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分析 3.0 T 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鉴别中的应用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03 15:14: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 3.0 T 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 DCE-MRI )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鉴别中的应用效果, 为临床诊断前列腺疾病提 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 2020 年 8 月至 2021 年 11 月金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100 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开展前瞻性研究, 所有患者均接受前列腺常规 MRI 与 3.0 T DCE-MRI 检查, 并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 分析检查结果;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患者的最早强 化率、最大信号强度及峰值时间,以及速率常数( Kep ) 、容积运转常数( Ktrans )和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 Ve )。 结果 100 例疑似前 列腺癌患者经 DCE-MRI 检查出前列腺癌 70 例,前列腺增生 30 例,前列腺癌检出率为 70.00% (70/100); DCE-MRI 检查对前列腺癌诊 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7. 18% 、96.55% 、98.57% 、93.33% ;前列腺癌组患者的最早强化率、最大信号强 度、 Kep 、Ktrans 均高于前列腺增生组, 峰值时间、 Ve 均短于前列腺增生组(均 P<0.05 )。 结论 3.0 T DCE-MRI 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 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且能够获得较为全面的参数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前列腺疾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3.0T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诊断价值

  前列腺癌患病人群以中老年男性为主,目前临床诊 断多以病理学检查作为前列腺癌的金标准,其诊断结果准 确度高,但是由于该方法操作复杂,且具有一定的创伤 性,进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范围 [1]。MRI 作为目前临床常 用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而 且能够通过多功能、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将前列腺解剖结 构及其周围组织清晰地显示出来,但是临床发现 MRI 扫 描中的 T2 加权成像(T2WI)中,前列腺癌外周带内表现 为低信号影,而前列腺钙化、炎症、内分泌治疗和出血 后也存在外周带低信号,导致诊断结果易发生混淆 [2] 。而 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DCE-MRI)属于一种全新的扫 描成像模式,不仅能应用无创方法对肿瘤血管和组织生 理特性进行评估,还可在注入对比剂后,通过观察其在 血管和组织中的浓度改变状况,进而准确地掌握血管灌 注和血管通透性等,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加精准地判断患 者疾病病情 [3] 。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 3.0 T DCE-MRI 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 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0 年 8 月至 2021 年 11 月金 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100 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 究对象,开展前瞻性研究。患者年龄 43~78 岁,平均 ( 67.62±5.14 )岁;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 2~150 ng/mL,平均(60.15±1.25 )ng/mL;文化水平:小学 26 例,初中 24 例,高中 29 例,大专及以上 21 例。纳入标准:具有 间断性血尿、排尿困难、尿潴留及尿频等临床症状者;入 组前 3 d 内未接受过前列腺疾病的相关治疗者;入组前 1 个月内未行前列腺穿刺者;对 MRI 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者 等。排除标准:具有传染性疾病史或者精神异常者;合并 其他恶性肿瘤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者; 入组前 3 d 接受过内分泌或放疗者等。本研究经金湖县人 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 意书。

  1.2 检查方法

  1.2.1 常规 MRI 检查 帮助患者取仰卧体位,将 18 通道 Body 体线圈置于腹壁上,采用绷带固定线圈,防止因呼 吸运动发生伪影。采用磁共振扫描仪( Siemens Magnetom Skyra,型号:Skyra 3.0 T MRI)自耻骨联合上缘 2 cm 处开 始扫描检查, 然后进行 2D T2WI 快速自旋回波压脂序列 对前列腺进行检查,扫描包括横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 的 T1 加权成像(T1WI)、T2WI 序列。参数设置如下:重 复时间与回波时间分别为 4 000 ms、104 ms ,视野范围设 置为 180 mm×180 mm ,层厚与层距分别设置为 3.0 mm、 1.0 mm ,层数设置为 21 层,矩阵选择 384×384.然后 翻转角度 134°,回波链长度为 18.激励次数为 1.连续 扫描 20 期图像。横轴面总扫描时间为 159 s ,矢状面为129 s ,冠状面为 138 s。

