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其凝血功能、神经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 疗急性脑梗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 2020 年 9 月至 2022 年 9 月期间于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 10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 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 50 例) 、观察组( 50 例) 。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分别给予 0.9 mg/kg 体质量、 0.6 mg/kg 体质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共治疗 7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凝血功能、炎症因子指标, 以及治疗期 间患者出血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与治疗前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评分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改良 Rankin 量表( mRS )评分 ]均显著降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MSE )评分均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 FIB )及炎症因子 [ 白细胞介 素 -6 ( IL-6 ) 、肿瘤坏死因子 -α ( TNF-α )、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 ) ] 水平均显著降低, 凝血酶时间( TT ) 、凝血酶原时间( PT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 均显著延长(均 P<0.05 ); 但组间上述指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观察组患者总出 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 结论 0.6 mg/kg 体质量与 0.9 mg/kg 体质量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 改善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方面效果相当,而低剂量下患者的出血风险更低,安全性较好。
急性脑梗死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由于供应大脑 血流的血管发生堵塞造成远端供血脑细胞出现缺血、缺氧 坏死,从而表现出偏瘫、偏盲、感觉障碍等相应功能缺损 症状。急性脑梗死起病急、进展快,治疗原则以尽早改善 脑缺血区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主。现阶段,早 期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常用治疗措施,其中阿替普酶是 常用药,属于一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能够特异 性激活纤溶酶原,并和纤维蛋白、赖氨酸残基进行结合, 降解凝血因子,溶解血栓,促进脑组织血液再灌注 [1] 。但 由于患者个体间体质、基础病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需采 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基于此,本研 究旨在分析应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 死患者,对其凝血功能、神经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现报 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 2020 年 9 月至 2022 年 9 月期间于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 梗死患者 100 例分成两组,各 50 例。对照组患者中女 性 23 例,男性 27 例;发病至入院时间 2~4 . 5 h,平均( 2.93±0.35 )h;年龄 52~83 岁,平均(64.35±3.82 )岁; 基础疾病:高血压 19 例、高血脂 18 例、糖尿病 16 例。 观察组患者中女性 22 例,男性 28 例;发病至入院时间 为 2~4 h,平均( 2.95±0.33 )h;年龄 53~83 岁,平均 ( 64.32±3.84 )岁;基础疾病:高血压 20 例、高血脂 19 例、糖尿病 14 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 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2] 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 CT、 MRI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者;近 3 个月未接 受相关溶栓治疗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在 2~5 h 者等。排除 标准:颅内出血或巨大的动脉瘤者;既往颅脑损伤史者; 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药物不耐受者等。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此研究,患者及家属对此研究的实施目的与内容均知 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稳定血 压、营养支持、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此基 础上,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分别予以 0.9 mg/kg 体质量、 0.6 mg/kg 体质量的注射用阿替普酶( 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注册证号 SJ20160054 ,规格:20 mg/ 支),首先静脉推注 10% 剂量的阿替普酶,另 90%的阿替普酶在 1 h 内静脉泵入给药,用药 24 h 内密切监护 患者生命体征。两组患者均治疗 7 d。
1.3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于治疗前后使用简易智力 状态检查量表(MMSE ) [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 量表( NIHSS ) [4] 、改良 Rankin 量表( mRS ) [5] 对两组 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MMSE 总分 30 分,分 值越高, 神经功能恢复越好;NIHSS 总分 42 分,分值越 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mRS 总分 6 分,分值越低,神 经功能恢复越好。②凝血功能指标。于治疗前后在患者 空腹状态下采集肘部静脉血 5 mL,使用全自动四通道血 凝仪(山东欧莱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H1201 )对纤维蛋白原( FIB )、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 (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检测。③炎 症因子。采血方法同②,以 3 000 r/min 转速离心 15 min , 制备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对白细胞介素 - 6 ( IL-6)、肿瘤坏死因子 - α ( TNF- α )、超敏 -C 反应蛋白 (hs-CRP)进行检测。④出血风险事件。记录治疗期间两 组患者出血风险(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 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出血风险事件)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 经 K - S 检验证实计量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 分、凝血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指标)均符合正态分布,以 (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以P<0 .