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穴位贴敷联合雷火灸对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患者 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8 14:29: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穴位贴敷联合雷火灸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KOA )患者对其血液流变学、关节疼痛、关节功能的 影响。方法 选取 2020 年 8 月至 2022 年 8 月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 40 例 KOA (气滞血瘀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 20 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雷火灸单一疗法, 研究组接受雷火灸 + 穴位贴敷联合治疗,均治疗 4 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关节疼痛和关节功 能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 度及视觉模拟量表(VAS )疼痛评分均降低,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 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均升高, 且研究组高于对照 组(均P<0.05 )。结论 穴位贴敷联合雷火灸的治疗方法用于 KOA (气滞血瘀型) 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血瘀与疼痛症状, 改善膝关节功 能,获得显著治疗效果。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属于临床常见 的退行性骨科疾病,发病群体主要为中老年人群,临床表 现为关节疼痛、僵硬及肿胀等。现阶段多以口服或局部使 用抗炎药物治疗早期 KOA,但在阻止膝关节软骨退变方面 不甚理想,且长期用药存在不良反应,可能会引起肝、肾 功能异常。KOA 在中医中属于“骨痹”范畴,以肝肾不足、 筋脉瘀滞为主要表现,需以补肾活血为主要治疗原则 [1]。 雷火灸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艾灸技术,可在治疗过程中 产热辐射并穿透皮下肌层直达人体深部组织,从而发挥温 经通络、调节微循环的作用,但单一使用雷火灸的主要作 用是强化局部皮肤、组织细胞的代谢,疗效有限 [2] 。穴位 贴敷是选取合适药物将其直接作用在穴位上,借助皮肤、 黏膜渗透的方式到达相应经络,直接作用于脏腑和经络, 发挥出疏通经络、祛瘀止痛、扶正祛邪的作用 [3] 。基于此, 本研究将雷火灸与穴位贴敷联合治疗 KOA(气滞血瘀型), 旨在分析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20 年 8 月至 2022 年 8 月常州 市中医医院收治的 40 例 KOA 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 法分为两组,各 20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 45~78 岁,平 均(56.67±4.56 )岁;男性 13 例,女性 7 例;病程 1~5年,平均(2.84±0.76)年。研究组患者年龄 48~80 岁, 平均(56.78±4.82 )岁;男性 12 例,女性 8 例;病程 0.5~5 年,平均(2.53±0.8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 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 ①与《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 年版)》[4] 中 KOA 的诊 断标准相符;经 X 线检查显示膝关节退行性改变。②与 《膝骨关节炎(膝痹)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 [5] 中 “膝痹”的诊断标准相符,辨证为气滞血瘀型。③未接受 系统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排除标准:①伴随严重心、 肝、肾功能障碍或感染疾病;②由其他疾病导致关节病 变;③患有其他类型关节炎,如强直性脊柱炎、感染性关 节炎、类风湿关节炎;④具有雷火灸治疗禁忌证,如发 热、脑血管病急性期、高血压危象及孕妇。本研究获得常 州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 意书。
\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 口服 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 [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 药准字 H20041316;规格: 0.25 克(以硫酸氨基葡萄糖 计)或 0.314 克(以氯化钠硫酸氨基葡萄糖计)],按照 2 粒 / 次、3 次 /d 的用量与频率用药;双氯芬酸钠缓释胶 囊(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23856;规 格: 50 mg/ 粒),按照 1 粒 / 次、2 次 /d 的用量与频率口服用药。上述药物均连续服用 4 周。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雷 火灸(重庆市渝中区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规格: 25 g/ 支,药物成分:羌活、沉香、木香、茵陈蒿、艾绒、 乳香、干姜、柏树茎等)治疗。穴位选取为阿是穴、血海、 梁丘、内外膝眼及阳陵泉,协助患者以仰卧位接受治疗。 选用 2 根雷火灸艾条置入配套灸具中,以右手持灸具,前 10 min 距离膝部疼痛位置皮肤上方 2~3 cm悬灸(不可超 出疼痛区域),来回扫散,频率为 3 次 /s,促使热感朝着深 部、周围扩散。后 10 min利用行雀啄式灸法重点灸穴位; 在治疗过程中需重点关注患者皮肤表现,以患处皮肤微微 温热且轻微发红不刺痛为适宜,同时配合左手点按疼痛 区域,频率为 30 次 /min,总治疗时间为 20 min,4 次 / 周, 连续治疗 4 周。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穴位贴 敷治疗。穴位贴敷药方为饭团藤、透骨草、路路通各 20 g, 威灵仙、黄柏、延胡索各 15 g,当归、川芎、干姜各 10 g, 将上述药材打成粉末以清水搅拌为糊状,制成贴敷药物。 穴位贴敷可以选择两组为穴位进行交替贴敷,第一组为双 侧肾俞,患侧腰阳关、梁丘;第二组为双侧志室、命门, 患侧膝阳关、曲泉。 一组敷贴完成后结束治疗,下次选择 另一组敷贴。4 h/ 次,4 次 / 周,连续治疗 4 周。

