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比较CT、MR鉴别眼眶良恶性肿瘤的作用与影像学特征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2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34例眼眶肿瘤患者基础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与MR检查,参照手术病理结果比较两种检查的诊断价值与影像学特征。结果手术病理确诊良性肿瘤21例(61.76%),恶性肿瘤13例(38.24%);CT与MR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与恶性组相比,病灶部位、大小、累及象限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边界、位置以及骨质破坏情况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表现(P<0.05);良性组与恶性组T2信号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表现(P<0.05)。T1信号、T1信号均匀性、T2信号均匀性、强化方式以及CT值未见显著性组间差异(P>0.05)。结论将CT、MR技术应用于眼眶肿瘤性质的鉴别工作中,可显示出良好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CT,MR,眼眶,良恶性肿瘤,鉴别,影像特征
0引言
眼眶肿瘤属于眼科常见疾病,以眼眶周围为主要发病位置,容易造成视力下降、功能障碍等问题,甚至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一般来说,眼眶肿瘤的分类是基于其恶性程度来划分的,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1]。有研究显示[2],肿瘤的性质、累及的范围等与患者的手术方案选择、术后预后效果存在密切关系,早诊断、早治疗对眼眶肿瘤患者极为重要。手术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虽然可以显示出较高诊断准确度,但属于有创检查,患者耐受度较差,亟须寻找安全且准确度较高的检查方法。在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CT扫描技术凭借高分辨率、高效性等特点,成为临床常用手段,可进行大范围持续性扫描,获得清晰图像[3]。MR可借助外磁场作用对病灶部位、大小等进行明确,对肿瘤组织密度实施定性检查,利于早期检查工作开展。本研究重点分析CT、MR技术鉴别眼眶肿瘤良恶性的价值与图像特征表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34例眼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经手术病理检验确诊为良性肿瘤21例,恶性肿瘤13例,可依照肿瘤性质划分为良性组与恶性组。良性组:男13例、女8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47.42±3.56)岁。恶性组:男8例、女5例;年龄23~75岁,平均(48.12±3.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资料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对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眼眶肿瘤相关诊断标准处于一致状态,均接受手术病理检验;②影像图像质量佳;③首次接受检查;④认知、沟通处于正常状态;⑤均知情研究且完成同意书签署。
排除标准:①存在多种器官功能障碍;②存在其他类型眼部疾病;③存在其他类型恶性肿瘤;④具有CT、MR检查禁忌证表现。
1.3方法
CT检查方法:选用64排128层螺旋CT机(GE Discorvery CT750 HD,美国)实施检查,扫描范围自眼眶上壁至下壁,相关参数为管电压、管电流、层厚、准直分别120kV、28mAs、2mm、5mm,平扫后选取适宜灌注扫描层面,利用高压注射器肘部静脉注射碘海醇,按3~4mL/s的速率注射80s,展开冠状位、矢状位重建,获得相应图像。
MR检查方法:选用3.0T MR仪(GE Discovery 750 3.0T,美国)针对眼眶实施平扫、增强扫描。T1序列:TR、TE分别为700、10层厚3mm;T2序列:TR、TE分别为4000、79,层厚3mm。增强扫描以轴位T1序列、增强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1序列为主,并以钆喷替酸葡甲胺作为对比剂,速率设置为2mL/s。
所获图像均由2名临床经验丰富医师分别独立阅片,意见不统一需讨论后统一意见得出一致诊断意见。
1.4观察指标
(1)诊断结果与效能:将手术病理结果金标准作为依据,针对CT、MR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结果、效能进行对比与分析。
(2)病灶特征:针对良性、恶性组患者的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位置、累及象限数量、骨质破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3)图像特征:针对良性、恶性组患者的T1、T2信号,T1、T2信号均匀性,强化方式以及CT值进行对比与分析。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工具以SPSS 24.0软件为主,(x—±s)代表正态计量数据,组间比较利用t实施检验;[n(%)]代表计数数据,组间比较利用χ2实施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眼眶肿瘤病理检查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的眼眶肿瘤患者共34例,其中良性肿瘤21例(61.76%),恶性肿瘤13例(38.24%)。其中良性肿瘤类型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占比为33.33%。恶性肿瘤类型以淋巴瘤最多,占比为23.08%。
