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椎间盘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6:07: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椎间盘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炎症指标、疼痛调节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医院收治的 92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46 例,传统针刺 治疗)和观察组( 46 例,椎间盘针治疗) ,4 周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1 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疼痛情况、腰 椎功能情况、炎症指标、疼痛调节因子水平,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 93.48% ,较对照组 的 76.09% 显著升高;相比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VAS )、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 ) 评分及血清 C- 反应蛋 白( CRP ) 、白细胞介素 -6 ( IL-6 ) 、白细胞介素 - 1β ( IL- 1β) 、前列腺素 E2 ( PGE2 )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 患者血清 β- 内啡肽(β-EP ) 水平显著升高,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 )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椎间盘针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抑制炎症因子水平、调节疼痛因子及疗效巩固等方面均优 于常规针刺,且安全性良好。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vertebral disc needle in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JING Xingquan, XIAO Juan, XIE Zhuopeng, HUANG Kai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Physiotherapy,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Marine Corps Hospital, Chaozhou, Guangdong 521000.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vertebral disc needle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its effect on inflammatory indicators and pain regulatory factors of th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92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dmitted to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Marine Corp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January 2021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46 case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46 cases, treated with intervertebral disc needle)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 weeks was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treated for a total of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ects after treatment, pain, lumbar function, inflammatory indicators and pain regulatory factors levels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n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reatment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93.48%,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6.09% i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to before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and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CRP), interleukin-6 (IL-6), interleukin- 1β (IL- 1β), prostaglandin E2 (PGE2) levels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significantlydecrease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erum β-endorphin (β-EP) levels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ll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Intervertebral disc needle i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in relieving pain, improving lumbar function, inhibiting the level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regulating pain factors, and consolidat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teretment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hich has a good safety.

