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在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黔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消化道出血输血治疗患者。根据是否使用TEG将其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进行输血治疗,对照组根据血常规和凝血四项指导用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TEG指导用血。比较两组输血前、输血后24 h凝血四项,相关指标,血制品使用量,满意度。结果:输血后24 h,观察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短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和冷沉淀用量多于对照组,血浆和悬浮红细胞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输血治疗过程中辅助使用TEG能够在更短时间内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问题,缩短治疗进程并改善预后。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输血,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
消化道出血是指血液由肠道、胃或食管流出,通常表现为呕血或便血;由于疾病会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异常消耗,患者很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若出血情况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还会引发贫血、电解质紊乱、器官功能损伤和失血性休克,进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输血则是治疗消化道出血的最佳手段,通过输血能够在短时间内补充失血量、恢复血液凝固功能并给予相应的免疫功能支持。长期以来,临床多采用凝血指标来评价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虽然能够满足治疗的基本需求,但无法实现动态监测,应用价值相对受限。血栓弹力图(TEG)是一种用于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实时监测技术,它通过模拟全血在凝血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从而提供关于凝血功能的全面评估。在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输血治疗过程中凭借其短时间检测的优势为医师更全面地展示患者的凝血状态,进而指导治疗[3-4]。
为探讨TEG在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辅助价值,研究将以黔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研究做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黔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消化道出血输血治疗患者。纳入标准:满足《实用内科学》[5]关于消化道出血的评定标准;发病至入院时间<12 h;临床资料齐整且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就诊时已出现昏迷或休克;精神状态不佳或视听功能障碍;由于其他病理或生理因素致凝血功能障碍;多脏器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疾病。根据是否使用TEG将其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S2024-0119-13)。
1.2方法
两组均进行输血治疗。
对照组根据血常规和凝血四项指导用血。血常规分析仪和凝血仪作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分别记录患者输血前和输血后24 h的凝血四项指标,包括: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TEG指导用血。TEG采集时间与凝血四项的时间一致,借助血栓弹力图仪记录患者的最大振幅(MA)、凝固角Angle(α)角、血块形成时间(K)和反应时间(R)。
根据TT、PT、APTT、FIB等的检测结果,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根据1∶1∶1的比例输入血小板、红细胞和血浆,确定输血方案。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凝血四项:比较两组输血前、输血后24 h凝血四项。(2)相关指标:比较两组输血后的好转率。好转的标准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凝血功能达到正常标准。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3)血制品使用量:比较两组输血治疗过程中各血制品的使用量,包括血小板、冷沉淀、血浆、悬浮红细胞。(4)满意度:比较两组满意度。患者出院前通过1对1咨询调查的方式,让患者评价整个输血治疗过程,自评结果分为满意、尚可和不满意3个级别,总满意=满意+尚可。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输血前、输血后24 h凝血四项比较
输血前,两组TT、PT、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 h,观察组TT、PT、APTT均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血制品使用量比较
观察组血小板和冷沉淀用量多于对照组,血浆和悬浮红细胞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消化道出血潜在危险性较大,尤其是出血量大的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等恶性事件的风险较高。在当前医疗体系中,消化道出血普遍需要实施及时且精确的血液管理,其临床意义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补充失血量,消化道出血会导致大量的血液丧失,输血可以迅速补充失血量,维持循环血量,避免休克的发生[6]。(2)恢复血液功能,失血会导致贫血,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影响氧运输和组织供氧;输血可以恢复血液功能,提高血氧含量,改善组织氧合水平[7-8]。(3)维持器官灌注,失血会导致器官灌注不足,影响器官功能,输血可以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器官的灌注情况,保护器官免受缺血缺氧损伤。(4)预防并发症,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贫血、心肌梗死、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时输血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和死亡风险[9]。
