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2021 年 1~12 月梧州市工人医院收 治的 12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60 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基础加予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性护理,比较组患者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认知、行、状况、简化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 组、负性情绪评测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出院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善治疗效果。
关键词:奥马哈系统,急性脑梗死,延续性护理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患者局部脑血流循环障碍而导致的 急性发展和肢体功能损害, 是我国首位致死、致残病因 [1]。 据《中国卒中中心报告 2020》显示, 2020 年我国 40 岁及 以上人群中就有超过 1 780 万脑卒中患者,急性脑梗死疾 病人群正逐渐年轻化 [2] 。患者年龄、血压和血糖等是急性 脑梗死疾病发作与复发的最危险因素 [3] ,护理是保证患者 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的重要环节,切实有效护理,有利于 患者早日康复 [4] 。因此,患者出院后应根据实际及相关危 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5] 。奥马哈体系理论是一种 通过实施健康宣教、操作规程、个案管理和监督评估等过 程对患者实施干预的长期护理程序模式。基于奥马哈体系 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可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延续性的护 理服务,从而保证患者从医院到家庭的护理延续性,满足 患者出院后护理需求。本研究正是研究探讨基于奥马哈系 统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影响,现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12 月梧州市工人 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 120 例。将患者随 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60 例,常规组中患者,男 37 例,女 23例;年龄 60~78 岁,平均(69.37±4.38)岁;观 察组患者中,男 34 例,女 26 例;年龄 60~79 岁,平均 ( 68.65±4.7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梧州市工人医院医 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 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 治指南 2014》[6] 诊断标准,并经影像检查临床确诊;②神 志、精神正常,具正常交流沟通能力。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障碍患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或严重心、肾、肝脏等器 官疾病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了护理干预至出院后的 3 个 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健康宣教、心 理健康、运动饮食、药物指导、出院后的康复方案和注意 事项,并进行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 上,予以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性护理,包括对患者健康评 估、护理干预和评价等。具体方法如下:①根据奥马哈系 统问题分类,对患者生理、心理、环境和健康行为进行评 估,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确定相关优先干预问题:环境、治 疗情况、心理负担重、饮食习惯、活动社交等,并相应制 订针对性护理措施和健康计划。②护理干预方案:结合患 者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健康宣教和指导。利用微 信等多种手段推送、发放健康宣教知识和资料,指导患者 每天做好测量记录心率和血压等,监督其清淡饮食,进行 有效运动健康生活,按时按量准确用药。③个性化方案管 理。给予专门监督、指导和评估,对存在护理问题的患者 进行电话随访、家庭随访或者视频访视。④效果评价:在 护理过程中根据对患者具体情况、认知行为及状态给予以 分析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护理方案调整,使护 理方案更合适有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认知、行为、状况及简化运动功能。通过发放认知行为状况评分问卷 [7] 对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及统计评分,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 庭经济状况、病程、知识态度,以及患者在生理、环境因 素、心理负担、社会活动及健康相关行为等领域的护理问 题、知识态度及健康行为,并予认知、行为及状态等 3 个维度进行,分值越高表明越健康。简化运动功能通过简化 运动功能评分(FMA)量表 [8] 评定, 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功 能、平衡功能、感觉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等方面;运动总分 100 分,得分值越高功能越好。
②负性情绪。负性情绪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 焦虑自评量表( SAS ) [9] 进行评测。其中,抑郁自评量表 ( SDS)包含有 20 个反映抑郁主观感受项目, 按症状出现 的频度采用四级评分。标准分界值为 53 分,小于 53 分为 正常无抑郁, 53~62 分为轻度抑郁, 63~72 分为中度抑郁, 73 分以上为重度抑郁。焦虑自评量表( SAS) 同样按评定 症状出现频度评分,标准分界值为 50 分,小于 53 分为正 常无焦虑, 60~69 分为中度焦虑, 70 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③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内容 包括护理工作能力、服务态度、操作技术、护理效果和健 康教育等维度, 问卷满分为 100 分, 得分小于 70 分为不满意、 70~89 分为基本满意、 ≥ 90 分为非常满意; 总满意度 = (非常满意 + 基本满意) / 总例数 ×100%。
