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4: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急性缺血性卒中( AIS )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多发性脑血管疾病。AIS 患者由于脑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会使相应区域 的脑组织软化、坏死,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风险。尽早开通梗阻血管使血流恢复再灌注是治疗 AIS 的关键,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 AIS 最有效手段之一,部分患者在静脉溶栓后虽可改善神经功能,但会在溶栓后 24 h 内再次出现恶化,即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END )。 AIS 静脉溶栓后 END 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临床无准确可靠的早期预测指标, 且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因此是临床中较为棘手的问题。 现从 AIS 静脉溶栓后 END 的定义与标准、流行病学、发生机制、预测因子、危险因素、预防与治疗等相关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 AIS 静脉溶栓后 END 的诊疗提供参考。

  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由于 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灶周围 缺血、缺氧,组织软化或缺血性坏死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神 经功能异常。 AIS 临床表现为头痛、言语不清、眩晕、吞 咽困难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神识昏蒙、半身不遂、认 知功能障碍等症状 [1]。ASI 起病突然、进展迅速,发病后 可在 1~2 h 达到高峰,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 量。目前,临床上多主张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快速干 预,发病后超早期静脉溶栓是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通 过静脉输注溶栓药物,溶解病灶处血栓,开通梗阻相关血 管,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2] 。但仍有部 分 AIS 患者会在溶栓后 24 h 内再次出现恶化,即发生早 期神经功能恶化(END) [3] 。静脉溶栓后发生 END 是国内 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目前 END 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也无有效防治指南。尽早识别引起静脉溶栓后 END 的相 关因素,并启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和促进疾病转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鉴于此,本文对 AIS 静脉溶栓后 END 的定义与标准、流行病学、发生机 制、预测因子、危险因素、预防与治疗等相关内容进行综 述,以期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

  1 END 定义、标准及流行病学

  1.1 END 定义与标准 END 尚缺乏统一的定义,临床中 普遍被认为其是在 AIS 发病后特定短期时间内神经功能 呈现进行性和进展性恶化征象。目前关于 END 的定义标 准存在较大差异,欧洲急性卒中协会应用斯堪的纳维亚卒 中量表作为评估 END 的工具,其认为在 AIS 发病 24 h 内 运动功能或意识水平维度的评分较发病时增加≥2 分,或语言功能维度的评分较发病时增加 ≥ 3 分,即可诊断为 END [4] 。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 中量表(NIHSS)评分作为诊断 END 的标准,其表明在 AIS 发病 24~72h 内,NIHSS 评分较基线增加≥4 分即表明 发生 END [5]。临床上较多研究采用 NIHSS 作为评估溶栓 后 END 的工具。KIM 等 [6] 将 END 标准定义为静脉溶栓后 24 h NIHSS 评分较溶栓后最好的 NIHSS 评分增加≥2 分;王伟伟等 [7] 将 END 标准定义为溶栓后 24h NIHSS 评分较 入院时增加 4 分及以上,或发生死亡,临床上较多研究采 用此标准作为 END 的诊断标准。虽然 END 的诊断标准 不一,但目前大部分学者均认为其是在一定时间窗内表现 出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加重。

  1.2 END 流行病学 由于各研究使用的 END 的定义和 诊断标准不同,临床研究中对 END 的发生率存在较大的 差异。有研究指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的患者发生 END 的概率在 6%~38% 之间 [8] 。静脉溶栓后 END 的发生与 众多因素有关,例如患者年龄、溶栓时间及基础疾病等, 该疾病的发生并不罕见,约占全部溶栓患者的七分之一, AIS 病情危重的患者更易在静脉溶栓后发生 END [9]。

  2 静脉溶栓后 END 的发生机制

  据现阶段研究发现,静脉溶栓后发生 END 的机制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局部血栓形成。静脉溶栓后残留的 栓子、斑块及暴露的血管内皮创面,能增强血小板聚集而 引起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增多,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 激活剂在治疗时会释放凝血酶,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使斑 块增大或再次形成栓子,易再次造成血管狭窄甚至闭塞, 使病情恶化。②血流状态改变。在血管再通过程中,原 闭塞处仍处于中重度狭窄程度,血液产生剪切力从层流变 成涡流或湍流,使血小板与内膜接触,黏附内膜的可能性 增大,促进血小板活化、黏附及聚集,出现不良的再灌注 状态,使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③促凝和抗凝系统失衡。 溶栓过程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可能会引起促凝和抗凝系 统失衡,再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新的血栓, 而纤溶酶可激活血小板,并引发血小板聚集、黏附等一系 列反应,使血液黏滞性增加,影响脑血流再灌注。④微栓 子栓塞。静脉溶栓后血栓被解体为微小的栓子,可随血液 迁移,聚集到一定程度能阻塞远端血管,使远端血管发生 闭塞 [10- 11]。

