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在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3 月至 2021 年 11 月该院收治的 155 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77) 和观察组( n=78) 。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 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围术期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护理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凝血功 能指标 [ 凝血酶时间(TT) 、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水平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首次 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 1、2、4 周后,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高 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 1 周后,两组 PT、TT、APTT 值均高于护理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常规围术期护理基础上采用预见性围术 期护理可缩短下肢骨折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凝血功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围术期护理。
Application effects of perioperative predictive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 surgeries
LEI Shuting, ZHANG Ji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of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Jingdezhen, Jingdezhen 333000 Jiangxi, 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perioperative predictive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 surgeries.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155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s admitted to this hospital from March 2021 to November 2021.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77) and observation group (n=78)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perioperativ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erioperative predictive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at ofthe control group. The first out-of-bed activity time,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the fracture healing time, the venous blood flow velocities of lower extremity after the nursing, 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 levels [thrombin time (TT), prothrombin time (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and the incidence of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first out-of-bed activity time,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the fracture healing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1. 2 and 4 weeks of nursing, the blood flow velocity of lower extremity vei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1 week of nursing, the levels of PT, TT and APTT in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nursing, but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Further, the incidence of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perioperative nursing, the predictive perioperative nursing can shorten the first out-of-bed activity time,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the fracture healing time of the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s, improve the levels of venous blood flow velocity of lower limb, and reduce the levels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and the incidence of lower limb deep vein thrombosis.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single routine perioperative nursing.
【Keywords】 Low limb fracture; Perioperative period; Predictive nursing; Blood flow velocity; Coagulation function; Deep vein thrombosis
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往往需长时间制动与卧床休 息, 术后长时间卧床可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因此预防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1-2] 。常规护理 中通过疾病健康教育,嘱患者从饮食、体位及功能 锻炼等方面进行预防,但患者常因疼痛等原因对健 康教育内容依从性较低 [3]。围术期预见性护理是一种具有全面性、连续性、预防性等特点的护理模式。 本文观察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在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 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1 年 3 月至 2021 年 11 月 本院收治的 155 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纳入标准:符合下肢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 [4] ;接受 手术治疗。排除标准: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近半年 有手术史;依从性差。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 员会审批通过(批准文号:JC202103001)。按照 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77)和观察组 ( n=78)。对照组男 43 例, 女 34 例; 年龄 30~70 岁, 平均(55.86±10.01) 岁; 体质量指数(BMI) 19~24 kg/m2. 平 均(20.89±2.78)kg/m2 ;文化水 平:小学 10 例,初中 23 例,高中 30 例,大专及 以上 14 例;骨折类型:股骨 26 例,胫腓骨 20 例, 跟骨 12 例,足跗骨 19 例。观察组男 39 例,女 39 例; 年龄 28~72 岁, 平均(56.01±10.79) 岁; BMI 18~25 kg/m2. 平均(20.96±2.98)kg/m2; 文化水平: 小学 9 例,初中 22 例,高中 32 例, 大专及以上 15 例; 骨折类型:股骨 27 例,胫腓骨 19 例,跟骨 17 例, 足跗骨 1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前告知患者 及家属手术相关知识,并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 术后指导患者合理摆放体位并处于功能位,注意肢 体保温,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时,指导其有序进行 早期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围术期预见性护理。 (1)团队组建:由科主任和护士长担任组长,选 取 5 名工龄满五年的专科护士及 2 名专科医生组成 护理小组。组长从疾病相关知识、方案内容、质量 管控等方面向组员开展为期 5 个课时的培训,培训 结束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通过查阅文献、既往 病例等途径,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订围术期预见性 护理方案。(2)护理方案措施。①健康知识宣教: 术前责任护士通过视频、音频等多种通俗易懂的方 式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原因及危险因素等方 面向患者及其家属宣讲相关知识,指导注意事项。 ②术后责任护士运用 Caprini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 量表评估,并根据 Caprini 评分评估结果制订个体 化护理措施, Caprini 评分 0~1 分者嘱患者早期行 功能训练, 术后待患者麻醉苏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 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主动锻炼包括股四头肌等 长收缩、膝关节伸曲、踝泵及直腿抬高,被动锻炼 包括人力加压、直腿抬高锻炼等, 2次/d,10 min/次。 Caprini 评分≥ 2 分者在上述基础上遵医嘱采用药物 治疗。③心理支持:护理人员通过动机性一对一谈 话及知识宣教等途径,使患者了解静脉血栓发生的 危害,转变其错误认知,增加其预防静脉血栓发生 的决心。④出院随访。出院时小组成员建立微信群并邀请患者加入微信群聊,每天在微信群内发送疾 病相关知识,每周一天在线解答患者的疑难问题。两组均持续护理至出院并进行为期 3 个月的 随访。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首次下床活动时 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2)比较两组护 理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采用多普勒超声(恩普医 疗, 粤械注准 20152230760) 检测患者股静脉血流 速度。(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 护理前及护理 1 周后,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 3 mL, 3000 r/min, 离心半径 8 cm, 离心 10 min, 取上清液, 运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时间(TT) 、凝血酶原 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4)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 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 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护理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水平比较 护 理 1、2、4 周后,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 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前, 两组 PT、TT、APTT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P>0.05); 护理 1 周后, 两组 PT、TT、APTT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下 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0 例,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6 例,发生率为 7.79%,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2. P=0.035)。
3 讨论
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需长期卧床,容易发生下 肢深静脉血栓,血栓可增加患者罹患肺栓塞的发生 率 [5-6]。常规护理因方法相对单一、内容缺乏预见性, 导致患者远期预后较差 [7]。而预见性围术期护理具 有早期评估、持续性等特点 [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护理 1、2、 4 周后,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两 组 PT、TT、APTT 值均高于护理前,但观察组低于 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预见性围术期护理中责任护 士通过视频、音频等多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及 家属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机制及预防, 使患者全面了解疾病知识,从而提高对护理措施的 依从性 [9] 。其次,根据 Caprini 评分评估结果制订 个体化护理措施,可充分发挥护理方案的针对性和 有效性,有利于加快术后恢复。此外,对患者进行 早期功能锻炼可更好地改善静脉血流速度,减轻卧 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出院后通过微信 对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使患者掌握更多的疾病相 关知识, 充分发挥功能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0]。
综上所述,在常规围术期护理基础上采用预见 性围术期护理可缩短下肢骨折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 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改善凝血功能, 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围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蕴鑫,刘建龙,贾伟,等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导管接触性溶栓的临床疗效研究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0.20(13):2458-2462.
[2] 王岩,刘娜,蔡婷婷,等 . 血栓弹力图联合循证护理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J]. 齐鲁护理杂 志,2020.26(8):16-19.
[3] 李嘉浩,张斌飞,王鹏飞,等 . 下肢骨折患者健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8.20(12):1060-1065.
[4]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 . 骨科学 [M]. 4 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51.
[5]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 2 版)[J]. 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611-614.
[6] 陈彦羽 . 预见性护理对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体会 [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6):116.
[7] 魏巍,吴国志,陈荣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抬高方式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 41 (14):2994-2996.
[8] 高艳琴 .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脑卒中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价值分析 [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9.15(3):28-31.
[9] 万惠敏,刘建英,张秋红,等 . 预见性护理对骨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J]. 重庆医学,2020.49(20):3448-3450.
[10] 粟莉,田薇,刘晓薇 . 老年脊柱骨折患者出院准备度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 41 (4):701 -7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6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