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MRI 与 CT 对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05 11:38: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 MRI 、CT 检查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提 供理论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2 月至 2021 年 12 月金湖县中医院收治的 85 例疑似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 MRI 、CT 检查,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比较 CT 与 MRI 检查病灶数量、检出病灶大小、检查时间,不同 时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率,以及 CT 与 MRI 检查对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 检查检出病灶数量显著 多于 CT 检查,检出病灶大小显著小于 CT 检查,检查时间显著短于 CT 检查, MRI 检查对于发病时间 <1 d 的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 患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 CT 检查(均 P<0.05 ); 而 CT 、MRI 检查对于发病时间 1~3 d 、>3 d 的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与 总检出率,以及对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结论 CT 与 MRI 检查在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与 CT 检查相比,MRI 检查可发现微小 病灶部位与数量,缩短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检查时间,且对于早期患者的检出率较高,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 方法。

  关键词: 多发性脑梗死,MRI,CT,诊断效能

\
 

  多发性脑梗死是脑梗死中的一种类型,是指颅内有 多个缺血性的软化灶出现,又称多发性脑软化,发病诱因 可能与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有关,多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偏侧无力、感觉障 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患者还可有头痛、头晕、恶 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临床治疗多以降压及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为主,可在一定程度 上改善患者病情。而在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治 中,采取有效的诊断措施对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 病情进行评估也尤为重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诊断 血管疾病的金标准,能够实时显现清晰的纯血管影像,但 其操作较为复杂,且禁忌证较多,在临床上难以推广应 用 [1] 。因此,需探讨更加有效的诊断方式,当前,临床 上多采用 MRI 和 CT 检查诊断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其 中 MRI 检查,可见双侧基底核脑白质及脑皮质内多发性 T1 加权成像(T1WI)低信号、T2 加权成像(T2WI)高信 号,且不含有电离辐射,但其价格较贵,且受图像容积效 应、解剖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 MRI 诊断中可能会存 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易导致诊断结果出现偏差 [2-3]; CT 检查具有扫描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显示脑白质和 脑皮质内多发的大小不等低密度梗死灶,但图像质量相对 于 MRI 较差,不能清晰地显示一些微小病灶,导致检查 效果不理想 [4-5]。因此 MRI 和 CT 检查对老年多发性急性 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效能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基于此,本 研究旨在探讨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经 MRI 及 CT 检查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检查方法,现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2 月至 2021 年 12 月金湖县中医院收治的 85 例疑似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老 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 57 例,女性 28 例;年龄 60~80 岁,平均(70.25±4.86 )岁;发病时间: <1 d 18 例, 1~3 d 43 例,>3 d 24 例;文化程度:小学 33 例,初中 18 例,高中及以上 34例;梗死原因:动脉硬化 31 例,高血 压 38 例,颅脑外伤 16 例。纳入标准:年龄为 60 岁及以 上者;临床表现为偏侧无力、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 等相关症状者;有完整的临床资料者等。排除标准:体内 含有金属制品者;伴有严重心、肾脏器严重损害,且凝血 功能异常者;伴有传染性疾病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 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检查方法 扫描前,患者需去除全身金属物品,取 仰卧位,双腿自然伸直,引导患者于呼气末闭气,尽量 保持稳定的呼吸频率。① MRI 检查:使用磁共振检测仪 (深圳市贝斯达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型号:Bstar-070)进 行检查,设置矩阵 240×288.层间距 6 mm ,层厚 5 mm, 扫描时间 45 s ,扩散敏感系数 b 值 1 000 s/mm2 ,扫描 患者 T1WI、T2WI 及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 T2-FLAIR)横轴面,T1WI 矢状位,以了解患者脑梗死 情况,其中 T1WI 序列为稍低信号,而 T2WI、FLAIR 序 列为稍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出现 30 min 后即可出现高信号。其中阳性诊断 标准为:急性期 T1、T2 加权像上呈现明显的长 T1 低信 号及 T2 高信号;超急性期 T1、T2 值最长,T1、T2 加权像 分别为明显的低信号及高信号 [6] 。② CT 检查:使用螺 旋 CT 扫描机 [ 点内( 上海)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 DN-MED-AI001],设置矩阵 512×512.层距 5 mm ,层 厚 5 mm ,时间范围 32~40 s ,平均时间 35 s ,扫描患者基 线至头顶,以了解患者脑梗死情况,对病情较为复杂的 患者可增强扫描,以 3 mL/s 的流速,用 50 mL 碘普罗胺 注射液(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国药准字 H10970417.规格: 100 mL ∶37 g)于患者肘正中进行静 脉注射,予以多排同层动态扫描(矩阵 512×512.管电流 150 mA,管电压 80 KV)。其中阳性诊断标准为:低密度 影扇形或不规则状,半卵圆、基底节区、脑室旁呈低密 度影 [7]。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记录 CT 与 MRI 检查检出的病 灶数量、检出病灶大小及检查时间。②统计 CT 与 MRI 检查对不同发病时间( <1 d、1~3 d、>3 d)老年多发性急性 期脑梗死的检出率。③ CT 与 MRI 检查对老年多发性急 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 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其中特异度 = 真阴性例数/ (假阳性 + 真阴性)例数 ×100%,灵敏度 = 真阳性例数/ (假阴性 + 真阳性)例数 ×100%,准确度 =(真阳性例数/ 总例数 + 真阴性例数 / 总例数)×100%,阴性预测值 = 真 阴性例数 /(真阴性 + 假阴性)例数 ×100%,阳性预测值= 真阳性例数 /(假阳性 + 真阳性)例数 ×100%。④典型病 例 CT、MRI 检查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行 χ2 检验;计量资料首先进 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若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 则以 ( x ±s) 表示,行 t 检验。以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2 结果

