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基于适应性领导力理论的护理干预模式对精神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 suicidal self-injury,NSSI)患者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80例青少年NS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基于适应性领导力理论的护理干预模式,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渥太华自我伤害调查表(QSI)、焦虑症筛查量表(GAD-7)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科青少年NSSI患者应用基于适应性领导力理论的护理干预模式效果理想,可显著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少患者自伤行为,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推广可行性较高。
关键词:适应性领导力理论,精神科,青少年,NSSI,自伤行为
0引言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 suicidal self-injury,NSSI)为一种不想结束自身生命但却做出损害自身的行为,如撞击头部、切割手腕等,其目的在于排解自身消极情绪。现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NSSI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患者大部分具备重度情绪障碍,如极度焦虑、抑郁等,甚至可能出现自杀倾向。NSSI通常不受大众所认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极为严重。对此,积极探寻治疗NSSI的有效方法十分重要[1]。本次研究以本院精神科收治的80例青少年NS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基于适应性领导力理论的护理干预模式对精神科青少年NSSI患者自伤行为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80例青少年NS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例,女38例;年龄为10~19岁,平均为(14.37±2.18)岁。观察组:男4例,女36例;年龄为10~19岁,平均为(14.51±2.25)岁。两组一般资料基本相同(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①与NSSI相关诊断标准相符;②可展开语言交流,具备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③无脑炎、癫痫等其他脑器质性疾病史;④对本研究知情并在知情协议上签字。排除标准:①并发其他严重躯体疾病;②无法完整地进行相关评定和训练;③存在暴食、拒食等异常饮食史;④精神异常;⑤中途退出。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包括住院期间与出院后基础护理与健康教育。具体为督促患者严格遵医用药、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合理地安排患者住院生活和饮食、安排专职人员组织患者锻炼、娱乐、听音乐、看电视等;出院后护士定期利用电话、上门等形式随访患者,并记录患者预后状况,为其提供针对性指导,随访频率为每月1次,跟踪至患者出院后3个月。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适应性领导理论的自伤行为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准备期:入院当日,由课题组护理人员为患者家属讲解干预目的、内容、方法及过程,并引导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2)干预制定期:入院第3d,由2名护士对患者进行访谈,了解患者所面对的挑战,并依据患者个性化需求拟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访谈期间,1人负责整理访谈笔记,理清挑战内容,并对挑战性质进行区分;依据挑战分类结果,针对性选用合适的干预模块,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评估期间,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这期间患者可随意提出问题与寻求帮助。护理人员通常采用以下问题与患者沟通:你现在感觉怎么样?(鼓励患者诉说内心感受)你对住院治疗有什么顾虑吗?你能否适应目前的住院环境?住院治疗是否让你有哪些不适的感受?经由评估,护理人员可了解哪些因素对患者住院生活存在影响,哪些为患者技能缺陷或者不具备的知识。护理人员可与患者共同探讨患者对各种问题的回答与理解,并共同商量应对方案,并给予患者5min的提问时间,为患者强调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决策的重要性,以增强患者行为改变动力,引导其参与。研究者依据患者目标与初步评估,由适应性领导团队成员共同拟订方案,参考Anderson等的慢性病患者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护理干预框架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修订与完善,形成最终方案,干预框架如图1所示,具体步骤如下:①构建合作关系。团队成员和患者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产生疾病协同管理的认知。②识别挑战,创建共享意义。利用访谈对患者目前在疾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挑战进行评估,明晰患者当前处境下的适应性挑战内容。③区分挑战,拟定计划,并对挑战进行分类,即适应性与技术性挑战,分别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3)干预实施期:根据干预方案,利用团队辅导联合个体会谈的形式,及时知晓患者已掌握的适应性领导力技能,动态化调整具体的干预模块。具体方式:患者入院第10d展开个体会谈,30~45min/次;会谈内容包含患者可从容应对或依然无法有效应对的适应性或技术性挑战;对于患者依然无法有效应对的挑战,继续拟定应对方案,提出合理的应对技巧。患者入院第14d开展团体辅导会谈,鼓励患者分享、讨论已然掌握的适应性领导力技能。干预期间,依据实际状况做出相应调整。自制“青少年患者自伤情况追踪表”,安排责任护士每天观察、记录患者情绪变化与躯体状况,包括有无新增伤口、是否利用扬言自伤等方式达到自身不合理要求、是否存在自伤倾向等,动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状况。