  【Keywords】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tervertebral disc needle;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Pain; Lumbar function; Inflammatory response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 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 激压迫神经根,导致腰痛伴下肢疼痛或麻木等症状。中 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症”“经筋病”“偏 痹”等范畴,其病机为由于风寒湿邪瘀阻经络,引起经络 痹阻 [1] 。针刺主要通过针灸对经络产生刺激作用,使神经 产生兴奋,促进自身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炎症及神经、组 织的血液循环,影响神经疼痛递质的传递,从而提高痛阈 值达到止痛效果,但其疗效维持时间短,需长期进行治 疗 [2] 。椎间盘针治疗技术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治疗技术,其 融合了中西医之所长,是一种通过使用松解针对椎间孔处 进行松解治疗的新技术,运用的新型针头钝性无刃且扁平 弯曲,进入椎间管时较为容易,且不会损伤周围血管和神 经,可治疗椎间孔狭窄导致的神经根受压,操作简单、安 全,疗效佳 [3] 。但椎间盘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研究报 道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椎间盘针治疗腰椎间盘 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中国 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医院收治的 92 例腰椎间盘突 出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 46 例。对 照组患者中男性 25 例, 女性 21 例; 年龄 33~68 岁, 平均( 4 6.1 3 ± 10 .15 )岁;病程 5 个月 ~3 年, 平均 ( 12.07±1.20)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性 22 例,女性 24 例;年龄 32~72 岁,平均(48.92±15.67 )岁;病程 4 个 月 ~3.5 年,平均( 12.20±1.03)个月。两组患者基础资料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诊断标 准:中医参照《现代中医整脊学》 [4] 中关于“痹症”的诊 断标准,西医参照《实用脊柱外科诊疗技术》 [5] 中关于腰 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有腰部慢性劳损 病史;②腰部疼痛伴一侧坐骨神经痛;③腰椎生理曲度变 直或伴其他退变表现,腰椎活动受限,棘突旁压痛并放射 至下肢;④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⑤神经系统 检查示膝腱、跟腱反射减弱,下肢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过 敏或迟钝,踇趾背伸或跖屈力量减弱;⑥腰椎MRI 或 CT检查提示腰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排除标 准:①严重内科疾病、传染病、肿瘤、精神疾病等;②腰 椎间盘突出症已接受过手术治疗者;③近期接受过激素治 疗;⑤合并椎管狭窄等。此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 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针刺取穴主 穴:夹脊穴、环跳、伏兔、委中、阳陵泉、阿是穴,下 肢单侧疼痛者取患侧,双侧疼痛者轮流取穴。配穴:秩 边、承扶、风市、承山、昆仑、腰痛点等穴位,每次取 6~8 个穴位;局部消毒后,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 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型号: 0.25 mm×40 mm )针刺所取穴位,得气后接上电针仪留针 30 min,3 次 / 周,4 周为 1 个 疗程,治疗 1 个疗程。观察组患者使用椎间盘针(又名椎 间孔松解针,由南京新中医研究院王自平教授研制,专利 号:ZL 2011 2 0456850.4)进行治疗,仔细阅读腰椎 X 片、 CT 或 MRI 片,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定位需要治疗的椎 间隙,每次只治疗 1 个椎间隙,此处以 L4~5 右侧为例;患 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腹部垫软枕,双手放于体侧,以放松 腰腹部肌肉,暴露腰臀部皮肤,取 L4~5 棘突间中点右侧旁 开 1 cm ,用龙胆紫笔标记进针点,严格碘伏消毒,铺孔 巾,戴手套;进针点用 1% 利多卡因逐层麻醉至 L4~5 右侧 关节突。随后步骤如下:①建立通道:用大号针刀(直径 2 mm )破皮并逐层进针至腰背肌筋膜,切开腰背肌筋膜但 不深入肌层,此时会有明显突破感。用 1 号椎间盘针(直 型,针端扁平钝,粗细 1.2 mm )顺着已建立的通道插入, 顺肌肉走行逐层进入至关节突。②剥离松解黄韧带:继续 用直型椎间盘针向内侧移动探及 L4 右侧椎板下缘并紧贴 骨面剥离黄韧带,换 2 号椎间盘针(J 形针端扁平钝,粗 细 1.2 mm )进一步剥离松解黄韧带直至针下有松动感。③ 松解椎间孔内口及神经根触激,用 2 号椎间盘针于关节突 内侧探及侧隐窝,沿侧隐窝逐渐深入抵达椎间孔内口,沿 骨缘搔刮剥离附着于椎间孔壁的纤维横韧带和脂肪组织。 更换 3 号针(J 形针端圆钝,粗细 2.2 mm )在神经根周围 轻揉触激 2~3 次,此时患侧下肢会有触电感。出针后按压 针口 3~5 min 至不再渗血,无菌纱布覆盖,嘱患者 3 d 内术部禁止沾水,术后卧床休息 3 h,1 次 / 周,根据突出部位和症状安排治疗次数,有的患者治疗不足 4 次,但症状 已基本消失,则不用继续治疗。治疗不足 4 次患者观察至 4 周评价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疗效。参照《现代中医整脊学》 [4] 及日 本骨科协会(JOA) [6] 功能评分评估患者治疗 4 个周期后 临床疗效,其中 JOA 改善率≥75% ,临床症状疾病消失, 腰部活动正常为治愈; 50% ≤ JOA 改善率 <75%,临床症 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明显改善为显效; 25% ≤ JOA 改善 率 <50%,腰腿疼、体征等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为有效;JOA 改善率 <25%,腰腿疼、体征等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甚至加重为无效。JOA 改善率 =[(治疗后 JOA 评分-治 疗前 JOA 评分)/( 29-治疗前 JOA 评分)]×100%;总有效 率 = 治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②疼痛和腰椎功能。分 别使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 [7]、Oswestry 功能障碍指 数(ODI) [8] 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与腰椎功能 情况,其中 VAS 评分总分 10 分,分值与疼痛情况呈正相 关;ODI 评分总分 50 分,分值与腰椎功能情况呈负相关。

  ③炎症指标。采集治疗前后患者空腹静脉血 5 mL,抗凝 后离心(转速 3 000r/min,时间 15 min),提取上清液,以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 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 素 -6 ( IL-6)、白细胞介素 - 1 β( IL- 1 β)水平。④疼痛调节 因子。血样采集、血清指标及检测方法均同③,对患者 β - 内啡肽(β-EP)、前列腺素 E2 ( PGE2 )水平进行检测。

  ⑤对比两组患者发生淤青、淤肿、肿胀等不良反应发生 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经 K-S 检验证 实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 (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 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 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与腰椎功能情况比较 相比治疗 前,治疗后两组患者 VAS、ODI 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 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见表 2.

  2.3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相比治疗前,治疗后两 组患者血清 CRP、IL-1β、IL-6 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

        2.4 两组患者疼痛调节因子水平比较 相比治疗前,治 疗后两组患者血清 PGE2 水平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 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 β-EP 水平显著升高,观察组显著 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4.
\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发 生委中穴处出现淤青 1 例,总发生率为 2 . 17% ( 1/46 ), 观察组患者 中 出现针孔局部淤青 1 例 ,总发生率为 2. 17% ( 1/4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1. P>0.05 )。