  2.1 CT 与 MRI 检查指标比较 MRI 检查检出病灶数量 显著多于 CT 检查,病灶大小显著小于 CT 检查,检查时 间显著短于 CT 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见表 1.

\
 

  2.2 CT 与 MRI 检查在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的检 出结果比较 85 例疑似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经数字 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后,确诊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阳性 61 例,阴性 24 例。CT 检查诊断阳性 53 例,阴性 32 例,其 中仅有 33 例为真实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阳性检 出率为 62 .35% ( 53/85 );MRI 检查诊断阳性 50 例,阴 性 35 例,其中仅有 32 例为真实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阳性检出率为 58.82% ( 50/85 ),CT、MRI 检查阳性检 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222.P>0 .05 ),见 表 2.

\
 

  2.3 CT 与 MRI 检查对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不同发 病时间的检出率比较 与 CT 检查比,MRI 检查发病时间 <1 d 的检出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而 CT、MRI 检查发病时间为 1~3 d、>3 d 的检出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
 

  2.4 CT 与 MRI 检查在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效 能比较 CT、MRI 检查诊断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的特异 度、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经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4.

\
 

  2.5 典型病例 CT、MRI 检查图像 病例 1.女性,73 岁, 患者 5 h 前突发言语不利伴左侧肢体乏力,无头痛、呕吐,无意识障碍,发病以来无昏迷抽搐,无黑朦晕厥,无 畏寒发热,无心悸气喘,无咯血胸痛,无腹痛腹泻,无尿 少肢肿。患者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无力,行走受限,纳眠 稍欠,大、小便自解。其中 CT 检查显示:右侧基底节区 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及 半卵圆区见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见图 1-A。 MRI 检查显示:双侧半卵圆区、双侧脑室旁边及右侧基 底节区片状,斑片状及点状 T2WI 高信号,T1WI 低信号 影,DWI 上右侧基底节区见片状高信号,见图 1-B。病例 2.女性,64 岁,检查前 1 d ,患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 无黑朦晕厥,无头痛、呕吐,无饮水呛咳,无昏迷抽搐, 无意识改变。发病以来无昏迷抽搐,无黑朦晕厥,无畏寒 发热,无心悸气喘,无咯血胸痛,无腹痛腹泻,无尿少肢 肿。患者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无力,纳眠稍欠,大、小便 自解。其中 CT 检查显示:右侧基底节区片状低密度影, 边界不清,C245377 示双侧基底节及侧脑室旁见片状低密 度影,边缘部分不清,见图 2-A;MRI 检查显示:右侧基 底节区片状、T2WI 高信号,T1WI 低信号,DWI 高信号,见 图 2-B。