2.2 CT、MR鉴别眼眶肿瘤良恶性的结果与诊断效能
CT确诊恶性11例(84.62%)、良性13例(61.9%),误诊8例(38.1%);MR确诊恶性12例(92.31%)、良性15例(71.43%),误诊6例(28.57%)。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3两组患者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良性组与恶性组相比,病灶部位、大小、累及象限间未见显著性组间比较差异(P>0.05)。形态、边界、位置以及骨质破坏情况组间比较差异存在显著统计意义(P<0.05),详见表2。
2.4两组患者的图像特征分析
由表3可知,良性组与恶性组T2信号组间比较存在差异表现(P<0.05);T1信号、T1信号均匀性、T2信号均匀性、强化方式以及CT值未见组间比较差异(P>0.05),详见表3。
3讨论
眼科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一般可以将发生部位作为依据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眼眶肿瘤、眼球肿瘤、眼睑及眼球表面肿瘤,眼眶肿瘤为最常见类型,可以占据到40%~50%[4]。该肿瘤具有类型繁多的特点,以良性多见,经常会表现出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疼痛等典型性症状,若未对其实施及时治疗,容易对眼眶内眼球、神经组织造成干扰影响,给眼球活动、视力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现阶段,手术治疗是眼眶肿瘤患者的主要手段,恶性肿瘤多需配合放化疗治疗,想要获得良好治疗效果,需获得及时且准确的诊断。经过影像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CT与MR技术的应用呈现出更加广泛的特点,并且呈现出重要诊断价值。本研究中,34例眼眶肿瘤患者中,CT与MR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之间未见显著统计差异(P>0.05),说明两种检查技术均具备自身优势,显示出良好诊断价值。CT检查可以利用X线成像原理,以密度值作为依据实施检查,虽然具有高分辨率、可重复性的特点,但对人体具有一定辐射。MR检查具有无创性、无辐射性的特点,能够让眼眶内的细节结构得到清晰显示,也可以将组织水肿、炎症等病理表现显示出[5]。CT分辨率相比MR更高,且在骨骼、肺部、出血等检查具有优势,显示出更高灵敏度。MR检查的时间分辨率较长,对血管、神经、肌肉、肌腱、韧带等具有较高分辨率。两种检查技术各有优势,可依照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选用[6];此外,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良性组与恶性相比,病灶部位、大小、累及象限间未见组间比较差异(P>0.05)。形态、边界、位置以及骨质破坏情况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良性组与恶性组T2信号组间比较存在差异表现(P<0.05)。T1信号、T1信号均匀性、T2信号均匀性、强化方式以及CT值未见组间比较差异(P>0.05)。说明良性肿瘤的病灶以膨胀性生长为主,其边界比较清晰,形态也比较规则,体积较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受到骨质受压或吸收的影响,不伴随骨质破坏现象[7]。良性肿瘤多呈现T2高信号与等信号,多与海绵状血管瘤的比例(33.33%)较高相关,因为此种类型的良性肿瘤存在较多的肿瘤间质液体与缓慢流动的血流,促使肿瘤呈现T2高信号与等信号。恶性肿瘤与病灶的侵袭式生长相关,在边界、形态方面呈现出不清晰、不规则表现,其病灶也为T2高信号与等信,多与眼眶淋巴瘤占比(23.08%)较高相关,具有肿瘤细胞密度较高的特点[8]。由此可看出,CT、MR在诊断恶性肿瘤方面均具有一定价值。
综上所述,CT、MR应用于眼眶肿瘤性质诊断,均可显示出良好的诊断价值,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杜锐莉,张丹卉,谢卫东.CT及MR鉴别眼眶良恶性肿瘤的影像特征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2,35(6):812-814.
[2]姚炜彪,徐棣豪,李伟,等.CT及MR鉴别诊断眼眶良恶性肿瘤的临床意义[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24):4069-4070.
[3]罗耀仙,周劲源,李绍平.CT及MR鉴别诊断眼眶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7):201-202.
[4]肖兴爽,李曦,张艳玲,等.MRI纹理分析在鉴别诊断眼眶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0,43(5):624-628.
[5]王东,肖虎,王燕.CT与超声在眶内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0,21(6):634-636.
[6]李锋,刘克,孙国龙.常规MRI联合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磁共振成像,2020,11(12):1163-1166.
[7]张瑶,陈文卫,胡伟,等.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对眼眶肌锥外间隙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9,28(9):798-802.
[8]刘丹青,魏巍,王婧,等.眼眶肿瘤病理类型、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特点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23,38(5):790-79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0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