  1.2.2 DCE-MRI 检查 常规 MRI 检查完,于患者肘前 静脉作静脉通道,应用高压注射器向肘前静脉注射钆喷 酸葡胺注射液 15 mL(广州康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 字 H10950272.规格: 15 mL ∶7.04 g ),3 mL/s,嘱患者 保持平稳呼吸,于 10 s 内注射完毕,于注射第 5 秒时 采用磁共振扫描仪展开早期动态增强扫描,设置视野为260 mm×260 mm ,层厚为 3.6 mm ,重复时间为 5.08 ms, 恢复时间为 1.74 ms ,层数为 20~24.时间为 12 s ,体素 大小为 1.9 mm×1.4 mm×3.6 mm;然后于注射后第 10 秒时 进行延迟期增强扫描,扫描蒙片 1 次,参数设置与早期动 态增强扫描一致,共计扫描 16 期。钆喷酸葡胺注射液注 射完成后立即使用 20 mL 0.9% 氯化钠溶液冲洗。检测完 成后,查阅患者的 DCE-MRI 图像,重复测量图像中前列 腺基底部、中部、尖部,以及中央区左、右两部的感兴趣区(ROI ) 3 次,取其平均值,经数据处理后得出速率常 数(Kep )、容积运转常数(Ktans )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 数( Ve )值。检查过程中,注意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情 绪变化,讲解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同时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帮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参与疾病的检查,确保良好 的检查结果。

  1.2.3 病理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开展前列腺穿刺活检,具 体如下:在患者机体前列腺两侧旁正中线的矢状面上,分 别于前列腺底部、体部、尖部各穿刺 1 针,两侧外周带体 部、底部各穿刺 1 针,穿刺结束后将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 活检,取得病理检查结果。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病理与 DCE-MRI 检查对前列腺癌 与前列腺增生的检出情况。②比较在 DCE-MRI 检查下前 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最早强化率、最大信号强度及 峰值时间。③比较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 Kep、Ktans 及 Ve 。④典型病例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符合 K- S 检 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与 DCE-MRI 检查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

  100 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中检出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分 别为 71、29 例;DCE-MRI 检查中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 分别为 70、30 例,DCE-MRI 检查的灵敏度为 97. 18%,特 异度为 96 .55%,阳性预测值为 98 .57%,阴性预测值为 93.33%,见表 1.。

\

 

  2.2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影像参数比较 前列腺 癌组患者的最早强化率和最大信号强度均高于前列腺增 生组,峰值时间短于前列腺增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 P<0.05),见表 2.

\

 

  2.3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 Kep、Ktrans 及 Ve 比较 前 列腺癌组患者 Kep 与 Ktrans 均高于前列腺增生组,Ve 低于前 列腺增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

 

  2.4 典型病例分析 ①患者 1.男,65 岁,出现尿频、尿 急,夜尿次数增多,同时进行性排尿困难约 6 个月,未 见显著诱因而急性尿潴留 7 d 入院,前列腺特异抗原为63.33 ng/mL。DCE-MRI 检查:前列腺形态明显增大,其内 可见散在小结节与小斑片状囊变区,见图 1A ;增大的前列腺信号欠均匀,包膜完整,见图 1B ;增强后动脉早期 扫描发现部分序列动脉血管较为清晰,增强后未见明显异 常强化灶,见图 1C ;延迟期亦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灶,见 图 1D ,考虑为前列腺增生肥大伴散在增生结节及囊变, 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均为良性前列腺增生。②患者 2.男,72 岁,小便不能自解 20 d 余,前列腺特异抗原为 65.23 ng/mL。DCE-MRI 检查:前列腺外形增大且形态不 规则,见图 2A ,前列腺包膜不完整,浸润周围脂肪间隙, 见图 2B ;增强后动脉早期呈轻度不均匀性强化,见图 2C ;延迟期可见造影剂退出,病变累及双侧精囊腺,精 囊腺正常形态消失,病变累计范围约 4.1 cm×4.0 cm ,见 图 2D,前列腺弥漫性病变并累及双侧精囊腺,考虑为前 列腺癌,病理检查结果与其一致。

\

 

  3 讨论

  由于前列腺癌患病初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与其他前列腺疾病容易混淆,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存在明显差异, 且预后不同,若前列腺癌被误诊为前列腺增生,很容易导致 最佳手术时间被延误,造成前列腺癌癌细胞转移、扩散, 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并且,不同肿瘤分期的前 列腺癌治疗方案也不同,因此,前列腺癌治疗前的诊断工 作尤为重要。现阶段, MRI 检查是临床使用率较高的一种 扫描检查方法,其具有多功能成像、分辨率高、多参数及 多方位成像等特点, 但在信号结果辨别方面, 常规 MRI 检 查具有一定不足,通常需要联合其他检查方法,从而更好 地为疾病诊断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4]。