  3 静脉溶栓后 END 的预测依据

  3.1 扩散加权成像( DWI )与灌注加权成像( PWI )不匹 配 随着 AIS 的进展,缺血半暗带会逐渐被梗死核心区 域覆盖,会对患者大脑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影像学是临床上评估大脑缺血状况的重要方法之一,DWI 主要显 示梗死灶核心区域,血液低灌注区域主要由 PWI 评估。 DWI 与 PWI 不匹配,即梗死核心区域与低灌注区域不对 等,一般情况为低灌注区域面积大于梗死核心面积,这 表明出现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带区域。END 的预后与缺血半 暗带间关系密切,PISTOCCHI 等 [12] 研究表明 DWI 与 PWI 不匹配的患者在 AIS 时间窗内接受血管再通治疗获益较 大,而超出时间窗的再通治疗会增加生化级联反应的发生 风险,不仅降低静脉溶栓的价值,且大大增加了神经功能 的缺损程度,静脉溶栓后易发生 END。GAWLITZA 等 [13] 研究表明 DWI 与 PWI 不匹配的区域越大,即表明缺血半 暗带区域越大,但在影像学成像中该区域还包括良性缺血 区(即血液灌注量不足但尚未完全梗死的区域,此区域内 的神经细胞可自行恢复);这会影响临床医生对缺血半暗 带的预估,使预估的面积大于实际面积,在静脉溶栓时可 能会出现过度溶栓的现象,从而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易导 致 END 发生。因此,可把 DWI 与 PWI 不匹配作为预测 依据,帮助临床医生尽早识别 END。

  3.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影像表现不匹配 NIHSS 是临 床上广泛使用的评估 AIS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工 具,能反映患者整体脑功能的缺损程度。Alberta 卒中项 目早期 CT 评分(ASPECTS)主要被用于量化测定梗死 核心体积,NIHSS 与 ASPECTS 评分不匹配,一般情况为 NIHSS 评分高于 ASPECTS,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而 梗死核心体积小,提示可能在大脑中还存在可被抢救的 缺血区域 [14] 。相关研究认为,AIS 患者的 NIHSS 评分与 ASPECTS 越不匹配,可进行抢救的脑部缺血区域越大, 积极对症治疗可阻止梗死进展,一定程度上防止 END 的 发生 [15]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影像表现是对静脉溶栓后 END 进行预估和判断的一项重要依据,因此,NIHSS 评 分与 ASPECTS 的不匹配可作为静脉溶栓后 END 的独立 预测依据。

  4 静脉溶栓后 END 的危险因素

  4.1 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NIHSS 的效度与信度均较高, 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评估 AIS 患者的神经 功能缺损程度,与静脉溶栓后 END 的发生密切相关,且 相关研究显示,入院 NIHSS 评分较高是静脉溶栓后 END 的危险因素 [16]。NIHSS 评分较高通常提示患者发生闭塞的 血管靠近主干血管,脑组织缺血损伤范围广泛、受损程度 严重,强烈提示自发性颅内出血、恶性脑水肿的发生预 兆,发生 END 的风险较大。

  4.2 血糖水平 多项相关研究提示,较高的血糖水平与 溶栓治疗后 END 相关 [17- 19]。AIS 会使梗死灶核心及周边区域的缺血半暗带发生血流阻塞,大脑处在缺血、缺氧状 态,会代偿发生无氧糖酵解,产生大量乳酸堆积在脑细胞 内。而较高的血糖水平会加剧这一过程,使脑细胞发生酸 中毒,线粒体功能出现紊乱,进而导致细胞内外离子失 衡,使自由基生成增多,细胞变肿胀,增加处在危险区域 的脑组织梗死的风险 [20] 。高血糖在再灌注期间可以增强 基质金属蛋白酶 -9 的活性,减少内皮细胞中的连接蛋白, 进而使血脑屏障损伤,增加自发性颅内出血的风险 [21]。 高血糖患者的血管多存在程度不一的受损,对血压波动的 调节能力及静脉溶栓治疗的耐受性较差,不利于梗死区域 的血液再灌注和侧支循环建立。

