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从中医理论探析青少年的情志管理方法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2-11 16:09: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健康稳定的情绪及心理状态是维持人们正常工作及生活的重要基础。传统中医学对人的情绪有着独到认识。通过对现代青少年的诸多情志问题进行分析,运用中医理论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管理自身情绪,助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医;青少年;情志

本文引用格式:徐程龙 , 吕建洪. 从中医理论探析青少年的情志管理方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5):169+172.

\

0引言

青少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未来,作为社会的关注点,他们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逐步向成熟过渡的青春期,又面临着或升学或步入社会的巨大压力。在巨大压力下, 情志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情感心智的稳定成为成就自我的重要基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情志心理健康状态堪忧, 已成为心理问题高发人群 [1]。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给青少年生活和学习带来诸多障碍,如失眠, 焦虑、抑郁,进而影响其学习与人际交往,加之缺少外物疏导, 不良情绪累积,于是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传统医学提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说法,表明情志变化对健康的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医学对情志的认知以及情志治疗的重要性,并给予合理的指导。

1中医情志理论

中医情志,即“七情”“五志”,是传统医学对人的情绪的认识。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五志指怒、喜、思、悲、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道:“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惊。”“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 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说明五脏与情志之间的关系。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说明在正常情况下,情志是人们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情感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能够调畅气机、疏通血络。但在情志刺激太过强烈、突然或持久,或人体处于正气虚衰时,情志刺激超出了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导致人体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常以致疾病。《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此时,情志的刺激即转化为直接的致病因素而引起多种疾病, 则称为七情致病。”《杂病源流犀烛》中沈金鳌云“或由于有所大怒、大喜、大惊,以致失神之为患也。”

2情志相胜疗法

情志相胜法是指运用古代哲学思想、依据五行相克规律而形成的五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指导情志疾病的方法, 其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在临床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情志相胜法即为“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 “恐胜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儒门事亲》中云:“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祸起仓促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 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2]”即悲胜怒法为用悲伤的情绪克制过度愤怒的情绪障碍及躯体疾病;喜胜悲(忧)是指用愉快的情绪克制其悲伤忧愁所致的情志障碍及躯体疾病;恐胜喜法为使人惊恐恐惧以克制其过度喜乐所致的情志障碍及躯体疾病;怒胜思指激起盛怒以克制其过度思虑所致的情志障碍及躯体疾病;思胜恐即引导患者思考克制其过度惊恐所致的情志障碍及躯体疾病。

3影响青少年情志的常见问题

3.1学业压力。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一部分青少年过度思虑,损伤脾脏,脾失健运;成绩不理想,遇到挫折,所思不遂, 则悲忧失落,气机调节失常,肺失清肃;家长和老师们的厚望或训责,使部分学生产生焦虑恐惧。

3.2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的等问题。有研究表明 [3], 家庭关系的不和睦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不安全感。家庭的矛盾、或父母逼迫式的教养方式都会让青少年产生悲观消极、愤怒逆反的情绪,肝气郁结不畅或肝气疏泄太过,肝气上逆扰乱心神。青少年心思细腻敏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出现自卑猜疑、孤单封闭、敏感易怒等心理,如不及时进行疏导,严重可能会发展为抑郁症、偏执性精神疾病等。

3.3不良的生活习惯。部分青少年养成了晚睡、睡前玩手机等不良睡眠习惯,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失眠,长时间的睡眠不足会诱导多种心理疾患。部分青少年会沉溺于网络游戏寻求刺激,与现实产生隔阂,游戏时的暴喜暴怒、现实中的忧愁寡淡,长期如此会使心气涣散,心神不宁。

4中医调理情绪的方法

4.1保持心态平和。”《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 僻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人需要适其劳逸,清静恬淡,维持正常平和的心态,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要学会知足常乐,切记斤斤计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当出现不良情绪时,要及时认识到自己情绪的异常,要积极应对,自我开导,或寻求他人抚慰疏导,使气机得以舒展,切勿封闭自我,长期沉浸在不良情绪中。

4.2药物疗法。情志致病除会引起情志本身问题外,还会影响脏腑气机,造成相应脏腑的损伤。因此除采用情志相胜法调节情绪外,还需辨证施治,调理脏腑功能。如情志不畅、肝气不舒造成的肝气郁结、肝脾不和可以选用逍遥散、丹栀逍遥散、越鞠丸;心阴不足、心神不宁所致悲伤欲哭可用甘麦大枣汤;心胆气虚之惊恐可用安神定志丸。临床上病情复杂, 须辩其病位病性,在气在血,随证治之。

其他。如音乐疗法,运动疗法,色彩疗法等。《黄帝内经·素问》云:“音,谓五音也。夫肝音角,心音徵,脾音宫,肺音商,肾音羽,此其常应也。”音乐疗法是基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规律,将五音宫、商、角、徵、羽 , 运用五行的理论来治疗情绪异常 [4]。运动疗法即通过选择适当运动,舒畅气机,消除不良情绪,如过喜过怒,可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悲忧可进行舞蹈或球类的运动。色彩疗法是指根据中医五色理论,运用色彩调节人的情绪的方法。青、赤、黄、白、黑五色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以对应五志。如赤色令人兴奋、喜悦,赤色入心,能够缓解悲忧的情绪[5]。

\

青少年的情绪问题需要我们提高重视,来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境。学生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异常情绪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正视问题,及时疏导。其次学校应该注重加强学生心理防护,配置心理咨询室或增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适当增加体育运动,及艺术类课程,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第一要素。只有多方地配合,才能营造出更健康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保障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方拴锋, 经承学, 王琳琳. 南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16(5):565-566.
[2]张从正. 儒门事亲[M]. 天津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86.
[3]吴翠平,娄晓民, 戚珊,等.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27(11):1491-1492.
[4]张晶. 我国音乐疗法的中医理论探讨 [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5):1013-1017.
[5]李晓方, 李亚军. 以中医角度探究大学生情绪管理 [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6,40(2):59-61.

《从中医理论探析青少年的情志管理方法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11/2018121104103755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