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态、炎症因子及胃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 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5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60 例, 根据随机数 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 例, 给予患者全肠外营养治疗) 和研究组(29 例, 给予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 2 周。比 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氮平衡、前白蛋白、转铁蛋白) 、胃肠黏膜屏障功能评价指标(D- 乳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二胺氧 化酶)、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α 、白细胞介素 -8 、白细胞介素 -6 )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氮平衡、血清前白蛋 白、血清转铁蛋白水平均呈上升趋势, 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 D- 乳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二胺氧 化酶水平均呈下降趋势,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白细胞介素 -8、白细胞介素 -6 水平 均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均 P<0.05 )。 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增强机体胃肠黏膜 屏障保护功能,并抑制炎症反应,疗效显著。
颅脑损伤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 组织损伤。若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 分 [1] 3~8 分,且意识丧失或精神状态改变持续 6 h 以上则 为重型颅脑损伤,其具有病情危重、并发症多及致残率、 死亡率高的特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急性应激反应,机 体基础代谢率升高,对营养的需求增加,同时因颅脑损伤 会造成机体进食障碍,出现吞咽功能与胃排空功能不全, 因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因营养不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 降、感染率上升 [2] 。目前临床常采用通过中心静脉管输注 的全肠外营养治疗,为机体提供所需营养物质,有利于患 者预后,但长期应用全肠外营养治疗易造成机体肠黏膜萎 缩与通透性增大,增加了机体发生肠道细菌移位、肠源性 内毒素血症、脓毒血症的风险,疗效欠佳。早期肠内营养 治疗即术后早期通过鼻饲或经口方式将机体所需营养物质 注入消化道,肠内营养治疗除能够为机体代谢提供营养、 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外,因营养物质经机体消化道消化、吸 收,有助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是安全、全面、经济 的治疗方式 [3-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南 部战区总医院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5 月收治的 60 例重 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探 讨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患者营养状态、胃肠黏膜屏障 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5 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60 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1 例)患者中男性 20 例,女性 11 例;身高 162~175 cm , 平均(168.13 ±4.56 )cm ;体质量 55~72 kg ,平均 (63.13±6.96 )kg;年龄 28~49 岁,平均(39.97±7.52 ) 岁; GCS 评分 5~7 分,平均(6.03±0.80 )分;其中 19 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2 例闭合性颅脑损伤。研究组(29 例)患者中男性 20 例,女性 9 例;身高 163~181 cm , 平均(167.62 ±4.12 )cm ;体质量 56~70 kg ,平均 (62.62±6.12 )kg;年龄 35~52 岁,平均(42.41±7.06 ) 岁; GCS 评分 5~7 分,平均(5.90±0.90 )分;其中 17 例 开放性颅脑损伤,12 例闭合性颅脑损伤。两组患者身高、 体质量、年龄、GCS 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成 人重型颅脑损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标准技术专家共识》[5] 中 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者;经临床症状、体征、影像 学等检查确诊者;自创伤发生至入院不超过 24 h 者;GCS 评分 3~8 分者;需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者;预计生存周期 14 d 以上者等。排除标准:既往有胃肠道疾病或功能障碍 者;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者;合并甲状腺疾病、内分泌疾病者;过敏体质者;其他原因无法进行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者等。本研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 区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家属均已签署知情 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去骨瓣减压 术、抗感染、降颅压、调节内环境稳定、维持血流动 力学等常规治疗。两组均按照能量: 25~30 kcal/(kg ·d ) ( 1 kcal = 4.2 kJ),蛋白质: 1.2~2.0 g/(kg ·d)计算所需营养 液,以保证两组患者摄入相等氮量与能量。给予对照组患 者全肠外营养治疗,即术后第 2 天起计算每位患者每天摄 入量,通过输液泵经中心静脉置管为患者输注脂肪乳氨基 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费森尤斯卡比华瑞制药 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 H20103135.规格:1 440 mL/ 袋), 24 h 连续输注。研究组患者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患者 入住重症病房(ICU)24~48 h 内留置鼻胃管 [ 纽迪希亚制 药(无锡)有限公司,型号: 2.00 mm(CH6-60 )],为刺激 肠蠕动,先在胃管内缓慢滴注 250 mL 0.9% 氯化钠溶液, 肠内营养混悬液 [ 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国药 准字 H20103536.规格: 0.75 kcal/mL] 采用肠内营养输注 泵持续泵入,确保肠内营养混悬液温度维持在 38~40 ℃ , 200 mL/ 次,观察记录患者胃肠道耐受情况,以调整输注 速度、增减用量。为防止胃液反流,每次输注至肠内营养 结束后 30 min 内均需保持患者头部抬高约 35° 。在治疗期 间监测患者血糖,当患者血糖 >10 mmol/L,进行胰岛素 降糖。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 2 周后进行疗效评估。