血常规和凝血四项辅助检测虽然能够为输血治疗提供数据支持,但其本身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常规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通常需要较长的实验室处理时间,结果可能不及时,无法提供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指导。其次,常规检测只提供1次静态的检测结果,无法对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的实时凝血状态。再次,常规检测往往只能提供凝血功能的一部分信息,无法全面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存在信息不全的风险。TEG辅助治疗则有效地贴合了消化道出血进展快的特点,其临床优势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实时监测,TEG可以在患者床旁实时监测凝血功能,提供快速、准确的凝血状态评估,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10-11]。一般情况下通过血清标本检测凝血功能,时间可能在30~100 min,TEG能够在20 min左右出结果,更具有效率。(2)全面信息,TEG提供的参数包括凝血时间、凝血速度、凝血强度和凝血稳定性等多个方面,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12-13]。(3)个体化治疗,基于TEG的评估结果,可以实现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实际凝血状态和需要,调整输血量和输血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4]。(4)实践指导,TEG结果直观,易于理解和解释,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直接的实践指导,帮助他们快速做出治疗决策,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15-16]。基于上述特性,观察组在输血治疗后四项凝血指标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同时住院时间也更短;表明在消化道出血输血治疗中辅助使用TEG,能够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并根据相关参数指标如MA值和R值的表现,有针对性的输注不同量的血小板和血浆,进而缩短患者的治疗进程。
本研究中,观察组血小板和冷沉淀用量多于对照组,血浆和悬浮红细胞用量少于对照组;经分析,相对于血常规和凝血四项,TEG能够更快速及时地发现患者的FIB和血小板降低的情况,冷沉淀和血小板用量的增长能够侧面反映该方案辅助治疗的效果,能够提升输血治疗的及时性,这也是保证止血效率的关键。其次,TEG的实时监测功能,能够帮助医师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减少不必要出血的同时,有效规避红细胞和凝血因子的流失。
此外,研究还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了比较,观察组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经分析:TEG提供实时的凝血功能评估,与传统的血常规和凝血四项检测相比,更快地提供治疗反馈,让患者感受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增加了对治疗的信心。其次,TEG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凝血状态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设计,避免了“一刀切”的通用性治疗方案,患者更能感受到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提升了满意度。再者,TEG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避免了过度输血或不必要的输血,减少了输血相关的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输血是治疗消化道出血的常用策略,配合实施TEG以指导治疗,能够保证治疗效果,缩短治疗进程,同时还能够帮助医师更精确地选择和使用血制品,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秦青,沈翔,王伟,等.内镜下金属止血夹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ForrestⅡb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23,39(4):456-459.
[2]蒋彬,曹婷,阳学风,等.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抢救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中的疗效研究[J].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2021,5(4):222-226.
[3]黄家福,王碰治,吴耀建.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情况分析与本实验室参考区间的范围探索[J].中国输血杂志,2023,36(4):313-316.
[4]翟晓莲,王有梅,张晓霞,等.以血栓弹力图为导向成分输血对胃癌合并消化道急性大出血患者术中用血量、免疫功能及预后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23,51(6):632-634.
[5]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J].13版.中国医刊,2009,44(12):43.
[6]李英,张琳,于欣,等.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凝血因子及预后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3,33(7):603-605.
[7]赵自勇,孙振威,尚伟,等.积极输血与限制输血策略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效果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2,46(7):847-849.
[8]吴娇娇,王玲玲,徐幻,等.不同输血策略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的分析研究[J].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2023,36(8):843-848.
[9]宋晓燕,董力杰,许诺,等.局部应用康复新液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OL].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2023,7(15):14-16.
[10]RAMANPREET K,BAJWA K,MUHAMMAD S,et al.Thromboelastography characteristic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J].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2024,36(2):190-196.
[11]周巧丹,朱凤鸣,胡芝芝,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但血栓弹力图正常患者肾穿刺活检术后出血风险评估[J].临床肾脏病杂志,2023,23(10):812-818.
[12]张军,张玥,刘湘,等.抵当通脉汤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指标和血栓弹力图参数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2):702-708.
[13]陈慧园,陈苒,刘波,等.血栓弹力图参数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意义[J].肝脏,2023,28(11):1296-1300.
[14]赖仕宇,尹文国,聂虎.基于血栓弹力图监测对氨甲环酸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1,16(5):599-603.
[15]欧淳.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比较与临床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23):4159-4161.
[16]巴志伟,赵文,刘传苗.eGFR-CysC联合血栓弹力图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J].新医学,2023,54(3):210-21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9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