理因素有关,然而无论何种因素诱发, 其发病机制为机体气血阴阳失调致使心脉痹阻“不通则痛” 故而临床治疗可以破血逐瘀法治之。
本方中三棱、莪术、水蛭三者为君药,主破血逐瘀,通经止痛;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四者为臣药,可活血通经而止痛,以助君药之力;枳壳、柴胡行气导滞,皆因气为血之帅,行血必兼理气之品方以奏全效。在本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组患者虽均具有良好效果,但观察组优势更为明显,其治疗有效率高达 100.0%,充分证实了破血逐瘀法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破血逐瘀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其发作情况,缓解患者病情,有利于维护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邢峪 . 破血逐瘀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50 例 [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3(5):241.
[2]贝政平 , 沈卫峰 , 汤如勇,等. 心血管病诊疗标准 [M]. 上海 :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6.
[3]郑筱萸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M].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4]杨庆周. 破血逐瘀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16(71):196,200.
[5]陈鹏 , 孙志杰 , 金娟 .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中医研究 [J]. 中医药信息 ,2017,26(1):15-16.
《破血逐瘀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31/20180831114032869.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