  4.3 血压水平 血压与静脉溶栓后患者的预后相关,血 压的波动会带动大脑血液再灌注状态改变,低血压虽 能减小再灌注带来的损伤和高灌注综合征风险,但因 此也会因血压低和血液灌注量不足而增加梗死区域扩大 的风险。相关研究发现,低血压 [ 收缩压 <100 mmHg ( 1 mmHg=0 . 133 kPa)或舒张压 <70 mmHg] 导致的脑 组织再灌注不足,可能与 END 的发生有关 [22] 。较高 的血压水平会使氧化应激失衡 ,激活基质金属蛋 白 酶 -9 ,损伤血脑屏障;而较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9 的 水平,能反映大脑氧化与抗氧化平衡状态达到良好,有 利于神经功能恢复与愈合 [23] 。目前临床上尚无一致的 静脉溶栓治疗后应维持的血压标准,静脉溶栓过程中 的血压管理较复杂和棘手。有研究认为静脉溶栓治疗 收缩压应维持在 130 .00~147 .99 mmHg 和舒张压维持在 76.20~90.79 mmHg 内神经功能改善最佳 [24] ;也有研究主 张静脉溶栓后持续舒张压变化控制在 15 mmHg 以下能改 善患者预后 [25]。

  4.4 颅内动脉狭窄程度 有研究显示,颅内动脉狭窄严 重的 AIS 患者在静脉溶栓后易发生 END [26] 。颅内大动脉 狭窄能使微小栓子发生远端迁移,从而导致脑部血流阻 塞区域面积扩大,增加 END 的发生风险。颅内动脉发生 粥样硬化会加剧梗死病情进展,再加上血管内膜中的斑 块不稳定,易出现破裂并随血液流动迁徙,增加远端血 管阻塞的发生风险,加剧梗死进展。颅内动脉因粥样硬 化造成的受压、弯曲、分叉等状况也增加了静脉溶栓治 疗的难度,延迟了血管再灌注的时间,导致继发性神经 功能损害。

  4.5 其他影响因素 崔颖等 [27] 研究发现高龄、昏迷状 态、吞咽障碍等为 AIS 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 END 的高危 因素,提示与年龄增加导致身体机能衰退、脑组织细胞老 化、大脑退行性变化,以及患者不能吞咽阻碍营养摄入 有关。陈国栋等 [28] 发现溶栓前高白细胞计数、高 C- 反应 蛋白水平是老年 AIS 患者静脉溶栓后 END 的独立危险因子,与较高的白细胞计数水平诱导血液中 C- 反应蛋白和 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增加有关,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凝血, 易产生新血栓。此外,合并恶性脑水肿、缺氧状态、合并 心脏疾病、体温升高等因素均可导致全身功能状态改变, 与 END 的发生密切相关。

  5 影响 END 发生的机制

  5.1 炎症反应 损伤的脑组织能聚集并激活中性粒细 胞,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会随着血液中的红细胞沉积,使 区域内的毛细血管被阻塞,不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使 侧支血管开放不足,从而加快梗死的进展;同时,损伤 的脑组织可成为潜在的致炎因子,趋化白细胞在其周围 聚集和活化,使氧自由基和溶蛋白酶生成增多,进一步 加剧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从而导致 END 的发 生 [29]。SUN 等 [30] 研究发现,当机体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 胞比值升高时,易介导免疫应答反应,大量炎症因子会 攻击梗死灶及周围区域的神经元细胞,大脑神经功能会 随之恶化。

  5.2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发作 大脑在数分钟内持续处 于缺血状态时,可发生兴奋性氨基酸蓄积与活化,致细 胞膜渗透性变高,细胞内外稳态改变,使细胞内钙离子 ( Ca2+ )水平明显增加,造成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发作,使 神经细胞发生坏死和凋亡的数量增多。梗死灶周围的神经 细胞在高水平的谷氨酸诱导下会发生快速去极化,造成胞 内能量衰竭和功能障碍。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不但能直接损 伤神经细胞而引发 END,而且脑组织受其毒性作用能触 发和激活炎症因子,引发炎症反应,使脑组织再次继发损 伤,发生 END 的风险更高 [31]。

  6 静脉溶栓后 END 的预防与治疗

  AIS 静脉溶栓后发生 END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END 病因的多样性决定了在临床实践中应采取个体 化防治的策略。在静脉溶栓前对患者发生 END 的风险进 行评估,并根据患者存在的不同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 预措施。对于存在 END 高危因素及出现明显 END 征象的 患者, 应重点进行监护。在静脉溶栓治疗后可个体化使用 清除自由基药物(如依达拉奉)、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药物 (如丁苯酞)、促侧支循环开放药物(如尤瑞克林)、抗 血小板药物(如血小板糖蛋白Ⅱ b/ Ⅲ a 受体拮抗剂)等, 还要特别防范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对 END 的影响。国 际指南建议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在接受血管内治疗前进行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注射作为预处理,以增强 静脉纤溶为目的, 降低血管中血栓逃逸的风险, 进而提高 血管再通治疗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32]。
\

