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程序化镇静对重症颅脑损伤( STBI )患者血清微管相关蛋白 tau ( Tau 蛋白) 、胶质纤维酸性 蛋白( GFAP )、神经肽 Y ( NPY ) 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 STBI 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6 月盱眙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49 例 STBI 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根据是否实施程序化镇静分为单一组( 24 例) 与联合组( 25 例) ,单一组患者 仅行颅内压监测, 联合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的程序化镇静, 两组患者均治疗 1 周后逐步撤离。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死亡率, 入 院时及治疗 1 周后血清 Tau 蛋白、 GFAP 、NPY 水平,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 评分、颅内压水平, 随访 6 个月统计两组 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与入院时比, 治疗 1 周后两组患者血清 Tau 蛋白、 GFAP、NPY 水平及 NIHSS 评分、颅内压水平均显著降低, 且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 ); 而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病死率、残疾率、植物生存率、肺部感染率及再出血率经比较, 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结论 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程序化镇静对 STBI 的应用效果较好, 可有效减轻神经元损伤, 促进神经功能的 恢复。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程序化镇静,神经功能
颅脑损伤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的颅 脑组织损伤,根据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6 分 或患者再次发生昏迷即可判断为重症颅脑损伤(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 )。STBI 病情具有多变、易变 及突变等特点,且大多患者存在意识障碍,易并发脑缺 血、脑水肿、脑血管痉挛等继发性损伤,引起脑部微循环 障碍,故而,患者应得到及时、正确的救治,以降低疾 病死亡率。在重症医学科(ICU)的监护中,通过术后不 断监测,可随时了解患者的机体状况,其中常规使用颅 内压监测 STBI 患者能够通过时间差确定颅内压变化,但 患者术后通常会产生躁动心理,形成抵触情绪,治疗配 合度较低 [1] 。相关研究显示,使用程序化镇静可控制患 者持续性烦躁,降低患者脑耗氧量和能量消耗,使其处 于“休眠”状态,有利于疾病的转归 [2] 。基于此,本研究 主要分析在颅内压监测下程序化镇静对 STBI 患者血清微 管相关蛋白 tau( Tau 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神经肽 Y ( N PY )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盱眙县人民医院 2018 年 1 月 至 2019 年 6 月收治的 49 例 STBI 患者的临床资料,并 根据是否实施程序化镇静分为两组。单一组( 24 例) 中男、女患者分别为 16、8 例; 年龄 31~69 岁,平均( 58.23±2.45)岁;受伤原因:外力打击伤 11 例,高处坠 落伤 8 例,车祸受伤 5例;出血部位:基底节 17 例,丘 脑 7 例;手术方式:颅内血肿清除术 12 例,脑室钻孔 伴脑室引流术 7 例,保守治疗 5 例。联合组( 25 例)中 男、女患者分别为 14 例、11 例;年龄 32~71 岁,平均 ( 58.62±2.67)岁;受伤原因:外力打击伤 10 例,高处坠 落伤 9 例,车祸受伤 6例;出血部位:基底节 16 例,丘 脑 9 例;手术方式:颅内血肿清除术 11 例,脑室钻孔伴 脑室引流术 8 例,保守治疗 6 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 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 与《外科学(第 8 版)》[3] 中 STBI 的诊断标准相符,且经 临床 MRI检查确诊者;GCS 评分 [4] ≥ 6 分者;均为首次脑 部手术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者等。排除标准:长 期服用止痛药物,具有药物依赖性者;存在颅脑器质性病 变者;合并高血压危象者等。本研究经盱眙县人民医院医 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单一组患者实施颅内压监测,仪器为无 创颅内压监测分析仪 [ 企晟(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型号:MICP-KZ80A],将颅内压监测探头放置于患者术区 骨瓣下,保守治疗患者则放置于侧脑室下,放置成功后 24 h 监测颅内压变化。联合组患者在单一组的基础上联 合程序化镇静治疗,首先根据镇静深度评分调节镇静剂 量,制定镇静目标与计划(包括镇静镇痛方案、镇静镇痛监测与评估、每日唤醒及撤离镇静镇痛)。其中镇静镇 痛使用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 司,国药准字 H42022076.规格: 2 mL ∶0.1 mg)联合咪 达唑仑注射液(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9990027.规格: 1 mL ∶5 mg)麻醉,枸橼酸芬太尼初始 剂量为 0.3~1.6 μg/kg 体质量,维持剂量 0.2~1.8 μg/(kg ·h); 咪达唑仑初始剂量为 0 .02~0 . 10 mg/kg 体质量,维持剂量 0.03~0.20 mg/(kg ·h)。镇静镇痛监测与评估:依据颅内 压监测,并维持镇静程度评分(Ramsay) [5] 3~4 分;每日 唤醒:每日清晨暂时停止镇静治疗,等待患者恢复清醒, 并至少能够清晰回答医护人员提出的 3 个及以上问题,然 后再以原给药剂量的 0.5 倍进行治疗,维持 Ramsay 3~4 分;镇静镇痛的撤离:治疗 1 周后根据患者意识恢复情况 及脑水肿缓解情况逐步撤离。