  3 讨论

  腰间盘突出症属于一种退行性病变,其发病和核心肌 力下降、椎间盘损伤等有关,多见于体力劳动者、长时间 伏案工作群体,发病后若未及时得到治疗可诱发腰椎滑脱、 腰椎管狭窄等并发症。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机 为,腰痛者,正气亏虚为本,外邪乘虚侵犯,最终导致气 血痹阻,不通则痛。传统针灸疗法即是借助传统针灸器具 对疾病进行治疗,具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通经止痛的 功效,从而缓解疼痛,促进局部循环和神经修复,减轻病 灶水肿、坏死等,但起效比较慢,治疗时间较长 [9]。

  椎间盘针又名“椎间孔松解针”,其针柄、针体及 针端一体成型,逐渐变细,针端均不锋利,呈圆钝或扁圆 形,每套有 3 种型号,1 号针呈直型,针端扁平钝,粗细 1.2 mm;2 号针呈“J”型、针端扁平钝,粗细 1.2 mm; 3 号针呈棒状“J”形, 针端圆钝, 粗细 2.2 mm;椎间盘针 结构简单合理,使用安全,能直达病所松解黄韧带、松解 椎间孔内口,对脊髓和神经根均有减压作用,配合神经根 触激疗法能促进神经根水肿和炎症的消退,从而起到缓解 腰、腿痛的作用, 较传统针刺技术更为直接、有效 [10- 11]。因 此,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VAS、ODI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椎间盘针在缓解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及疗效巩固等方 面均优于常规针刺;此外,本研究椎间盘针治疗患者中仅 1 例出现针孔局部淤青,考虑拔针后按压时间较短所致, 予以卧床休息、局部冷敷,大约 1 周基本吸收;而常规针 刺治疗的患者中仅 1 例委中穴处治疗后出现淤青,考虑刺 伤小血管及拔针后按压时间较短所致,经冷敷后 5 d 基本 吸收,其余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 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椎间盘针治疗腰椎间 盘突出症患者的安全性良好。

  椎间盘针治疗的操作技巧:①定位至关重要。不正确 的定位不但影响操作,而且导致术后疗效不佳。正确的定 位应该是通过查看腰椎 X 片、 CT 或 MRI 片, 结合患者症 状体征,定位需要治疗的椎间隙和治疗的先后顺序,每次 只治疗 1 个椎间隙,如果治疗 2 次后症状就已消失,则不 需治疗第 3 次, 继续观察至 4 周再评价效果 [12]。一般先选 择突出最严重且和下肢神经定位相符合的椎间隙,正确的 定位有利于术中顺利找到椎弓板下缘,进而找到侧隐窝和 进行进一步治疗。②剥离松解黄韧带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往往合并了黄韧带增厚,突出髓核组 织对神经根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 疗的患者往往也要切除黄韧带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13] 。黄韧 带的剥离指的是对上位椎弓板下缘附着处的黄韧带进行剥 离,就像在墙壁上开了一扇窗户,进而让神经根往后有退让的空间,也有利于神经根水肿和炎症的消退。交替应用 直型和弧形椎间盘针可以更有效地进行黄韧带剥离 [14] 。③ 本研究具有创新的地方是在椎间盘针剥离黄韧带、间接减 压的基础上配合针具对神经根的触激疗法,目前这方面的 报道相对较少。神经根一般由硬膜囊的前外侧发出经侧隐 窝向外下方行走, 其发出部位在L4~5 略偏上, 而L5~S1 多偏 下方 [15]。剥离黄韧带后椎间盘针顺小关节突内侧壁逐渐深 入试探,抵达椎间孔内口后搔刮、松解纤维横韧带和脂肪 组织,靠近神经根时患侧下肢酸麻胀痛会逐渐加重,用轻 柔的手法触激神经根 2~3 次,此时患者下肢会有触电感或 轻微弹跳 [16]。这种触激能够使神经根产生“应激效应”, 可改善局部循环,加速致痛因子的代谢,进而加快神经根 水肿和炎症的消退;通过中枢神经的调节,减少伤害性感 觉传入纤维的痛觉上传,使疼痛感减轻或消失;同时“应 激效应”使得所支配的肌肉抖动或抽动,使得神经根、神 经干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得以部分松解 [17- 18]。