1.3观察指标 ①营养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 腹外周静脉血 2 mL,置于离心机(2 500 r/min,10 min),提 取血清,保存在 -20 ℃ 冰箱中,以待检测,采用全自动 特定蛋白分析仪(深圳市国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型号:Omlipo)检测患者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留取患 者 24 h 尿液,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机体氮排出量,计算 氮平衡水平,氮平衡 =24 h 氮摄入量(g/d)-24 h 氮排出 量(g/d)。②胃肠黏膜屏障功能评价指标。血液采集方法 同①,肝素抗凝,置于离心机离心(2 000 r/min,20 min ), 提取血浆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二胺氧化 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计 [ 哈希水质分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型号:DR6000] 检测 D- 乳酸水平。③炎症因子。采血制备、离心方法同 ①,血液不进行抗凝处理,离心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 附法检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 α、白细胞介素 -8、白 细胞介素 -6 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经 S-W 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 表示,采 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 组患者氮平衡、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水平均升 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2.2两组患者胃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 D-乳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二 胺氧化酶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2.3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 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 素 -6 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属于危重病,多数患者术后不能主动进 食,机体代谢所需营养物质不足,易导致患者代谢紊乱、 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 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干预, 会影响 机体恢复,导致致残率和死亡率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安全和生活质量 [6] 。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能够 为机体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正常生理功能提供能量。临床 常采用直接将营养物质输送到患者体内的肠外营养治疗, 但长期应用会导致肝脏酶学异常、胆汁淤积、胆囊炎等并 发症的发生,严重时甚至可导致肠黏膜的废用性萎缩。与 肠外营养治疗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经鼻饲管提供细胞 代谢所需能量,更符合机体生理状态,具有改善患者胃肠 功能、预防内毒素及肠道菌群移位的优势,可有效降低病 死率 [7-8]。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概率非常高,氮平 衡是指机体摄入氮和排出氮的平衡状态,可反映机体蛋白 质代谢情况;前白蛋白作为由肝细胞合成的机体组织修补 材料,是一种灵敏的营养蛋白质指标,可通过测定其在血 浆中的浓度判断机体营养状态;转铁蛋白在急性时相反应 中降低,其可在机体营养不良时下降,在炎症、恶性病变 时随着白蛋白、前白蛋白变化, 反映机体营养状态 [9-10]。本 研究中,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氮平衡、血清前白 蛋白、血清转铁蛋白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提示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 状态有积极作用。有研究表明,营养不良是导致手术并发 症增多的主要因素,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有效为机体提 供合理的营养物质,使机体组织的分解代谢降低到合理水 平, 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利于稳定机体内环境 [11] 。 氮平衡对维持机体蛋白质和组织修复起关键作用,若长期 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则严重影响预后,因此临床治疗的关键 点之一是减少机体氮的丢失,纠正患者负氮平衡,早期肠 内营养治疗能够有效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并减少内源性 蛋白质分解,从而可显著减轻患者负氮平衡,促进患者 恢复 [12]。
维持机体胃肠黏膜屏障功能依赖于完整的肠黏膜上 皮、肠道内分泌物、肠道蠕动、肠道内正常菌群和肠道免疫系统等。胃肠功能障碍可作为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提 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功能紊乱是极常见的, 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胃肠黏膜在机体缺氧、缺血状态下出 现屏障功能受损,使胃肠道营养吸收率下降,进而导致机 体发生营养不良与其他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 [13] 。 D- 乳酸是一种肠道细菌发酵的代谢产物,人体内不具备 分解代谢 D-乳酸的酶系统,当肠道发生急性损伤时,肠 道中细菌产生的大量 D-乳酸通过受损肠道黏膜入血,其 水平升高与肠黏膜受损程度呈正相关,因此检测患者血浆 D- 乳酸可反映机体肠黏膜损伤程度和通透性变化,是评 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损伤的有效标志物;肠型脂肪 酸结合蛋白作为脂肪酸载体蛋白的一种,主要位于小肠黏 膜微绒毛尖端,占肠黏膜细胞蛋白总量的 2%~3%,当机 体遭受到缺氧、缺血及再灌注损害时,肠上皮细胞通透性 增加,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释出,是反映早期肠缺血的指 标;二胺氧化酶是一种存在于小肠黏膜上层绒毛中具有高 度活性的细胞内酶,其活性与黏膜细胞的核酸与蛋白合成 密切相关,通过检测二胺氧化酶水平可了解肠道屏障的损 伤程度和完整性 [14-15] 。本研究中,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 组患者血浆 D-乳酸、二胺氧化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提示早期肠内营养支 持有助于维护患者胃肠黏膜屏障保护功能。早期肠内营养 支持能够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分泌胃肠激素并影响肠道血 流灌注, 保护胃肠黏膜屏障 [16]。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够维 持肠黏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和肠源 性感染,同时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促进肠蠕动恢复,减轻 腹胀和肠黏膜损伤,促进肠黏膜生长和运动,纠正重型颅 脑损伤患者内脏循环障碍,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所用的肠内营 养混悬液可中和胃酸,减少胃肠黏膜损伤;早期肠内营养 治疗是有效的胃肠功能保护措施,减少了胃肠功能障碍的 发生率 [17-18]。

颅脑损伤的预后及继发性创伤与炎症因子的介导密切 相关。肿瘤坏死因子 -α 在正常脑组织中含量极低, 颅脑损 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星形细胞及小胶质细胞释放肿瘤坏 死因子 -α , 增强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的活性, 加重机体炎症状态;颅脑损伤后,由小胶质细胞分泌释放的白细 胞介素 -8 通过激活和趋化中粒细胞、嗜碱性单粒细胞等细 胞促进生成氧化代谢产物,会加剧炎症反应;而白细胞介 素 -6 通过介导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的过程, 参与炎症反 应 [19-21] 。本研究中,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肿 瘤坏死因子 -α 、白细胞介素 -8、白细胞介素 -6 水平均降 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表明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 期肠内营养治疗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肠内营养治疗可促 进机体胃肠蠕动,加速肠内血液循环,使内分泌激素发挥 作用,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道内细菌移位,从而控制 炎症反应。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能够改 善和维持胃肠道固有菌群的生长,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且 其对患者的各类免疫状态及细胞因子表达均有积极的控制 和改善作用 [22-23]。
综上,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提高机体营养水平,增强患者胃肠黏膜屏障保护 功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GREEN S M, HAUKOOS J S, SCHRIGER D L. How to measure theglasgow coma scale[J]. Ann Emerg Med, 2017. 70(2): 158-160.