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与病死率。治疗 1 周后依据 《颅脑损伤外科治疗指南》 [6] 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显效:颅内血肿、昏迷等症状完全消失,美国国立卫生 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7] 评分降低 >46%;有效:临 床症状有所好转,18%18%<NIHSS 评分降低≤46% ;无效:患 者临床症状随病程加重,且 NIHSS 评分降低≤ 18%。总 有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另外统计患者的病死率。② 血清 Tau 蛋白、GFAP、NPY。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 1 周后 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 4 mL,离心(转速 3 500 r/min, 时间 10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 清 Tau 蛋白、GFAP、NPY 水平。③ NIHSS 评分与颅内压。采用 NIHSS 评估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 1 周后的神经功 能,分值范围为 0~42 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神经功能恢 复越差;分别记录入院时及治疗 1 周后无创颅内压监测分 析仪监测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水平。④预后指标。随访 6 个月统计两组患者残疾率、植物生存率、肺部感染率及再出 血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经 K-S 检验证 实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以 (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 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病死率比较 治疗后,联合组 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病死率低于单一组,但经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血清 Tau 蛋白、GFAP、NPY 水平比较 与 入院时比, 治疗 1 周后两组患者血清 Tau 蛋白、GFAP 及 NPY 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单一组,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与颅内压比较 与入院时比, 治疗 1 周后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与颅内压水平均显著降 低,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预后相关指标比较 随访 6 个月期间联合 组患者的残疾率、植物生存率、肺部感染率及再出血率 均低于单一组,但经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4.
3 讨论
STBI 患者入院治疗期间易出现颅内压升高、消化道溃 疡、喷射性呕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若未得到及时有效 的治疗,可能会出现抑制咳嗽反射和导致坠积性肺炎等情 况,且由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易掩盖病情,进一步造成 脑部循环障碍,严重影响疾病预后。颅内压监测是临床神 经外科疾病术后的一项重要监测方法,评估患者的脑损伤情况是监测的主要目的,且可及时发现患者术后可能出现 的再出血、坠积性肺炎等情况, 有利于 STBI患者的治疗; 但是颅脑损伤较大,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并出现躁动和不 良情绪,影响进一步的治疗,甚至可能引发颅内压升高, 影响患者后期恢复 [8] 。故而,临床需联合镇痛、镇静治疗 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减少不良刺激。
程序化镇静是指在镇痛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标地实 施镇静,同时也是一种需依据患者镇静深度评分调整镇痛 剂量的系统性镇静方式,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与控制 重症患者躁动的治疗中,其具有消除疼痛和身体不适、减 少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的过度兴奋、改善睡眠质量、减少或 者消除治疗期间的痛苦回忆和诱导遗忘等优点 [9] 。本研究 中,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且病死率低 于单一组,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颅内压监 测下程序化镇静有利于提升 STBI 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其原因在于, 程序化镇静以患者 24h 颅内压不断监测所得 数据为依据,有利于镇痛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的提升,在颅 内压监测中抑制患者躁动,进而使得检测数据更为准确, 有利于临床对 STBI 患者的治疗 [10]。
临床资料显示,Tau 蛋白属小分子质量神经元微管相 关蛋白,具有维持微管稳定性和促进微管形成的功能,当 神经元被破坏时可进行降解, 因此 STBI 患者血清中的 Tau 蛋白水平急剧上升;血清 GFAP、NPY 均属于脑神经损伤 相关指标,当脑组织遭受损伤时,破坏了机体的正常生理 状态,其可通过血脑屏障侵入血液循环,使指标呈高表达 水平,而该指标水平升高情况与脑神经损伤程度具有密切 联系 [11- 12]。本研究中, 治疗后 1 周联合组患者的血清 Tau 蛋 白、 GFAP、NPY 水平及 NIHSS 评分、颅内压水平均显著 低于对照组,提示颅内压监测下程序化镇静应用于 STBI 患者的治疗中有利于脑组织保护,并改善神经功能,降低颅 内压。原因在于,程序化镇静中所使用的咪达唑为苯二氮 受体激动剂,具有明显的特异性,能够有效抑制机体炎症 反应,进而降低脑氧代谢,发挥镇静、肌松、抗惊厥、抗 焦虑等作用,且对脑损伤患者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同 时也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 [13- 14] 。颅内压水平升高是造成 患者脑血流量与脑灌注压降低的主要原因,可对中枢神经 系统功能造成障碍,威胁生命健康,程序化镇静降低了患 者机体疼痛,并能够缓解由于疼痛带来的焦虑情绪,进而 降低躁动,实现降低颅内压的治疗目的 [15- 16] 。本研究中, 联合组患者的残疾率、植物生存率、肺部感染率及再出血 率均低于单一组,但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可 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临床仍需进行多中心、大样 本量的深入研究。
