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分析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对其凝血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重度子痫前 期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2 月收治的 106 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 均给予所有患者常规基础治疗(降压、解痉、密切监护孕妇与胎儿状态等) ,同时 A 组患者(53 例) 采用 阿司匹林治疗, B 组(53 例)患者采用阿司匹林 + 低分子肝素治疗, 两组患者均治疗 7 d 后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治疗 前及治疗 7 d 后凝血功能、脐动脉及子宫血流动力学指标, 以及妊娠结局。结果 与 A 组比, 治疗 7 d 后 B 组患者总有效率更高;与治疗 前比,治疗 7 d 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凝血酶原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均延长,且 B 组较 A 组更长;两组 患者血浆 D- 二聚体( D-D )均降低,且 B 组较 A 组更低;与治疗前比,治疗 7 d 后两组患者子宫动脉搏动指数( PI )、阻力指数( RI ) 及脐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比值均降低,且 B 组较 A 组更低;与 A 组比, B 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更 低(均P<0.05 )。 结论 在阿司匹林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机体血液高凝状态,并 能够调节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妊娠结局。
【关键词】重度子痫前期; 重度; 低分子肝素; 阿司匹林; 凝血功能; 妊娠结局
重度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发性高血压疾病,通常发 生在怀孕 20 周以后,主要临床表现有持续性上腹部疼痛、 头痛、视觉障碍、血压持续升高不可控制等。相比于正常 孕产妇,子痫前期患者凝血状态异常,表现为凝血功能亢 进、纤溶活性降低等,导致血栓,严重者可能出现凝血因 子消耗,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影响妊娠结局。因此,针对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治疗以纠正血液高凝状态为主。目 前,临床上多在常规降压、解痉的基础上通过抗凝方案治 疗重度子痫前期,其中阿司匹林是常用药,该药可抑制血 小板血栓素 A2 的合成,进而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发 挥抗凝作用,但该药可能导致胃部出现不适,引发恶心、 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 [1] 。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解 聚制备而成,其分子量较低,可通过抑制血液中相关凝血 因子活性,起到抗凝效果,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重度子痫 前期可通过改善母体的病理性高凝状态,改善母婴结局, 且不增加产后出血量,减少产后并发症 [2-3] 。但目前对于两 药联合的效果多局限于预防作用,而针对妊娠 20 周以后 的子痫前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回 顾性分析 106 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 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 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2 月收治的 106 例重度子 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两组。 A 组(53 例)患者年龄 22~41 岁,平均(33.45±4.76 ) 岁;孕周 25~ 33 周,平均(28 .32 ±2. 15 )周;孕次 1~3 次,平均(1.69±0.24 )次;BMI 22~29 kg/m2 ,平 均(26.13 ±2.32 )kg/m 2。B 组(53 例)患者年龄 23~41 岁,平均(33.43±4.75 )岁;孕周 25~32 周,平 均(28.36±2.14 )周;孕次 1~4 次,平均(1.68±0.25 ) 次;BMI 23~29 kg/m2 ,平均(26.15±2.31 )kg/m2 。两组患 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 比。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妇产科学》 [4] 中重度子痫前 期的诊断标准;②孕周 <34 周;③单胎妊娠。排除标准: ①有其他妊娠期合并症;②存在自身免疫疾病、肝、肾疾 病;③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该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 言》中的伦理要求。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降压、解痉、密切监护 孕妇与胎儿状态等常规治疗,A 组患者同时口服阿司匹 林肠溶片 [ 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43021814,规格: 50 mg/ 片 ] 治疗,100 mg/ 次, 1 次 /d。B 组患者在 A 组的基础上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 钠注射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30429,规 格:0.4 mL ∶5 000 IU),剂量:0.4 mL/ 次,1 次 /d。两组 均治疗 7 d 后,复查凝血功能、肾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 等情况,若病情好转,维持常规治疗至分娩。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治疗 7 d 后,参照《中华 妇产科学》[4] 拟定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血压恢复到正常 水平,头晕、头痛、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消失,尿蛋白下 降( ++ );有效:血压下降但没有达正常范围,上述症状 显著缓解,尿蛋白下降( + );无效:血压与上述症状无 明显改善,尿蛋白无下降。总有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 ②凝血功能。于治疗前、治疗 7 d 后采取患者空腹静脉血 5 mL,经抗凝处理,以 3 000 r/min,离心 5 min 取血浆, 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日本希森美康,型号:CS5100 ) 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 )、 凝血酶时间(TT)、D- 二聚体(D-D)。使用酶联免疫吸附 试验测定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③脐动脉 及子宫血流动力学。于治疗前、治疗 7 d 后,使用彩色多 普勒超声诊断仪(日本东芝,型号:Aplio500)检测子宫动 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脐动脉收缩期最大 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比值。④妊娠结局。 观察两组胎儿窘迫、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 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 首先采用 S-W 法检验证实均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 表 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 对t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与 A 组比,治疗 7 d 后 B 组患者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 1。