  1.3观察指标 ①疗效判定标准 [4] :经过 4 周治疗后评 价疗效。显效:膝关节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基本为消 失状态,关节活动摩擦音基本消失,膝关节功能趋于正 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膝关节活动存在一定摩擦 音,但膝关节功能已经获得显著改善;无效:患膝临床 症状、关节活动功能均未改善,甚至存在恶化趋势。总 有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②血液流变学指标:采集治 疗前后患者空腹静脉血 5 mL,收集在肝素干燥抗凝管中, 利用全自动血流变仪(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型号: LBY-N6C)实施检测,主要包括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 黏度及血浆黏度值,观察治疗前后指标变化。③膝关节疼 痛情况: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6] 疼痛评分针对治疗 前后膝关节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总分为 10 分,分值越高 代表疼痛越严重。④膝关节功能:使用 Lysholm 膝关节功 能评分 [7] 针对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量表总 分 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膝关节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 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血液流变学、疼痛情况、关节功能指标等计量数据均证 实符合正态分布,使用 (x ±s) 表示,采用t 检验;临床治 疗有效率为计数数据,使用 [ 例 (%)] 表示,采用χ2 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比,研究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 疗后两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 指标均降低,且研究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

  2.3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情况与膝关节功能比较 与治 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 VAS 疼痛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 更低;两组 Lysholm 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更高,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

  3 讨论

  膝关节作为最大承重关节,会在长期行走与活动中产 生关节软骨退变, 引发 KOA,出现明显疼痛、肿胀、僵硬 等症状。临床上的西医治疗以缓解疼痛为主要目标,多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发挥镇痛作用,使用软骨膜保护剂强化 修复软膜, 但在改善关节功能方面不够理想。中医认为, 中 老年KOA 发生病机多为肝肾亏虚, 阳气不足, 关节经脉失 养,气血不畅, 不通不荣则痛, 辩证为气滞血瘀, 需以散寒 祛风、止痛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借助中医手段来对患者的 疼痛、关节功能进行改善, 可保护膝关节, 改善患者生活质 量 [8]。雷火灸含有艾绒、木香、柏树茎等中药材, 具有温经 散寒、止痛活血功效, 此外选取内外膝眼主治膝痛, 配以血 海、梁丘、阳陵泉具有舒筋活血的功效, 阿是穴可使局部经 络气血疏通, 直达病灶, 从而调节肝肾, 活络舒筋;此外, 该方法可在释放热能的过程中发挥出温经散寒、止痛活血 功效,并经由穴位吸收近、远红外辐射深入到病变部位, 从 而对膝关节周围穴位、脉络产生一定治疗作用,让患者气血 运行处于充盈状态, 发挥出气血调补、散寒祛湿的效果, 让 神经兴奋性得到一定降低,促使组织水肿、血瘀情况得到有 效缓解与改善。但单一使用雷火灸的主要作用即强化局部 皮肤、组织细胞的代谢,无法更好地发挥出局部组织的渗 透与吸收作用,还需配合穴位贴敷深度强化雷火灸的使用 效果 [9]。