综上,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程序化镇静对 STBI 的临床 治疗效果效果较好,有利于保护患者的脑组织,改善神经 功能,并降低颅内压,且理论上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致 残率等不良预后,但由于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同一医院, 结果可能存在偏倚,且观察时间较短,后期仍需增加样本 量,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对本研究结论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 范家权 , 杨建业 , 顾磊 , 等 . 经颅多普勒、Rotterdam CT 评分联合颅内压检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J]. 临床 神经外科杂志 , 2022. 19(3): 327-332.
[2] 杜鹏 , 木依提 , 栾新平 , 等 . 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程序化镇静在重症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 2015. 40(5): 725-728.
[3] 陈孝平, 汪建平 . 外科学 [M]. 8 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96-208.
[4] 季云 , 卢丽华 , 姜新娣 . 全面无反应性量表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对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意识障碍和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比较 [J]. 解放军护理杂志 , 2019. 36(9): 18-21.
[5] 程照丽 , 陈永莉 , 杨凤梅 , 等 . Ramsay 评分在 ICU 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 2015. 17(11): 80-82.
[6] 刘伟国 , 赵奇煌 . 颅脑损伤外科治疗指南 [J]. 中国临床医生 ,2006. 34(11): 29.
[7] 韩楠楠 , 常明则 , 张格娟 , 等 . 侧支代偿联合 NIHSS 评分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预后 [J]. 卒中与神经疾病 , 2019. 26(1): 60-63.
[8] 吴勇 , 申松波 , 胡胜 , 等 . 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价值 [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 2018. 23(11): 717-719.
[9] 牟丹 , 向镜芬 , 邓艳琼 , 等 . 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实施程序化镇静镇痛的护理研究 [J]. 护理学杂志 , 2015. 30(8): 35-39.
[10] 吕晨 , 张艳 , 钱小丽 , 等 . 程序化镇静镇痛控制小组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效果评价 [J]. 重庆医学 , 2022. 51(8): 1326-1329. 1334.
[11] 赵国会 .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头部亚低温对重度颅脑损 伤患者术后血清 Tau 蛋白、 GFAP 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J]. 广 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18. 35(10): 1397- 1401.
[12] 陈赛 , 张丙宏 . 神经肽 Y 在脑损伤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J]. 医学综述 , 2016. 22(14): 2737-2740.
[13] 曹樱花 , 徐小飞 , 王奎玲 , 等 . 神经节苷脂联合咪达唑仑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 MMP-9、GFAP、MBP、 NSE 水平的影响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18. 18(19): 3768- 3771.
[14] 高庆林 , 应伟国 . 程序化镇静镇痛在重症监护室颅脑损伤中的应 用研究 [J]. 现代诊断与治疗 , 2016. 27(6): 1090- 1091.
[15] 刘鹏飞 , 冯军峰 , 王伟丰 . 镇痛镇静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患 者颅内压的影响 [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2020. 36(10): 1026- 1029.
[16] 丁显飞 , 袁博 , 许振涛 , 等 . 右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用于程序 化镇静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J]. 吉林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2017. 43(4): 762-7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4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