  7 小结与展望

  AIS 静脉溶栓后END 的发生发展的关键在于相关危险 因素的存在,最大程度认清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针对高危患者提前进行筛查和干预,对改善疾病预后至关 重要。近年来,关于 END 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仍存在 一些不足,今后需尽快统一 END 的定义标准,深入研究 EN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早期识别 END 发生征兆,识别 高危患者,科学进行风险分层和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 施干预才能更好降低 END 发生率,改善 AIS 患者预后, 延长其生命周期和提高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陈沛 , 江澜 , 韩笑 , 等 . 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临床观察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18. 33(10): 4764-4767.
  [2]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 .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J]. 中国卒中杂志 , 2017. 12(3): 267-284.
  [3] 李丽灵 , 马青峰 .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2019. 16(12): 628-632.
  [4] DAVALOS A, TONI D, IWEINS F, et al.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otential predictor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the 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ECASS) I[J]. Stroke, 1999. 30(12): 2631-2636.
  [5] 柳洁 , 夏盼 , 潘春华 , 等 .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研究进展 [J]. 天津医药 , 2022. 50(11): 1227- 1232.
  [6] KIM J M, MOON J, AHN S W, et al . The etiologies of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after thrombolysis and risk factors of ischemia progression[J]. J Stroke Cerebrovasc, 2016. 25(2): 383-388.
  [7] 王伟伟 , 徐家萍 , 张浩亮 , 等 .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J]. 血栓与止血学 ,2022. 28(3): 364-366.
  [8] TSCHIRRET O, MORENOLEGAST G, MANSUY A, et al. Impact of brain atrophy on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and outcome in severe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by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J]. EurNeurol, 2018. 79(5-6): 240-246.
  [9] SENERS P, TURC G, OPPENHEIM C, et al. Incidence, causes and predictors of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occurring within 24 h following acute ischaemic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pathophysiological implications[J]. J Neurol Neurosur Ps, 2015. 86(1): 87-94.
  [10] 曹志勇 , 丁妹 , 朱连海 , 等 .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 后 24 h 内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临床研究 [J]. 卒中与神 经疾病 , 2021. 28(1): 20-24.
  [11] 黄瑞珏 , 寿宇雁 , 李兆燕 . NIHSS 与 MAP 在缺血性脑卒中溶 栓后出血中的预测价值 [J]. 护理与康复 , 2017. 16(12): 1280- 1282.
  [12] PISTOCCHI S, STRAMBO D, BARTOLINI B, et al . MRI software for diffusion-perfusion mismatch analysis may impact on patients' selec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J]. Eur Radiol, 2022. 32(2):1144- 1153.
  [13] G AWLITZA M , G RA G ERT J, Q U A S CH LIN G U, et al . FLAIR-hyperintense vessel sign, diffusion-perfusion mismatch and infarct growth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out vascular recanalisation therapy[J]. J Neuroradiol, 2014. 41(4): 227-233.
  [14] DENG P P, WU N, CHEN X J, et al. NIHSS-the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mismatch in guiding thromboly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 J Neurol, 2022. 269(3): 1515-1521.
  [15] KIM B J, LEE Y, KWON B, et al. Clinical-diffusion mismatch is associated with early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after late-window endovascular treatment[J]. Cerebrovasc Dis, 2022. 51(3): 331-337.
  [16] 林小惠 , 陈鸿宾 , 林菲菲 , 等 . 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 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指标及对预后的影响 [J]. 中 国医刊 , 2022. 57(2): 201-204.
  [17] 赵薛斌 , 张灿飞 .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 脉溶栓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J]. 华西医学 , 2021. 36(6): 747- 752.
  [18] 王玮 , 李悦 , 徐霁华 , 等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 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9. 21(6): 618-621.
  [19] 仝淑敏 , 马联胜 . 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 G-FAST 评分 的关系及危险因素分析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22. 20(10): 1886- 1890.
  [20] 李华坚 .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J]. 中 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8. 16(22): 3376-3378.
  [21] 晏小琼 , 谭倩 , 余丹芳 , 等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 能恶化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7. 15(13): 1641- 1643.
  [22] 范凯婷 , 赵洁 , 常红 , 等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 24 h 血压变化与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 [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1. 21(3): 170- 175.
  [23] 张美霞 , 胡传琛 , 杨雯 , 等 .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 24h 血压变异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 [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986-989.
  [24] 唐逸 , 李娇娇 , 周芯羽 , 等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围溶栓期理想血 压研究 [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2020. 19(4): 355-3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46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