  DCE-MRI 主要通过对机体前列腺组织的血流动力学 变化进行检测,进一步分析局部血流变化,从而对前列腺 肿瘤微血管特性进行全面评估。据有关资料显示,肿瘤 组织的生长速度与微血管通透性有关,前列腺癌的血管 生长与肿瘤的转移、潜在生长和预后有关 [5] 。所以,通过 DCE-MRI 技术能够定量分析微血管通透性, 从而更好地诊 断前列腺癌。本研究结果显示, 100 例患者经 DCE-MRI 检 查后,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分别为 70、30 例, 前列腺癌 检出率为 70.00%,DCE-MRI 检查对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 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7. 18%、96.55%、 98.57%、93.33%,提示 DCE-MRI 对前列腺肿瘤有着较好 的诊断价值。DCE-MRI 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血流动力学模 型,通过对比剂回流、渗漏及其血管内外占比情况进行分 析, 能够对肿瘤微血管形成情况进行检测, 将常规 MRI 受 心输出量、信号强度不稳等影响因素排除,准确反映机体 组织中对比剂浓度变化状况、组织生理学信息等,从而精 准评估肿瘤生理状况 [6]。另外, DCE-MRI 更加关注利用时 间- 信号曲线, 获得起始强化时间、初始上升梯度、强化曲 线的平均梯度、最大信号强度等数据,而病变强化程度与 血管通透性、微血管密度、细胞外间隙大小等存在紧密联 系,但是前列腺癌与正常前列腺组织和前列腺增生的细胞 外间隙、微血管密度和血管通透性不同, 因此, DCE-MRI 能够较好地进行良恶性前列腺疾病的鉴别诊断 [7]。

\

 

  前列腺癌患者血液供应相对充足,肿瘤微血管密度同 邻近正常组织相比较高,因为肿瘤血管结构、形态及功能 存在显著差异,肿瘤具有较高的血管通透性;此外,肿瘤 的出现导致正常组织腺体和细胞受到破坏,细胞外间隙增 加, 故而, DCE-MRI 通常表现为显著强化、快速及早期强 化,且部分对比剂快速流出,信号减低延迟 [8] 。尽管前列 腺增生组织血液供应较正常组织多,但是血管组成与正常 组织接近,并未对血管壁的渗透性、血管的灌注和细胞外 间隙等造成影响;因此,前列腺增生往往伴有显著和早期 强化现象,强化峰值出现相对偏低,同时也延缓了对比剂 流出速度, DCE-MRI 检查结合对比剂的应用, 可对肿瘤的良恶性进行判断 [9] 。本研究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组最早强 化率和最大信号强度比均高于前列腺增生组,而峰值时间 短于前列腺增生组,提示本次研究采用的 DCE-MRI 和 18 通道 Body 体线圈、前列腺多期动态成像,其具有较高的 空间分辨率,能够获得薄层原始图像,选择的层厚较薄, 而且无间距,有助于降低病灶漏诊率。据有关资料显示, DCE-MRI 体部 Body 线圈前列腺多期动态增强能够将精囊 腺侵犯、前列腺癌病灶位置和包膜浸润状况等清楚地显示 出来, 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且相比于常规 MRI 检查, DCE-MRI 的强化程度更加明显、峰值时间长 [10] 。原因可 能在于, DCE-MRI 扫描过程中, 可扩大范围, 组织 T1 值 增大,但是血液中顺磁性造影剂的弛豫性只有轻微降低, 信噪比的增加可促进动态测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提高 [11]。