④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10] 进行患者 生活质量评价,对患者躯体活动功能、活力功能、角色功 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健康总体自评及总体生活评价等 维度评分,总积分 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1.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 分析,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符合正 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认知、行为、状况及简化运动功能评分值 比较 在接受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认识、行为、状况及 FMA 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观察组的 认知、行、状况及简化运动功能评分(FMA)值高于对照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测比较 在接受护理干预前两 组患者负性情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接受护理 干预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测值均降低,但观察组患 者负性情绪评测值明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 者总护理满意度均达到 90% 以上。但观察组患者“非常 满意”率为 68.33% 远高于对照组的 45.00%,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 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 预后,两组患者在躯体活动功能、活力功能、角色功能、 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健康总体自评及总体生活评价评分 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其疾病的特点,常需要长期甚至 终身的治疗和护理,有效的护理方案可极大地提高患者康 复效果和预防并发症发生。延续性护理是将护理从医院延 伸到家庭的崭新护理模式,是患者出院后在家庭继续得到 有效护理干预的保证,是患者对健康需求的延续性和综合 性。奥马哈系统理论通过以患者为导向对患者存在的健康 相关问题进行分类、确认和量化,结合患者个体差异来进 行科学有效的个性化干预管理、护理方案制订和结局评价 等,可以最大限度促进患者的恢复 [11]。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基于奥马哈系统理论的延续性 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问题进行评估,针对优先处理 的患者环境、生理、心理及健康行为等进行科学有效个性化护理干预和改进,通过规范性的护理治疗使急性脑梗死 降低复发风险,促进了临床效果。实施基于奥马哈系统理 论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患者, 在认识、行为、状况及 FMA 值 等均得到了明显提高,躯体活动功能、活力功能、角色功 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评价等也均得到了较 大的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患者满意度更高。基于奥马哈系统理论的延续性护理,为 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方案 [12], 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自我护理能力 [13],改善患者应对方式和希望水平,有利于患者及早康复 。
总之,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应 用,能有效改善治疗效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提供 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组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 , 等 .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2011 完全版 )[J]. 张通 . 中国康复 理论与实践 , 2012(4):301-318.
[2] 李又佳 , 罗宋宝 , 丁琼 , 等 . 尿激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 志 , 2020. 18(8): 139- 142.
[3] 吴小岭 , 邓琪 , 吴晓珂 , 等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行静脉溶栓护理流程的建立 [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 2018. 31(2): 136-137. 140.
[4] 张寸 , 王莉 , 张琳 , 等 . 基于个案管理的我国部分综合医院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现况分析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 2017. 23(6):751-754.
[5] 杨秋菊 . 预见性护理模式对 31 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疗效及并发症的临床影响分析 [J]. 中外医疗 , 2021. 40(27): 112- 116.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014)[J]. 中华神经内科杂志 , 2015.48(6): 435-444.
[7] 吴倩 , 范琳琳 , 徐旭娟 . 奥马哈系统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 [J]. 护理学杂志 , 2013. 28(6): 89-91.
[8] 燕铁斌 , 许俭兴 . 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估 : FMA与 MAS 量表比较 [J]. 国外医学 : 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 1996.16(2): 65-67.
[9] 段泉泉 , 胜利 . 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12. 26(9): 676-679.
[10] 曹卫华 , 李俊 , 郭春晖 . 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及其运用 [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 2003. 11(3): 140- 142.
[11] 王双艳 , 吕静 , 公双双 . 奥马哈系统在我国护理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J]. 全科护理 , 2017. 15(1): 23-25.
[12] 陈瑶 , 隋轶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J]. 中国医药指南 , 2021. 19(31): 150- 152.
[13] 王丽 , 邹爱容 , 李慧萍 , 等 . 脑心健康管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 2020.5(9): 174.
[14] 田华 , 蒲晓波 , 闵新洲 , 等 . 脑心健康管理师介入干预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和希望水平的影响 [J]. 老年医学 与保健 , 2019. 25(6): 743-747.
[15] 杜丹丹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流程化护理观察 [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 2017. 15(3): 351-3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7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