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南充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2021年8月—2023年8月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经静脉给药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和尿激酶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脑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和炎症因子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精神状态。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3%(45/46),高于对照组的80.43%(3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0,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因子、炎症因子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精神状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改善脑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神经因子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精神状态。
[关键词]依达拉奉右莰醇,尿激酶,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血清学指标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主要以脑内动脉闭塞,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起相应脑区域的功能性损伤和组织坏死与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1]。该病症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尿激酶的静脉溶栓能有效地解除血栓,从而快速恢复患者大脑的血流灌注,降低大脑组织因缺血造成的损伤,但单纯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溶栓效果有限、出血风险等[2]。依达拉奉右莰醇是一种复方注射药物,由依达拉奉与右莰醇组成,已被证实能够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3]。本研究分析联合治疗与单一尿激酶治疗的效果差异,以期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新思路。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非随机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南充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2021年8月—2023年8月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46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45~79岁,平均(62.72±6.73)岁;发病时间1~6 h,平均(4.25±0.80)h。观察组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46~78岁,平均(62.67±6.14)岁;发病时间1~6 h,平均(4.63±0.74)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南充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2024年审(032)号]。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满足《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4]中的脑梗死症状;发病时间≤6 h;患者或家属能够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或重大疾病者;近期内有严重出血事件或已知有出血倾向的疾病者;已接受其他溶栓治疗或抗凝治疗者;对研究药物成分过敏者;参与过其他临床试验,或正在使用其他实验性药物者。
1.3方法
对照组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在10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0 mIU尿激酶(国药准字H51021215;规格:10 mIU/支),并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在0.5 h内完成给药。同时,在限制液体摄入的情况下,对患者静脉滴注100 mL的甘露醇(国药准字H36021965;规格:250 mL∶50 g)。
观察组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依达拉奉右莰醇(国药准字H20200007;规格:5 mL∶10 mg)30 mg溶解于100 mL生理盐水,通过静脉途径滴注,2次/d。两组均治疗两周。
1.4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分为3个等级:显著: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下降>45%,同时病残程度在1~3级之间。有效: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20%。无效:其NIHSS评分的降低幅度≤20%。总有效率=显著率+有效率。
脑血液流变学水平: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收集病人静脉血5 mL,使用血液黏度计测量血液在不同剪切率下的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red cell aggregation index,RCA):使用血液流变仪进行检测。
神经因子与炎性因子水平:在无菌条件下抽取3 mL患者的静脉血,采集的血液经3 5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后,分离得到血清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神经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NTF)。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oluble intercel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的水平。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精神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进行评估,包含6个维度,总分为100分。100分表示完全独立,75~<100分表示轻度依赖,46~<75分表示中度依赖,21~<46分表示重度依赖,≤20分表示完全依赖。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状态,涵盖了行为能力损失、认知缺陷、记忆力衰减和方向感失调等4个方面,满分为30分。得分在0~<10分之间视为重度认知障碍;10~<21分则归类为中度认知功能损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1~<27分;正常认知的评分标准是27~30分。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脑血液流变学水平、神经因子与炎性因子水平、ADL评分、MMSE评分)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临床疗效)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脑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以及RCA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神经因子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因子和炎性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NGF、NTF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hs-CRP、sICAM-1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MMSE、ADL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MMSE、ADL评分都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在脑血管疾病中占可高达60%~80%[5]。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急,如救治不及时容易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造成偏瘫、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6]。急性脑梗死是指突发性阻塞导致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进而引起局部脑细胞功能障碍甚至坏死,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病变等导致脑血管堵塞或狭窄,从而阻断血液流动[7]。
在急性脑缺血患者中,由于缺血和随后的再灌注事件,脑内的氧浓度增加,机体内的抗氧化剂迅速耗尽,无法有效抵御氧化压力,还会减少氧自由基和炎症介质的过量积累,对脑血管的内皮细胞产生损伤[8]。这些细胞开始释放趋化因子,吸引大量白细胞,最终导致颅内毛细血管的堵塞,引发痉挛,并因缺血进一步损害脑细胞。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能直接作用于血浆,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作为一种蛋白酶,能够分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从而溶解血栓,恢复血管的通畅[9]。依达拉奉右莰醇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清除体内的过氧化物和自由基,从而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害。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依达拉奉右莰醇通过抑制脑组织中自由基的产生和积聚,可以减轻脑缺血后的再灌注伤害和氧化应激,进一步保护脑细胞,减少神经元的损害[10]。由于其对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能减轻缺血脑组织的损伤,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减少脑内炎症反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11-12]。结果显示:治疗后,CRP、sI⁃CAM-1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的MMSE、ADL评分都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表明依达拉奉右莰醇作为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与尿激酶合用,不仅能有效降低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还能促进脑部血流量增加和颈动脉状态的改善,同时保持良好的安全性。究其原因为尿激酶作为纤溶酶原激活剂,通过转化纤溶酶原为纤溶酶,直接催化血栓中纤维蛋白的分解,从而达到溶栓效果;并且这有助于恢复被阻塞脑血管的血流,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依达拉奉右莰醇具有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能够减少脑缺血后的氧化应激反应和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细胞,减少神经元损伤。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同时作用于溶栓和神经保护两个方面,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状况,降低继发性脑损伤。
综上所述,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与尿激酶联合静脉溶栓,可改善脑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神经因子与炎性因子水平,以及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孙军,张丽阳,陈笛,等.云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及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58(3):358-362.
[2]肖静,谭郎敏,潘成德,等.rt-PA静脉溶栓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4):441-444,450.
[3]刘春艳,李姗姗,接明利.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22,7(8):112-116.
[4]高长玉,吴成翰,赵建国,等.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2):136-144.
[5]吴秋义,陈科春,周寅,等.吡拉西坦联合神经介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药业,2023,32(20):120-123.
[6]崔凌,丁娜,田龙,等.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3,36(6):440-445.
[7]冯小莉,李骏,荆京,等.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29):74-77.
[8]康丽娟,李盼,耿丽颖,等.补体激活3a受体检测评估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3,44(9):1011-1016.
[9]孙世平,黄平,旷海燕,等.蕲蛇酶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7):1644-1646.
[10]李庆华,刘娟,任晓珊,等.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26):77-80.
[11]刘前,邓倩,周静,等.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2):276-279.
[12]姜飞,王东玉.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对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水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2水平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22,51(1):88-9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0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