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19-08-27 14:51: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在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随机选择98例为研究对象,以护理方式分成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

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成效。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9.6%(39/49)明显高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6%(47/49),存在统计学层面的数据差异(P<0.05);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血糖水平不存在统计学层面的数据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层面的数据差异(P<0.05)。

结论将中西医结合护理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可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明显提升,也利于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展开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老年糖尿病;满意度;血糖水平;并发症

本文引用格式:陶乃娟.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5):282-283.

0引言

糖尿病是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体乏为主要表现,可同时累及眼、肾、血管、神经等多个组织器官,严重时可导致急性代谢紊乱。

随着年龄增长,该疾病发病率明显提高,逐渐成为影响老年群体健康状况的疾病之一。老年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类型,需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为临床护理工作的良性运行打下坚实基础[1]。为此,我院将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服务中,成效明显,现将研究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9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这98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

对照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在61-80岁,平均(70.2±1.6)岁;病程0.7-9.2年,平均(5.1±0.6)年。观察组中男24例,女25例;年龄在60-78岁,平均(70.6±1.5)岁;病程0.8-9.0年,平均(5.0±0.7)年。

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②年龄:60-80岁;③入组患者自愿参与,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

①心、脑、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异常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精神病患者或既往存在精神病史者。对比两组一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层面的数据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式。对照在此次研究中接受常规护理服务,对患者血糖水平予以动态监测,选择合适的降糖方式,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加强体重控制,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具体措施为:

1.2.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在了解患者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糖尿病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告知患者糖尿病发生机制、防治措施、护理要点和相关注意事项,促进患者深入了解自身疾病发展情况,从而积极主动配合护理人员,完成各项护理工作;每周进行1到2次的交流座谈会,鼓励患者主动提问,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解疑答惑。

1.2.2血糖水平监测: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自我监测血糖能力的培训,告知患者血糖水平监测的意义及异常情况的处理解决措施,了解药物最佳使用时间和使用量,同时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便携式血糖仪使用方式的指导,坚定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念,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与执行奠定基础。

\
 
 
1.2.3中医护理:中医理论认为,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与老年糖尿病关系密切。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展开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关注患者情绪变化,予以个性化疏导干预,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坚定内心信念,提高治疗信心;

同时注重饮食调整,帮助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尽量摄取口味清淡的食物类型,严格控制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量,同时注意糖分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加强患者对合理膳食的认知度。

1.3观察指标。参照我院自行设计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判定。问卷满分为100分,分成非常满意
(81-100分)、基本满意(61-80分)和不满意(0-59分)。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
×100%,同时进行两组护理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1.4统计学分析。将这98例患者的研究数据置入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处理,两组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用百分数(%)和χ2表示检验,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用(±s)与t表示检验,当最终P<0.05,意味着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例数为17例。非常满意率为34.7%,基本满意例数为22例,概率为44.9%,不满意例数为10例,概率为20.4%,该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9.6%(39/49);

观察组非常满意率为42.9%(21/49),基本满意率为53.1%(26/49),不满意概率为4.1%(2/49),护理,满意度为95.9%(47/49),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存在统计学层面的数据差异(χ2=6/078,P=0.014)。

2.2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对比。对照组接受护理前的空腹血糖水平为(8.5±1.2)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为
(13.8±0.9)mmol/L,观察组患者护理前的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别为(8.7±1.5)mmol/L和(13.9±0.7)mmol/L,无统计学方面的数据差异(t=0.729,P=0.234;t=0.614,P=0.270);

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空腹血糖水平为(7.2±0.6)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为(11.5±1.2)mmol/L,明显低于观察组的(5.4±0.7)mmol/L和(8.7±0.9)mmol/L,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3.667,P=0.000;t=13.067,P=0.000)。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糖尿病足,概率为8.2%,3例患者出现糖尿病性白内障,概率为6.1%,4例患者出现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概率为8.2%,并发症发生率为22.5%(11/49),观察组糖尿病足、糖尿病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均为2.0%,并发症发生率为6.1%(3/49),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333,P=0.021)。


\

 
3讨论

作为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之一,糖尿病与高血压、冠心病、血脂紊乱、中老年人、肥胖、运动量不足等因素的存在密切相关,一旦发病,往往会使患者产生多食、多饮、多尿、消瘦、体乏、食物模糊等代谢紊乱证候群,同时伴随低血糖、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等急慢性并发症[3]。

对糖尿病的治疗,应综合运用糖尿病健康教育、血糖监测、饮食疗法、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和运动疗法,以帮助患者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护理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干预不当,同样会影响疾病治疗效果,甚至加重患者原有疾病。为此,必须重视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将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进行有机结合,在护理程序中融入中医理论,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整体的、
动态的护理服务,中医护理强调个性化护理和整体护理思想,符合人类健康需求;西医护理重视临床症状的护理,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二者结合可使护理成效得到明显提升[4-5]。

从本次研究中可看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证明中西医结合护理可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的血糖水平不存在统计学层面的数据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层面的数据差异(P<0.05),结论证明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式能够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总的来讲,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式可有效控制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程度,也在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展开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蔡媛媛,梁海琳,俞洁.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2):155-157.
[2]林婉媚,彭成丰,曾彩云.糖尿病诊断中采用生化检验与常规检验效果差异[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3):139-141.
[3]张黎明,高凌.炎症细胞因子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6,45(8):1113-1116.
[4]张小琴,杨婵婵.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4):163-164.
[5]吴金丽.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老年糖尿病中的应用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0):177-1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0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