2.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 7 d 后两组患者 PT、APTT、TT 均延长,血浆 D-D 降低,且 B 组凝血功能指标较 A 组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脐动脉 S/D 比值及子宫血流动力学比较 与 治疗前比,治疗 7 d 后两组患者 RI、PI 及脐动脉 S/D 比值 均降低,且 B 组较 A 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 与 A 组比,B 组胎儿窘 迫、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 总发生率更低(16.98% 对比 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4。
3 讨论
重度子痫前期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对此尚未完全明 确,其血液通常为病理性高凝状态,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因 子处于高度活化状态,随着病情进一步进展,可出现一系列 凝血功能并发症,如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 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和血小板激活、血管内皮损伤、微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疾病进展的主要原因是凝血系 统失衡,导致血液处于高凝、栓塞状态,因此,抗凝是预 防重度子痫前期发生、发展的主要治疗方向。临床常使用 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调节凝血功 能,改善血流状态,但部分患者对该药不敏感,单独使用 效果欠佳 [5-6]。
PT、APTT、TT、D-D 均是凝血功能相关指标,重度 子痫前期患者 PT、APTT、TT 缩短, D-D 升高,表示机 体凝血因子异常,纤溶活性增强,存在纤溶亢进和血栓形 成倾向,即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呈现高凝状态 [7] 。作为低分 子量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容易被人体吸收,其戊糖结 构能够和抗凝血酶Ⅲ相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凝血活性因 子 Xa、凝血酶活性, 减少凝血因子的合成释放, 调节凝血 系统平衡,进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同时,低分子肝素对其 他凝血因子的影响较小,在抗血栓的同时不会造成异常出 血,其作用机制和阿司匹林不同,两者联合使用,可增强 治疗效果 [8-9]。本研究结果中, 治疗 7 d 后 B 组患者总有效 率更高, PT、APTT、TT 更长, D-D 更低, 表明在阿司匹 林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效果 显著,可降低机体血液高凝状态,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与徐丽娟等 [10] 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RI、PI、S/D 是超声动力学监测指标, 在临床上较为常 用,能够反映脐动脉血流情况,随着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 度的增加, 其水平呈升高趋势 [11]。低分子肝素对凝血因子 的释放有较强抑制作用,有利于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增强 血液流变性,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功能,降低机体内 血流阻力,增加胎盘血液供给;同时,低分子肝素组分单 一、半衰期长,不容易被细胞受体灭活,生物利用度相对 较高,在妊娠期使用安全性较高。低分子肝素与阿司匹林 联合使用,发挥协同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子宫微环 境,为胎儿正常发育提供有利条件,减少胎儿窘迫、胎盘 早剥等情况的发生, 进而改善妊娠结局 [12]。通过分析两组 血流动力学及妊娠结局发现, 与 A 组比, 治疗 7 d 后 B 组 RI、PI 及脐动脉 S/D 比值更低;且 B 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 生率更低,表明在阿司匹林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的基础上, 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调节血流动力学水平,改善 妊娠结局。
综上,在阿司匹林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效果显著,可降低机体血液高凝状态,且 不会增加出血风险,并能够调节血流动力学,改善妊娠结 局。但本研究存在纳入样本量少、回顾性分析等不足,后 续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其联合用药效果。
参考文献
[1] AL-TAIE A, ALBASRY Z, MOHAMMED N H.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gnant women on the use of daily low-dose aspirin in different hypertensive pregnancy disorders: a retrospectivecomparative study[J]. J Pharm bioallied sci, 2019, 11(1): 77-82.
[2] 余敏, 王娜, 胡丽, 等. 阿司匹林+ 低分子肝素对子痫前期孕妇妊 娠结局胎盘血流灌注及内皮损伤的临床研究 [J]. 中国妇幼保健 ,2022, 37(13): 2377-2380.
[3] 王丽 , 赵朵朵 . 硝苯地平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对早发型重度 子痫前期患者氧化应激、血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J].新乡医学院 学报 , 2023, 40(3): 249-252, 256.
[4] 曹泽毅 . 中华妇产科学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6: 452-425.
[5] 王娟 , 陈友国 , 黄沁 , 等 .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对预防早发 型重度子痫前期复发的作用 [J]. 江苏医药 , 2017, 43(5): 370-372.
[6] 李跃萍 , 闫庆峰 , 胡春霞 , 等 . 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重 度子痫前期的疗效评价 [J]. 重庆医学 , 2017, 46(21): 2965-2967.
[7] 王真 , 薛白丽 , 蒋琼影 , 等 . 肠溶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用于重度子痫前期临床评价 [J]. 中国药业 , 2022, 31(8): 109-111.
[8] 张蕾 , 马夕锐 , 康会贤 , 等 . 基于血栓弹力图评价阿司匹林联合 低分子肝素对子痫前期作用的实验研究 [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1, 25(9): 1300-1303.
[9] 黄铮 , 孙多和 , 马伟 , 等 . 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 子痫前期高危人群的预防效果分析 [J]. 医学研究杂志 , 2016,45(12): 119-121.
[10] 徐丽娟 , 傅向红 , 纪毅梅 , 等 . 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改善 子痫前期母婴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J]. 中国妇幼保健 , 2021,36(10): 2212-2215.
[11] 金依华 , 厉跃红 , 姚微微 . 低分子量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 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效果观察 [J]. 中国医刊 , 2021, 56(6):630-632.
[12] 岳华 .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患者母婴结局的影 响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 2019, 23(17): 99-1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5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