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评估价值,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阴临港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疾病组,再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展情况、预后情况进行2次分组,另选取51例同期于江阴临港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比较健康组与疾病组研究对象,轻、中、重度组患者,非进展组与进展组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Hcy、血脂、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疾病组患者血清Hcy、TC、TG、LDL,血浆D-D、FIB水平均高于健康组,血清HDL水平低于健康组,血浆PT、APTT短于健康组;与轻度组比,中度组、重度组患者血清Hcy、TC、TG、LDL,血浆D-D、FIB水平呈升高趋势,血清HDL水平呈降低趋势,血浆PT、APTT呈缩短趋势;与非进展组、预后良好组比,进展组、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Hcy、TC、TG、LDL,血浆D-D、FIB水平均升高,血清HDL水平均降低,血浆PT、APTT均缩短(均P<0.05)。结论Hcy、血脂、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医师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血脂,凝血功能
急性脑梗死指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最终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加强急性脑梗死的病情评估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往往伴随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升高,其可引起机体氧自由基的增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发血栓的形成,水平过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1]。脂蛋白质的异常能改变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的活性,其中三酰甘油脂蛋白水平的升高可提高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活性,促使血栓的形成,故改善脂代谢是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研究重点[2]。血脂异常会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逐步发展为破裂的斑块,一旦脂质斑块堵塞动脉血管,便会引发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危急疾病[3]。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更有利于改良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评估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江阴临港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疾病组,另选取51例同期于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其中疾病组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40~69岁,平均(57.13±9.24)岁;BMI 21~27 kg/m 2,平均(24.65±1.14)kg/m2。健康组男性31例,女性20例;年龄41~71岁,平均(56.97±8.91)岁;体质量指数(BMI)21~28 kg/m2,平均(24.31±1.06)kg/m2。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比较。疾病组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划分: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轻度组(35例):NIHSS得分<5分;中度组(37例):NIHSS得分5~15分;重度组(28例):NIHSS得分>15分。病情发展:患者在入院时与治疗7 d后以NIHSS量表评估病情进展,NIHSS评分升高≥1分的患者纳入进展组(61例),反之纳入非进展组(39例)。预后程度: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以改良Rankin(mRS)[5]评分评估预后情况,量表总分0~6分;预后良好(79例):mRS得分≤2分;预后不良(21例):mRS得分>2分。纳入标准:疾病组经对比与《脑梗死》[6]中的诊断标准相符者;经CT检查未发生脑出血者;入院后临床均采取规范治疗等。排除标准:近期服用影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者;其他重要器官严重衰竭者;伴有严重高血压者等。本研究经江阴临港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检测方法取两组研究对象入院24 h内静脉血5 mL,取一部分进行离心(转速为3 000 r/min,时间为10 min),取血清,以酶循环法检测血清Hcy水平,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型号:CA-800B)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另一部分静脉血置于抗凝管中,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武汉景川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型号:BCA-710)检测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水平。
1.3观察指标分别对比并分析健康组与疾病组研究对象,轻、中、重度组患者,非进展组与进展组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Hcy、TC、TG、LDL、HDL,血浆D-D、FIB、PT、APTT水平。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使用S-W法检验计量资料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组与疾病组研究对象血清Hcy、血脂、凝血功能指标比较疾病组患者血清Hcy、TC、TG、LDL,血浆D-D、FIB水平均高于健康组,血清HDL水平低于健康组,血浆PT、APTT均短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Hcy、血脂、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与轻度组比,中度组、重度组患者血清Hcy、TC、TG、LDL,血浆D-D、FIB水平均呈升高趋势,血清HDL水平呈降低趋势,血浆PT、APTT均呈缩短趋势,且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不同进展程度患者Hcy、血脂、凝血功能指标比较进展组患者血清Hcy、TC、TG、LDL,血浆D-D、FIB水平均高于非进展组,血清HDL水平均低于非进展组,血浆PT、APTT均短于非进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不同预后患者Hcy、血脂、凝血功能指标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Hcy、TC、TG、LDL,血浆D-D、FIB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HDL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血浆PT、APTT均短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致残、致死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与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及时有效地对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的病情及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对于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有研究报道,Hcy可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增强血管收缩,并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概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7]。
TC、TG、LDL、HDL是生命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需物质,脂代谢紊乱会导致血液中脂质逐渐沉积于血管壁而形成粥样斑块,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8];急性脑梗死病因之一是高凝血液在脑动脉中血流速度过缓,形成血栓以致于堵塞血管,中断脑部组织血供引发脑组织软化坏死[9]。在目前的治疗当中,主要治疗方法是溶解阻塞血栓,从而恢复脑组织血液供给。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健康组,疾病组患者血清Hcy、TC、TG、LDL,血浆D-D、FIB水平均升高,血清HDL水平降低,血浆PT、APTT均缩短,分析其原因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Hcy可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mRNA的形成,使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增殖,并造成动脉内皮细胞的脱落,加速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
急性脑梗死患者大部分为老年人,频繁大量的饮酒、吸烟,运动量少,高能量饮食等均可使血脂水平异常,代谢障碍,导致血液逐渐转化为高凝状态,血流速度逐渐变慢的同时极易凝结成血栓,导致脑动脉血管管径狭窄或完全闭塞,从而引发急性脑梗死。本研究中,随着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加重与进展,其血清Hcy、TC、TG、LDL,血浆D-D、FIB水平呈升高趋势,血清HDL水平呈降低趋势,血浆PT、APTT呈缩短趋势,分析其原因在于,Hcy可增加凝血因子活性,促进血小板黏附与聚集,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脑供血动脉堵塞越严重,以致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无法及时进行再灌注治疗,坏死脑组织重新得到血液供应的时间进一步延长,治疗效果欠佳的同时预后效果更差,因此,从对不同预后患者的数据分析可见,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Hcy、TC、TG、LDL,血浆D-D、FIB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HDL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血浆PT、APTT短于预后良好组,进一步提示Hcy、血脂、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可同样用于评估、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结局,与赵娟等[10]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Hcy、血脂、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医师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展情况和预后的重要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敏,林海,王晨.凝血指标、同型半胱氨酸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价值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6):967-968.
[2]赵帅,张玉婷,崔艳姬,等.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检测意义[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7,17(6):483-485.
[3]孙树敏,张力辉,罗晓晨,等.凝血指标、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对脑梗死病人病情评估的可行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5):2372-2374.
[4]吴培培,董少军,孙田田,等.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影响[J].河北医学,2022,28(2):327-331.
[5]邓志奇.mRS评分、常规凝血试验联合高b值DW-MRI对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预后的价值[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20,24(5):385-390.
[6]赵建国.脑梗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6-90.
[7]陈鹏杰,赵建军,吕学海,等.血清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脑梗死病因类型的关系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7):753-756.
[8]黄美媚,钟剑萍,黎宏庄,等.血脂、血清β-AP和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微出血及预后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7,57(11):66-69.
[9]李园园,刘改玲.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栓弹力图与脂蛋白(a)和凝血功能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9):1113-1115.
[10]赵娟,于晓硕,于晓宇,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及血脂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5):505-5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