  穴位贴敷治疗法是将药物作用于经络皮部,通过渗透 作用强化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了药物被肠道吸收过程中发 生的不良反应。穴位贴敷所用药方中的当归、川芎、饭团 藤、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透骨草、威灵 仙、路路通具有舒筋活络、通络祛风、利水通经的疗效;干 姜可温中散寒;黄柏可清热燥湿。穴位贴敷所选穴位为肾 俞、腰阳关、梁丘,及志室、命门、膝阳关、曲泉两组, 其中肾俞具有外散肾脏之热的效果,腰阳关、梁丘能够发 挥出驱寒除湿、舒筋活络的效果,志室具有内散肾脏之热 的功效,命门可对督脉的气血流畅性进行保证,膝阳关可 发挥出清热降温之功效, 曲泉能补肝经之虚 [10]。针对上述 穴位实施交替贴敷,可让中药经过穴位直接产生作用,将 穴位贴敷与雷火灸联合应用在 KOA(气滞血瘀型)患者的 治疗中,可以先使用雷火灸让患者局部皮肤、组织细胞代 谢作用得到强化,激发经气,然后利用穴位贴敷强化局部 组织的渗透吸收作用,有效发挥出协同功效,真正发挥出 疏通经络、祛瘀止痛的效果 [11]。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 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的两组 VAS 疼痛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 组;两组 Lysholm 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表 明穴位贴敷联合雷火灸治疗方案能够缓解患者疼痛,并改 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

  KOA 的发生与发展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紧密相关 性,相关指标异常升高代表患者局部组织存在血瘀现象,易 加剧膝关节疼痛, 给关节功能带来一定损伤。本研究中, 治疗后两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降低,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说明雷火灸与穴位贴敷联合应用可 发挥出抗淤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中的川芎嗪 可作用于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及血液系统,具有抗血小 板聚集、抗氧化等作用,从而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延胡 索中的活性生物碱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抗血栓 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血瘀症状 [12-13]。

  综上, 穴位贴敷联合雷火灸的治疗方法用于 KOA(气 滞血瘀型)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血瘀与疼痛症状,改善膝关 节功能,获得显著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蕖 , 曾珍 , 胡光云 , 等 . 雷火灸联合双柏散外敷治疗轻中度膝 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J]. 中国针灸 , 2019. 39(8): 804-808.
  [2] 邓凯烽, 毛文倩, 朱英, 等 . 近5 年雷火灸对膝骨关节炎疼痛改善 及关节功能影响的研究概况 [J]. 海南医学院学报 , 2022. 28(24):1912-1916.
  [3] 张晶 , 王乐 , 刘祎思 , 等 . 温针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膝关节骨性 关节炎临床观察 [J]. 光明中医 , 2023. 38(2): 311-313.
  [4]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 骨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 年版 )[J]. 中华骨科杂志 , 2018. 38(12): 705-715.
  [5]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膝痹病 ( 膝骨关节炎 ) 临床诊疗指 南制定工作组 .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膝痹病 ( 膝骨关节 炎 )[J]. 康复学报 , 2019. 29(3): 1-7.
  [6] 张军锋 , 刘桂芬 , 张爱莲 , 等 . 影响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 VAS 评 分的因素分析 [J]. 中国药物与临床 , 2012. 12(5): 642-643.
  [7] 马欣 , 孙士杰 , 霍建峰 , 等 . 耳针与灸法并用对膝骨性关节炎患 者 Lysholm 膝关节评分及 VAS 评分的影响 [J]. 四川中医 , 2015.33(7): 175-177.
  [8] 范荣 , 刘玉金 , 李畅 , 等 . 益气活血消癥方结合温针灸治疗脾虚 气滞血瘀型早期膝骨关节炎 40 例 [J]. 环球中医药 , 2022. 15(7):1256-1259.
  [9] 刘敏洁 , 陆佳伟 , 王琛琳 , 等 . 经筋手法联合雷火灸治疗膝骨关 节炎疗效及对疼痛介质、炎症介质和关节功能的影响 [J].现代中 西医结合杂志 , 2021. 30(25): 2812-2815.
  [10] 曹中正 . 电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气滞血瘀型老年膝骨关节炎的 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血液流变学和生活质量的影 响 [J]. 河北中医 , 2021. 43(7): 1183-1186.
  [11] 王利红 , 尚会惠 . 雷火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 床观察 [J]. 实用中医药杂志 , 2023. 39(3): 592-594.
  [12] 张昌林 , 倪小佳 , 李春花 , 等 . 川芎嗪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 究进展 [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 2017. 28(4): 549-556.
  [13] 施婷婷 , 王建新 , 李希 . 延胡索总生物碱类有效部位的研究进 展 [J]. 中药与临床 , 2015. 6(2): 110-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39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