\
 

  3 讨论

  临床相关研究已显示,多发性脑梗死发生主要与高血 压、脑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其中多以老年人为主,该疾 病常起病急骤,严重者可导致血管性痴呆,伴随偏瘫、意 识障碍等,增加患者痛苦,也加重家庭负担 [8] 。因此对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及时进行准确诊断,能够为临 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通 过减影、增强和再成像的过程来获得清晰的纯血管影像的 诊断方式,常作为诊断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的金标准,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属于有创且侵入性诊断方法,其造影剂 的使用易损伤肾功能和神经,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9] 。 故亟需一种准确、全面的检查方法提高对老年多发性急性 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CT 检查价格较低、操作方便,通过 X 射线扫描患者 检测部位的厚度层面,利用机体不同区域组织对 X 射线 的吸收,将其转变为可供识别的电信号,借助重建技术确 定患者病灶体积、数量、部位等信息,可显示出密度升高 的出血区域,以此来诊断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 [10- 11] 。 MRI 检查不需造影剂即可成像, 避免了骨性结构的影响, 有效显示检测部位的病变情况,进而缩短了患者的检查时 间;同时 MRI 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 加之磁共振弥散加 权成像是一种可在活体中对分子弥散运动进行评价的无偿 检查,不受水和脑脊液的影响,弥散速度较快,与 CT 检 查相比,对急性期脑梗死的检查尤为敏感,发现病灶速度 快,在疾病急性发作期可显示高信号,更清晰地检测出微 小病灶, 而且 MRI 检查在发现微小病灶的同时, 还可将脑 血管分布情况完整呈现出来,更进一步观察和识别了患者 脑血管形态 [12- 13]。本研究结果显示, MRI 检查检出病灶数 量显著多于 CT 检查, 检出病灶大小显著小于 CT 检查, 检 查时间显著短于 CT 检查,说明与 CT 检查相比,MRI 检 查可发现微小病灶部位与数量,缩短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 梗死患者检查时间。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MRI 检查对于发病时间<1d 的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 CT 检 查,但 CT、MRI 检查对于发病时间 1~3 d、>3 d 的老年多 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与总检出率,以及对老年 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阴 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经CT、MRI 检查均具有一定 的诊断价值, 但 MRI 检查在对于早期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 梗死的检出率相对较高。分析原因可能为, CT 检查具有图 像清晰、扫描速度快等优势,其利用精确的 γ 射线、 X 射 线束以及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 的某一部位做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可显示侧脑室体旁 晕状低密度区脑萎缩与脑白质疏松症,脑白质和脑皮质内 多发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梗死灶,但其在定性诊断某些 部位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 [14- 15];而 MRI 检查作为断层成像 的一种,该检查方式利用磁共振现象,通过从人体中获取 到电磁信号,有助于人体信息的重建,能够获得任何方向 的三维体图像及断层图像,甚至可以获取到波谱- 空间分 布的四维图像;此外,该检查方式还可显示患者两侧基底 核脑皮质及脑白质内多发性的 T1WI 低信号和 T2WI 高信 号 [16- 17] 。因此 CT、MRI 检查对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 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在发病 期间,虽然会造成脑组织受损,但在疾病早期,患者脑细 胞并未完全坏死, 而 MRI 检查技术利用横断位、各斜面产 生图像、冠状位等可提高图像质量,在疾病早期的诊断中 更显优势 [18]。所以, 在今后对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 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结合 CT、MRI 的优劣势,选择 合理的诊断方式。

\
 

  综上, CT 与 MRI 检查对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均 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与 CT 检查相比,MRI 检查可发 现微小病灶部位与数量,缩短检查时间,且对疾病早期的 检出率相对更高,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 方法。

  参考文献

  [1] 邓明 , 林翠君 , 秦忠宗 , 等 .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 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研究 [J]. 中国数字医学 , 2017. 12(12):41-43. 84.

  [2] 张宇峰 , 刘艳武 .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参数变化及与血清miR- 181c、miR-210 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J]. 影像 科学与光化学 , 2021. 39(5): 754-759.

  [3] 厉青 , 徐元 , 倪健强 , 等 . CT 和MRI 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价值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 2021. 41(8): 1589- 1591.

  [4] 赵永强 , 张玉 , 霍英杰 . MRI 和 CT 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的诊断价值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7. 15(4): 486- 488.

  [5] 郑冲 , 曹丽珍 , 傅璠 , 等 . 心脑联合 CT 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头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21. 37(12): 1931- 1935.

  [6] 王平飞 . 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 MRI 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J]. 基层医学论坛 , 2020. 24(35): 5108- 5109.

  [7] 汪恒望 . MRI 与CT 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 2020. 4(8): 67-68.

  [8] 李雄文 , 梁兵 , 于晓钧 , 等 . 6 014 例急诊脑梗死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J].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 2012. 21(2): 428-429.

  [9] 牛晓津 . MRI 与CT 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对比研究 [J]. 泰山医学院学报 , 2016. 37(1): 76-77.

  [10] 张磊 , 李卓 , 吉桂赟 , 等 . MRI 与 CT 检查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价值、预后及满意度的影响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21.21(13): 2535-2538.

  [11] 张晓 , 傅晓明 . 磁共振与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及预后与满意度的影响 [J]. 影像研究与医学 应用 , 2022. 6(3): 110- 112.

  [12] 方孙福 , 周晓燕 . 磁共振成像 (MRI) 和 CT 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 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对比 [J]. 现代医用影像学 , 2019. 28(8): 1737- 1747.

  [13] 李亚辉 . MRI 与CT 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 比较探究 [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 2017. 1(1): 48-49.

  [14] 张会文 , 文建英 , 李婷婷 , 等 . CT、MRI 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鉴别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J].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 , 2019.17(7): 26-28. 34.

  [15] 郭浩杰 , 王江平 , 刘洪波 . 探讨 MRI 与 CT 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 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现代医用影像学 , 2018. 27(3): 821-822. 824.

  [16] 陈翔 , 朱庆强 , 李洪梅 , 等 . 对比分析高分辨 MRI 与 MRA 对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 [J]. 临床神经病学杂 志 , 2016. 29(5): 346-350.

  [17] 张博伦 , 梁晓芸 , 韩璐 , 等 .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联合扩散加权成像 ,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J]. 实用 放射学杂志 , 2020. 36(12): 1898- 1901.

  [18] 李增友 . 磁共振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 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J]. 中国当代医药 , 2020. 27(14): 158- 1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555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