[2] 赵杰 , 武燕 , 陈静 , 等 . 幽门后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 人中的应用 [J]. 肠外与肠内营养 , 2020. 27(4): 235-239.
[3] 杨江胜 , 朱祖福 , 沈丽萍 , 等 . 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不同 时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比较 [J]. 实用医学杂志 , 2019. 35(19):3053-3056.
[4] 秦殊 , 顾宇丹 , 费雅雅 , 等 . 早期肠内营养和延期肠内营养对重 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影响比较 [J]. 中国医药导报 , 2020. 17(8):88-91.
[5]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损伤培训委员会 ,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 颅脑创伤学组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颅脑创伤 修复学组 . 中国成人重型颅脑损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标准技术专 家共识 [J/CD].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 2020. 6(2): 68-75.
[6] 何易培 , 张玲 , 昝学琴 , 等 . 分级食物对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吞 咽功能的影响 [J]. 上海医学 , 2020. 43(1): 42-45.
[7] 曾小康 , 胡炜 , 朱英 , 等 .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 肠道菌群与感染的影响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 2019. 29(8):1186-1190.
[8] YI L J, TIAN X, SHI B, et al.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supplemented with probiotics improved the clinical outcomes in severe head injury: Some promising findings from Chinese patients[J]. Medicine(Baltimore), 2019. 98(17): e15426.
[9] LI X, YANG Y, MA Z F, et al. Enteral combined with parenteralnutrition improves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Nutr Neurosci, 2022. 25(3): 530-536.
[10] ARABI YM, Al-DIRZI H M, MEHTA S, et al. Association of protein intake with the outcom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post hoc analysis of the PermiT trial[J]. Am J Clin Nutr, 2018. 108(5): 988-996.
[11] 雷蕾 , 张永玺 , 刘雷 , 等 .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腹 部创伤术后患者的临床应用 [J]. 中国医师杂志 , 2021. 23(7): 970-973.
[12] 任征 , 王立成 , 汪海峡 , 等 .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肠 道手术预后的影响研究 [J]. 中国全科医学 , 2019. 22(1): 137-139.
[13] FAN M, WANG Q, FANG W, et al. Early enteral combined with parenteral nutrition treatment for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Effects on immune function, nutritional status and outcomes[J]. Chin Med Sci J, 2016. 31(4): 213-220.
[14] YEH D D, HEYLAND D K. Enteral nutrition in traumatic braininjury[J].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7. 82(3): 649-650.
[15] 吴晶 , 傅丹 . 早期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 2020. 13(3): 65-67.
[16] DU T, JING X, SONG S, et 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enteral nutrition supplemented with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World Neurosurg, 2020. 139(3): e553-e571.
[17] 柳青 , 李芳 , 李伯恩 , 等 .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肺炎合并胃肠功 能障碍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J]. 中华全科医学 ,2020. 18(9): 1458-1461.
[18] RICE-TOWNSEND S E, ALDRINK J H. Controversies of enteral nutrition in select critically-ill surgical patients: Traumatic brain injury,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and sepsis[J]. Semin Pediatr Surg,2019. 28(1): 47-52.
[19] 葛风 , 蒋云召 , 陆华 , 等 . 重型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高迁 移率族蛋白 B-1 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9. 29(17): 2661-2664.
[20] BUKHARI A, ATASLIMN, AS’AD S, et al.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early enteral feeding formulas o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J Nutr Sci Vitaminol (Tokyo), 2020. 66 (Supplement): S2-S10.
[21] AL-DORZI H M, ARABI Y M. Preven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Curr Opin Crit Care, 2021. 27(2):177-182.
[22] DICKERSON RN, CRAWFORD CN,TSIU M K, et al. Augmented renal clearance following traumatic injur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requiring nutrition therapy[J]. Nutrients, 2021. 13(5): 1681.
[23] OHBE H, JO T, MATSUI H, et al.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analysis using a nationwide inpatient database in Japan[J]. Am J Clin Nutr, 2020. 111(2): 378-3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9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