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进展的有效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4:28: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进展患者的生活质量、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并评估其治疗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并于溶栓后24 h发生症状进展,参照组患者仅常规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研究组患者同时使用盐酸替罗非班注射用浓溶液持续治疗24 h,两组均于治疗2周后评估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Barthel指数(BI)、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及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SS-QOL、BI、MMSE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血清CRP、IL-8、sICAM-1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进展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抗血小板聚集,抑制患者炎症反应,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替罗非班;阿替普酶;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局部脑组织因颅内外血管堵塞或狭窄导致缺血、缺氧从而坏死,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失语、恶心呕吐、肢体偏瘫等。目前,阿替普酶是静脉溶栓的一线药物,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但易出现颅内出血、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仍持续进展,出现血管再闭塞现象。因此对于溶栓后发生症状进展的患者,除静脉溶栓外,还需要结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方法,但其仅能起到抑制血小板部分相关酶及受体的作用[1]。替罗非班属于非肽类选择性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α受体抑制剂,能对纤维蛋白原依赖性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阻碍血栓的形成,从而改善患者预后[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进展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参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2、18例;年龄50~70岁,平均(63.29±2.31)岁;伴有冠心病14例,糖尿病16例,高血压8例,其他疾病6例。研究组中男、女患者各20例;年龄52~71岁,平均(63.97±3.15)岁;伴有冠心病13例,高血压10例,糖尿病11例,其他疾病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相关诊断标准者;符合溶栓治疗时间窗;静脉溶栓后患者症状进展,既往未接受过静脉溶栓者;既往无血管内治疗史者等。排除标准:头颈CT血管造影术(CTA)提示大动脉闭塞者;既往有颅内出血史者;伴有颅内肿瘤者;血小板偏低者等。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研究,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接受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注册证号SJ20160054,规格:20 mg/支)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为0.9 mg/kg体质量,最大剂量≤90 mg,首次剂量给予10%静脉注射,剩余剂量在6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同时常规予以营养神经、清除自由基、改善循环、调脂稳定斑块等治疗。参照组患者静脉溶栓24 h后复查CT未见出血,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河北瑞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3209,规格:100 mg/片)口服治疗,100 mg/次,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269,规格:75 mg/片)口服治疗,75 mg/次,1次/d,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研究组患者静脉溶栓后复查头颅CT未见出血,立即给予50 mL盐酸替罗非班注射用浓溶液(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328,规格:50 mL∶12.5 mg),以0.40μg/(kg·min)的速度对患者持续静脉泵入,泵注时间为30min,之后速度维持在0.1μg/(kg·min),持续使用24 h,然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剂量及用法同参照组。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后评价疗效。

  1.3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其中显效为治疗2周后患者症状减轻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4]减分率≥46%;有效为治疗2周后患者症状有所好转,18%≤NDS减分率<46%;无效为治疗2周后患者症状未明显减轻甚至加重,NDS减分率<18%[3]。NDS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5]分值范围49~245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Barthel指数(BI)[6]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好;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7]总分30分,得分越高则智力状态和认知功能越好。③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肘部静脉血3 mL,肝素抗凝,经离心(3 500 r/min,15 min)取血浆,使用血小板分析仪(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PL-11)检测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

  ④炎症因子。分别在治疗前后取两组患者空腹状态下静脉血2 mL,离心(3 500 r/min,10 min)制备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检测所用的试剂盒来自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使用S-W法检验证实本研究计量资料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参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两组患者临床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SS-QOL、BI、MMSE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

  2.4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8、sICAM-1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

  3讨论

  采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常用方式,其能够将血管疏通,但用药后会诱导高凝与血小板活化,导致部分患者血管再闭塞,症状出现加重,因此溶栓后需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从而阻断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2的分泌,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释放,氯吡格雷属于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可抑制活化血小板释放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栓形成概率,但静脉溶栓24 h是血管再闭塞和疾病进展的高发阶段,单纯应用上述药物无法迅速再通闭塞血管,增加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8]。

  替罗非班属于新型抗栓药的一种,是非多肽类中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直接对血小板聚集的终末环节进行抑制,起到快速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抑制血栓形成,减少对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SS-QOL、BI、MMSE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参照组,表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抗血小板聚集,临床疗效佳,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以提高。

  CRP水平升高可增加细胞黏附分子表达,诱发血管壁和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致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梗死病灶周围血管痉挛,导致疾病进展;IL-8可通过促使中性粒细胞迁移至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缺血部位并黏附于血管内皮,释放炎症介质,加重脑损伤部位炎症反应;sICAM-1由活化的内皮细胞合成分泌,能够与配体结合,诱导白细胞聚集于脑损伤部位,与血管内皮黏附,加重炎症反应和脑组织损伤,加重患者病情。替罗非班对聚集的血小板表面上GPⅡb/Ⅲa受体有高度、特异的亲和力,从而阻滞血小板聚集通路,达到有效的溶栓效果,保障脑部供血,有利于缺血组织血管形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10]。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CRP、IL-8、sICAM-1水平均低于参照组,表示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促进病情好转。

  综上,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进展的治疗疗效佳,能够显著抗血小板聚集,抑制患者炎症反应,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以提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曾晓华,黄雯.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21):3209-3211.

  [2]许泽武,周溱,周江,等.替罗非班对脑梗死静脉溶栓后24 h内再加重患者治疗的疗效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2021,31(4):48-52,58.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4]张元明,邹忆怀,耿昌,等.化痰通腑法对急性脑梗死病人Hcy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6):654-656.

  [5]周峦,祝丹妮.天智颗粒、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FMA、MBI、SS-QOL评分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8,39(7):860-862.

  [6]焦俊杰,郭洪亮,何有娣,等.眼针对脑梗死半身不遂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Barthel指数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6,36(6):581-585.

  [7]周小炫,谢敏,陶静,等.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的研究和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6):694-696,706.

  [8]骆志坚,闵杰.替罗非班桥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15):1656-1661.

  [9]安小峰,崔惠康.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系统、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医学综述,2021,27(5):1027-1031,1036.

  [10]刘玲,陶瑞明,杨亚东,等.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8,18(1):39-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47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