  有研究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会造成纤维环破裂,而 纤维环破裂的过程释放出 IL- 1β 、IL-6、TNF-α 、CRP 等大 量炎症因子,对神经根或神经根鞘造成刺激,进一步刺激 机体分泌 5- 羟色胺(5-HT )、 PGE2 等疼痛介质;β-EP 是 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 能够抑制机体痛觉过敏, 抑制 P 物 质释放, 使得局部血管通透性降低, β-EP 含量的增加有助 于促进机体产生镇痛作用 [19-20] 。传统针灸治疗针刺委中穴 时也经常会出现下肢肌肉抽动,也是针灸针刺激到神经根 时引起的“应激效应”,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 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致痛因子均有明显降低,且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血清 CRP、IL- 1β、IL-6、PGE2 水平均显著低于 对照组, β-EP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椎间盘针能够抑 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机体内炎症因子水平,调节疼痛因子,利于病情恢复。但需要注意的是,椎间盘针治疗技术 需要扎实的解剖学基础和小针刀治疗功底,这样才能训练 出敏锐细腻的手感,而且进入椎管后动作要轻柔,尤其触 激神经根时切忌动作粗暴,以避免造成医源性损伤。
\

  综上,椎间盘针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改 善腰椎功能、抑制炎症因子水平、调节疼痛因子及疗效巩 固等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 且安全性良好。但相关报道少, 且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临床样本量不足,后续可进一步 扩展研究中心,纳入更多样本进行系统分析。

  参 考 文 献

  [1] 张丽丽 , 吴李秀 , 朱慧梅 . 循经取穴推拿联合温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ODI 指数和腰椎活动度的影响 [J]. 中国中医急症 ,2023. 32(1): 123- 126.
  [2] 丁超儿 , 周志华 . 针灸联合腺苷钴胺注射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代谢物表达的影响 [J]. 中国中医药科 技 , 2022. 29(6): 935-938. 946.
  [3]毛泽江 , 徐秋云 , 黄雯松 , 等 . 经椎间孔可视针刀镜下松解联合 神经根靶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2. 19(16): 24-27.
  [4]吕选民 , 常钰曼 , 吕金豆 . 现代中医整脊学 [M]. 北京 : 世界图书 出版公司 , 2018: 289-292.
  [5]刘爱国 . 实用脊柱外科诊疗技术 [M]. 天津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 , 2018: 150- 154.
  [6]张向阳 , 张玉飞 , 徐鹏 , 等 . 筋骨消肿止痛膏联合针刺治疗血瘀 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 VAS、JOA 评分的影响 [J]. 中医 研究 , 2022. 35(12): 43-46.
  [7]冯国洋 , 郭龙军 , 王娟 , 等 . MRI 参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 间盘退变程度的评估价值及与 JOA、VAS 评分相关性 [J]. 影像 科学与光化学 , 2021. 39(2): 207-212.
  [8]张明娟 , 王娟 , 黄黎黎 , 等 . 中医特色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 患者腰椎生理曲度、ODI 评分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 2020.17(15): 94-97.
  [9]张喆 , 熊键 . 腰三针与常规针刺分别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腰椎间 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J]. 颈腰痛杂志 , 2022. 43(5): 765-766.
  [11]郑智文 , 朱俊琛 , 贺业霖 , 等 . 痛点与椎间孔点入路针刀松解术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 : 一项前瞻性研究 [J]. 颈腰痛 杂志 , 2023. 44(1): 32-35.
  [12]梁爱军 , 杨文慧 , 谢小燕 . 激痛点针刺联合神经手法松解术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J]. 内蒙古中医药 , 2021. 40(6): 121- 123.
  [13]高春雨 , 王宝剑 , 金哲峰 , 等 . 针刀浅筋膜松解术联合神经根阻 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 26(3): 369-371.
  [14]王远庆 , 吴耀持 . 超微针刀网点状松解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 评分和JOA 腰椎疾患评分的影响 [J]. 陕西中医, 2020. 41(4):541-543.
  [15]张永泉 , 赵强 , 杨旭东 . 整体分层针刀松解术联合针灸疗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J]. 天津中医药 , 2020. 37(8): 913-916.
  [16]徐欢 , 丁德光 , 姚敏 , 等 . 调脊通督法针刀松解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屈曲活动度的影响 [J]. 中国医药导报 , 2018. 15(27):139- 142. 146.
  [17]李燕 , 吴锦慧 , 李小清 . 通络益肾方加减联合针刀整体松解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及血清 IL- 1β 和 MMP-3 水平的影 响 [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 2019. 37(11): 130- 131.
  [18]林秀华 , 刘存斌 , 耿凯 , 等 . 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黄韧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J]. 中国医药导报 , 2022. 19(9): 157-160.
  [19]戎珊珊 , 谢凯 , 沈巍 , 等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超敏 -C 反应 蛋白、肿瘤坏死因子 -α 和白细胞介素 -6 在微针刀治疗前后表达 水平的对比研究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 2020. 30(7): 817-820.
  [20]聂克勤 , 张忠文 , 罗刚 , 等 . 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对血 清炎性因子、疼痛介质水平的影响 [J]. 颈腰痛杂志 , 2021. 42(1): 136- 1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437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