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过渡期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发布时间:2023-06-30 15:41: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过渡期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 性分析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0 月该院收治的 84 例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 42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过渡期护理, 观察组采用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过渡期护理,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弹性 [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水平、血气指标 [ 动脉血氧分压(PaO2 )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 水平、脱机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护理后, 观察组 CD-RISC 评分、PaO2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脱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6%(2/42),低于对照组的 19.05%(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24%(40/42), 高于对照组的 80.95%(34/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过渡期护理用于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 可提高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改善血气指标水平,缩短脱机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效果优于常规过渡期护理。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临床护理路径,过渡期护理,心理弹性,不良事件

  Application effect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based transitional nursing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ZHANG Ping1. XIE Juan2. YUAN Yuan1

  (Nany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1.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Nursing Medicine, 2.Operating Room, Nanyang 473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based transitional nursing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4 patients with COPD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admitted to thi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October 2021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4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ansitional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based transitional nursing.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level [CD- RISC], the blood gas index levels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aO2) and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2)], the offline tim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nursing. Results: After the nursing, the CD-RISC score and the PaO2 leve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CO2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ffline time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76% (2/42), which was than 19.05% (8/42)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Further,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24% (40/42), which was higher than 80.95% (34/42)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based transitional nursing for the COPD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can improve the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mprove the blood gas index levels, shorten the offline tim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improve the patient nursing satisfaction.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the routine transitional nursing.

  【Key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Respiratory failure,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Transitional nursing,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dverse event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时易导 致呼吸衰竭, 患者往往需要入住重症监护室(ICU), 并接受呼吸机治疗,待其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可 转入普通病房。临床上将患者从 ICU 转移至普通病 房这一时期称为过渡期,过渡期内患者治疗方式、环境产生较大变化,可导致其出现心理应激反应, 不利于病情恢复 [1-2]。常规过渡期护理缺乏连续性, ICU 和呼吸内科护士仅进行简单交接,不利于把握 患者整体病情。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过渡期护理 对患者整个过渡期各时间段的护理工作进行提前安 排,并加强各学科、各科室的合作,有助于提高护 理效率,加快患者康复 [3]。本文探讨基于临床护理 路径的过渡期护理在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0 月本院收治的 84 例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诊治指南(2013 年修订版)》中 COPD 诊断标准 [4],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符合 ICU 转出标准,生命体征 稳定,血气指标好转,神志清楚,理解、沟通能力 正常。排除标准:合并心理疾病;合并恶性肿瘤; 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 对照组、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 年龄 45~77 岁, 平均(61.23±8.11) 岁;COPD 病 程 5~16 年, 平均(11.19±2.05) 年;ICU 住 院 时 间8~20 d,平均(13.89±2.54)d。观察组:男24例, 女 18 例; 年龄 47~77 岁, 平均(62.10±8.01) 岁; COPD 病程 7~16 年, 平均(12.20±3.13) 年;ICU 住院时间 7~22 d, 平均(14.09±2.17)d。 两组一 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过渡期护理,ICU 和呼 吸内科医师、护士各自做好交接工作,转入普通病 房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继续给予解痉平喘、 抗炎、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并利用呼吸机予以无创 通气治疗,待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消失、血气指标正 常后可以脱机拔管。

  观察组采用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过渡期护理。 (1)成立过渡期护理小组。小组包括 1 名组长(由 呼吸内科护士长担任)和 6 名组员 [ 工龄 5 年以上 护士(ICU、呼吸内科病房各 3 名) ],组长负责组 织护理工作及护理人员的培训,同时邀请 ICU、呼 吸内科医师各 1 名为医疗技术顾问。(2)过渡期 护理路径制订。结合查询文献资料、本院护理经验、 患者实际需求制订过渡期护理路径,并对护理人员 进行护理路径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后进行理论、 操作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护理路径工作。(3) 护理路径实施。①转出 ICU 前 1 d:告知患者及家 属其病情好转,即将转入普通病房,告知转科注意事项、治疗方式的变化,并向其介绍呼吸内科医 护人员。②转科第 1 天,ICU 医护共同将患者送至 呼吸内科病房,在床旁做好交接,详细核对呼吸机 参数、液体出入量、用药情况、各种管道留置时间 等内容。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病房环境、设备及治疗 注意事项,教导患者家属一些基础护理方法,如翻身、叩背、病情观察等,如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应立 即通知医护人员。③转科第 2~3 天,对使用呼吸机 的患者做好人工气道管理,指导患者正确咳痰,按 时叩背帮助患者排痰或采用导管吸痰,痰液黏稠时 予以雾化吸入;为患者播放轻音乐,缓解其焦虑情 绪,减轻气管插管的不适感;加强口腔护理,协助 患者养成规律作息习惯,指导其进食清淡、易消化膳食。 ④转科第 4~5 天,鼓励患者在床上坐起,并 进行被动运动锻炼;让患者进行呼吸操锻炼,护士 采用视频或模型向其演示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方法, 让患者为脱机做好准备。⑤转科第 6~7 天, 根据患 者病情制订脱机计划,脱机前观察记录患者病情变化,确保患者意识清楚、可有效咳嗽排痰、肺部无 感染、痰液量少、血气指标正常后,方可拔管;脱 机后予以面罩吸氧 24 h,保持患者头部偏向一侧, 以防窒息。