(4)出院随访期:出院后,护理人员定期采取电话形式随访,并记录患者愈后状况,为患者提供适应性指导,随访频率、次数与对照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1)在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分别利用渥太华自我伤害调查表(QSI)[2]评估患者NSSI行为的严重程度,量表共包含2个维度,即自我伤害严重程度(总分27分)和自我伤害尝试(总分21分),分值越高,患者NSSI行为越严重。
(2)分别在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利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3]对患者自我效能进行评估,分值为10~40分,评分与患者自我效能感成正比。
(3)在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分别利用焦虑症筛查量表(GAD-7)评估患者焦虑症状,此量表分值超过4分代表患者有焦虑情绪;评分越低,患者焦虑情绪越轻。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由SPSS 27.0软件处理,计量(QSI评分、自我效能评分、GAD-7评分)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QSI评分
护理前两组QSI评分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两组QS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自我效能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患者护理后两组自我效能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评分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GAD-7评分
护理前两组GAD-7评分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GAD-7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NSSI指个体不存在自杀意识,但存在重复损伤自身的行为。青少年为NSSI高发群体,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极为严重[4]。青少年遭遇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际交往问题、学业压力过大、遭受虐待或者欺凌等,会出现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而为了排解自身消极情绪,他们可能会通过NSSI行为进行排解。NSSI即成为异常情绪调节的策略,或者从概念化角度而言,属于脆弱个体对外界环境压力所产生的一种应对反应[5]。所以临床需利用科学的护理方法对青少年NSSI不良损伤行为进行干预。适应性领导力理论框架是用于具体临床情境下,为监控慢性病症轨迹及患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及患者家庭面对的挑战而研究出的一种方法与思路。适应性领导力理论框架依据NSSI患者当前所面对的各种心理问题、生理问题、社会功能和情感挑战划分挑战性质,清楚界定适应性挑战需要患者及其家属与医务人员共同掌握的全新的行为技能或对当前生活模式需要进行的改变才,从而为后期具体的干预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6-7]。针对适应性挑战,医护人员发挥主导作用,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努力,促使患者改变对疾病的态度和认知,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而促使患者及其家属发展全新的角色与健康行为来适应疾病,以此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病情康复[8-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QSI、GAD-7、PHQ-9评分比对照组更低(P<0.05),自我效能评分比对照组更高(P<0.05),提示对精神科青少年NSSI患者应用基于适应性领导力理论的护理干预模式可显著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少患者自伤行为,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对精神科青少年NSSI患者应用基于适应性领导力理论的护理干预模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卞薇,谢维,万君丽,等.基于适应性领导力理论框架干预模式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自我管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护理学报,2019,26(20):15-19.
[2]李素萍,李琳波,刘梦玥,等.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护理需求现象学研究[J].护理研究,2023,37(10):1839-1843.
[3]王玉萍,梁嘉权,潘锦环,等.青少年认知行为疗法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中的应用[J].循证护理,2022,8(14):1921-1926.
[4]张小梅,张红,王娟,等.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3,38(9):64-67.
[5]吴秋霞,谢华杰,严夏舒.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全科护理,2023,21(9):1252-1255.
[6]谢湘莹,蔡忠香,刘静芳,等.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与反刍思维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3,18(6):14-17.
[7]LEE D W,SHIN J,CHOI D W,et al.Effects of household income change o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findings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9,65(4):527-535.
[8]苏晓云,贺继平,张晓宇,等.辩证行为疗法在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2,36(21):3922-3925.
[9]尚超娜,王剑英,宋涛,等.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7):827-83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0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