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 疗后两组患者 NIHSS、mRS 评分均显著降低,MMSE 评分 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但组间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 两组患者 FIB 水平均显著降低,TT、PT、APTT 均显著延 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但组间比较,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 两组患者血清 IL-6、TNF- α、hs-CRP 水平均显著降低,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出血风险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出血事 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见表 4.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占比较高,若未及时 采取干预措施会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致残、致 死率,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针对急性脑梗死,临床多 采取溶栓治疗,阿替普酶溶栓效果良好,既往使用剂量参 考了欧美指南剂量,对不同剂量的疗效分析仍需更多的研 究验证。
阿替普酶作为第二代溶栓药物的代表,是由分子克隆 技术创造出来的第一个基因重组溶栓药物,同时是血管内 皮细胞产生的一种与纤维蛋白具有较高亲和力的糖蛋白, 其溶解血管的作用主要通过激活血栓处纤溶酶原并转化为 纤溶酶,进而促进纤维蛋白水解 [6] 。炎症反应存在于急性 脑梗死的整个病理环节,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会导致脑细胞 缺氧、缺血及坏死,而脑细胞缺氧会诱发脑部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大脑神经功能退化和认知障碍;IL-6 参与脑损伤 过程, 其水平异常升高, 会加重神经元损伤;hs-CRP 属于 炎症反应急性期敏感指标,会促进 TNF-α 、IL-6 等炎症因 子的分泌, 刺激血管收缩, 加快血栓形成, IL-6、TNF-α 、 hs-CRP 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变程度密切相关。阿替普酶静 脉溶栓起效迅速,能够快速疏通堵塞或狭窄的血管,改善 细胞缺氧、缺血情况,促进局部脑组织微循环,从而减轻 脑部炎症反应, 降低血清 IL-6、TNF-α、hs-CRP 水平, 促进 病情恢复 [7]。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 IL-6、 TNF-α 、hs-CRP 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剂量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在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方面效果相当。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存在异常,凝血因子水平异 常表达,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因此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对 于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越早进行治 疗预后越好,阿替普酶属于特异性纤维酶原激活剂,能够 选择性与纤维蛋白结合,在短时间内促使纤维蛋白转化为 纤溶酶,溶解生成的血栓,使脑血流恢复再灌注,无论是 低剂量阿替普酶还是标准剂量阿替普酶均可以调节凝血因 子,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减少血管堵塞造成的脑神经损伤, 并且不会触发全身性的纤溶亢进;同时,阿替普酶能够对 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起保护作用,有助于脑神经功能恢复 及血管再生,修复神经损伤,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 [8-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 NIHSS、mRS、FIB 评分均显著降低,MMSE 评分均显著 升高, PT、APTT、TT 均显著延长;但组间比较, 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剂量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 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均有改善作用。
阿替普酶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 疏通梗死血管,在短 时间内溶解血栓,改善因血栓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但与此同时也会造成出血风险增加。本研究对治疗期间两 组患者的出血风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显著低于对 照组,分析其原因可能为,低剂量阿替普酶和标准剂量阿 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凝血功能、神经功能 方面的影响相差不大,但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减 少了药物使用剂量,半衰期短于标准剂量,因此发生出血 风险更低,整体安全性较高 [10]。
综上,不同剂量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降低急性脑梗 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方面效果相当, 而低剂量下患者的出血风险更低,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 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朱建建 , 李骥 , 邹丽 , 等 . 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J]. 中国临床 医学 , 2018. 25(6): 945-948.
[2] 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组 . 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2016. 38(1): 1-6.
[3] 曾玉恩 . 急诊脑梗死溶栓护理流程的设计方法及对患者 MMSE评分的影响分析 [J/CD].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 2019. 4(30): 23-24.
[4] 许雪 . NIHSS 评分分组干预模式在脑梗死患者神经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 2021. 43(1): 24-27.
[5] 李冬云, 韩冰. 探讨血尿酸与脑梗死NIHSS 评分的关系及对mRs的影响 [J]. 中国医药指南 , 2016. 14(34): 85-86.
[6] 林彩丹 , 张旭 , 茅新蕾 , 等 . 不同剂量阿替普酶治疗高龄患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比较 [J]. 中国基层医药 , 2022. 29(11): 1664-1669.
[7] 潘阿莉 , 方无杰 , 洪亮 . 不同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患者凝血功能、D- 二聚体和炎性因子的变化 [J]. 中国医刊 , 2020.55(10): 1108- 1111.
[8] 刘瑞东 , 武玉秀 . 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J]. 血栓与止血学 , 2020. 26(5): 792-793.
[9] 刘阳 , 马建斌 . 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J]. 现代药物与临床 , 2018. 33(11): 2822-2826.
[10] 张琪 , 樊凌华 . 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 CT 评分和溶栓后出血评分以及相关因素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 2017. 24(4): 351-354. 4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