\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后 (转科 7 d 后)心理弹性水平,采用心理弹性量表 (CD-RISC) 评估 [5] ,共 3 个维度(乐观性、坚韧 性、自强), 25 个项目,总分 125 分,分值越高 表示心理弹性越好。(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气 指标水平,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患者动脉血氧分压 ( PaO2 )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3) 比较两组患者脱机时间。(4)比较两组不良事件 发生率。(5)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 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包括健康教育、服务与技 术、关心与爱护等项目,总分 100 分,分为非常满 意(>90 分)、较满意(70~90 分)、不满意(<70 分) 3 个等级。满意度 = (非常满意 + 较满意)例 数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 数据,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弹性水平比较 护理 前, 两组 CD-RIS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护理后,两组 CD-RISC 评分均高于 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见表 1.

\

 
  2.2 两组护理前后血气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前, 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护理后,两组 PaO2 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 PaCO2 水平均低于 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见表 2.

\

 
  2.3 两组脱机时间比较 观察组脱机时间为 ( 7.71 ± 1.03 ) d,短于对照组的(9.89 ± 1.11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330.P=0.000 )。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 发生率为 4.76%(2/42) ,低于对照组的 19.05% (8/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5.24%(40/42) ,高于对照组的 80.95%(34/4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

 
  3 讨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常需要入住 ICU 治疗, 但因经济压力、床位紧张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多在 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由于其病情尚未完 全好转,需要继续予以呼吸机支持治疗,加之环境的转变,导致患者产生生理、心理应激反应,不 利于疾病治疗 [6-7]。常规的过渡期护理主要是 ICU、 呼吸内科护理人员简单交接工作,对患者的健康教 育和心理压力不够重视。

\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 CD-RISC 评分、 PaO2 水平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aCO2 水平、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脱机时间短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基于临床护理 路径的过渡期护理通过组建过渡期护理小组,让 ICU、呼吸内科病房的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到患者过 渡期的治疗和护理中,并根据临床经验、循证研究 和患者病情制订临床护理路径,将各时期护理重点 提前总结,并进行演练、培训,让护士完全掌握,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8]。在转出 ICU 前 1 d 告知患者 及家属其病情好转,即将转入普通病房,告知转科 注意事项、治疗方式的变化,并向其介绍呼吸内科 医护人员,可以让患者及其家属提前做好心理转变化,更快地适应普通病房环境,减少陌生感、排斥 感,从而提高心理弹性水平,增强后续治疗信心。 转科第 1 天,ICU 医护共同将患者送至呼吸内科病 房,在床旁做好交接,可以使呼吸内科工作人员更 好地掌握患者病情,避免遗漏,并对患者及家属进 行宣教,可提高其自护能力,减轻心理压力。转科 第2~3天,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做好人工气道管理, 指导患者正确咳痰,加强口腔护理,可改善患者肺 通气功能,缩短脱机时间,还能降低呼吸机肺炎发 生率 [9]。转科第 4~5 天,鼓励患者进行适当肢体活 动和呼吸训练,可提高患者肺活量,让患者为脱机 做好准备。转科第 6~7 天,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逐步 脱机,并予以面罩吸氧,可保持血气指标正常,预 防呼吸衰竭复发 [10]。患者病情的好转也有助于改善 护患关系,提高其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过渡期护理用 于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可提高患者心理弹性 水平,改善血气指标水平,缩短脱机时间,降低不 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效果优于常 规过渡期护理。

  参考文献

  [1] 程诺,赵月,王爱平 . 经鼻高流量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36(35) :2794-2801.

  [2] 邢乃姣,刘翠萍,王爱敏 . 过渡期护理模式对行无创呼吸机治疗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 2019.25 ( 1 ): 16-18.

  [3] 阙红芳,范春兰,韩净 . 多学科协作模式联合过渡期护理在ICU 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 ( 11 ): 1653-1656.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15 (4) :255-264.

  [5] 李杰 . 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 [J]. 精神医学杂志,2016.29 (4): 259-262.

  [6] 朱之慧 . 过渡期护理计划模式对 COPD 患者肺功能及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 [J]. 中国实用医药, 2020.15(32) :164-167.

  [7] 印正,陈萍,周依琳 . 过渡期护理模式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干预效果观察 [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11) :1403-1406.

  [8] 赵仕婷 . 慢性肺阻塞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 ICU 后综合征的过渡期护理分析 [J]. 系统医学, 2019.4(24) :158-160.

  [9] 魏素琼,刘丽青 . 整体性护理应用于 COPD 并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对排痰效果、血气指标的影响 [J]. 中外医学研究,2020. 18 (2) :70-72.

  [10] 黄曼丽,洪晓华,孙卓垒,等 . 全面系统化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26(18) :250-2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852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