  DCE-MRI 技术也具有一定的不足,动态增强影响特 征在非癌症组织与癌症组织中存在重叠现象,特别是移行 带非癌组织与癌组织间,除此之外,前列腺增生血管形成 使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交叉重叠;其次,动态强化方法 与患者心血管状态、年龄、组织灌注和 MRI 成像时间、 分辨率有关,并不能获得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阈值的 诊断 [12] 。前列腺癌结节存在早期强化峰值且快速降低特 点,而前列腺增生结节强化峰值后通常表现为持续强化现 象,两者存在显著不同。所以,DCE-MRI 能够为前列腺 癌结节与前列腺增生结节的诊断提供参考,DCE-MRI 能 够为前列腺癌微血管密度提供相关信息。据资料显示, DCE-MRI 对于癌灶的定位有利,特别是移行区癌灶及中 央区癌灶,明确癌的包膜外浸润,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最 佳治疗方法,同时可以对前列腺癌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疗效进行检测 [1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组患者的 Kep与 Ktrans 均高于前列腺增生组, Ve 低于前列腺增生组, 提示 DCE-MRI 技术可以准确诊断前列腺癌患者的细胞组织的 生长情况。分析其原因在于,Kep 、Ktrans 及 Ve 与血管通透 性、肿瘤细胞组织内血管内容积、血液灌注状况等有关, 同时联合药代动力学模型从 DCE-MRI 检测的样本中获得 数据,其中 Kep 能够将对比剂分子从血管外流入到血管内 的平均速率反映出来,同时也可以显示对比剂分子于血管 外停留的时间;Ktrans 指的是对比剂小分子由血管内流到血 管外流通的比值,并能够反映对比剂分子通过血管壁的能 力, 以及细胞组织的生长情况;Ve 指的是血管外细胞外间 质可容纳对比剂的容积分数 [14] 。DCE-MRI 检查方法可以 将前列腺不同性质组织细胞中血管通透状况和生长状况等 反映出来,为前列腺疾病类型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但是 该项检查方式费用相对较高,临床检查过程中需要考虑患 者实际经济状况,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诊断方法进行选择 [15]。

  综上, DCE-MRI 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 不 仅可以清楚地反映病灶形态和位置等,还可观察肿瘤细胞 组织的生长情况,进而有助于提升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 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红 , 刘四斌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J]. 医学综述 , 2016. 22(23): 4694-4697.

  [2] 尚柳彤 , 王婷婷 . CT 与 MRI 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J].中国 CT 和 MRI 杂志 , 2016. 14(1): 99- 101.

  [3] 葛建钢 , 陆健美 , 严佳 , 等 .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多因素分析 [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 2020. 43(7): 926-930.

  [4] 佟梓滨 , 刘爱连 . 前列腺癌MRI 新技术与研究进展 [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2016. 27(3): 207-211.

  [5] 王新宇 , 郑玉明 , 王升 . DCE-MRI 定量参数鉴别诊断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价值探讨 [J].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 , 2021.19(12): 141- 143.

  [6] 张得新 , 梁妍 , 王岩 . MRI 高b 值DWI 结合多期动态增强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实验诊断学 , 2021. 25(2): 302- 303.

  [7] 田星宇 . 1.5 T 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诊断鉴别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研究 [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 2020. 4(24): 145- 146.

  [8] 包立明 . 前列腺癌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价值 [J].中国卫生工程学 , 2020. 19(4): 564-565.

  [9] 徐嬿 , 冷晓明 , 郑芸 , 等 . 3.0 T DCE-MRI 定量分析在前列腺癌与增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磁共振成像 , 2015. 6(8): 608- 612.

  [10] 李军苗 , 杨登法 , 华浅近 , 等 . 前列腺癌的 DCE-MRI 与 DWI 诊 断的定量分析 [J]. 医学研究杂志 , 2019. 48(1): 69-73.

  [11] 王明皓 , 崔文 , 刘园园 , 等 . 前列腺癌患者病灶 ADC 值及 DCE-MRI 成像参数与病理 Gleason 评分相关性分析 [J]. 中国 CT和 MRI 杂志 , 2021. 19(11): 157- 159.

  [12] 曾俊杰 , 邓巧玲 , 李胜 , 等 . 高 b 值 DWI 联合 DCE-MRI 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J]. 中国医刊 , 2018. 53(8): 911-915.

  [13] 王永杰 , 金彪 , 吴斌 , 等 . DCE-MRI 定量参数结合 DWI 对前列 腺癌的诊断价值 [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 2017. 23(3): 247- 251.

  [14] 彭伟 , 罗鹏程 , 叶志华 , 等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Tofts 模型对 中央叶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价值 [J]. 临床军医杂志 , 2019. 47(7): 695-697.

  [15] 黄云海 , 郭永梅 , 徐宏刚 , 等 . DCE-MRI 半定量参数及定量参数 在前列腺癌诊断的综合应用研究 [J]. 中国CT 和MRI 杂志, 2016. 14(3): 75-77. 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406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