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对比微创穿刺抽吸术与传统开颅手术对脑出血患者脑灌注水平与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12 11:55: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分析微创穿刺抽吸术与开颅手术对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脑灌注水平与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为临床治 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收诊的 68 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对 照组与观察组, 各 34 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吸氧、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传统 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微创穿刺抽吸术治疗,两组患者均观察至出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术 前与术后 7 d 脑灌注压、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流速, 术前及术后 3~7 d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 评分, 以及术 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术前比, 术后 7 d 两组患者脑灌注压水平均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 照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收缩期峰值流速均增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术后 3~7 d NIHSS 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 P<0.05 )。 结论   相较于常规开颅术,微创穿刺抽吸术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并可 有效改善脑灌注水平,促进脑血流与神经功能的恢复,且手术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穿刺抽吸术;  开颅手术;  脑灌注压;  血流动力学

  脑出血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之一,是指因 非外伤原因导致颅脑内血管发生破裂、出血,该疾病与患 者自身脑血管病变因素有关,同时也与合并症密切联系, 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此类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 险远高于其他人群 [1] 。脑出血一旦发病,需尽快帮助患者 降低颅内压,清除血肿,促进脑组织循环功能的恢复。传 统开颅手术整体操作均在直视状态下进行,手术过程中操 作者可清楚观察到患者颅内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从而快 速、准确、彻底地清除血肿,但手术期间脑组织暴露面积 较大,术后患者易出现感染、神经受损等并发症,手术安全性较低 [2] 。而微创穿刺抽吸术使用颅骨锥在病灶相应位 置的颅骨处钻孔,对颅骨造成的创伤小,且通过引流管引 流血肿,患者耐受性高,有效降低了术后再出血的发生风 险与手术操作对脑组织造成的影响 [3] 。基于此,本研究主 要探讨微创穿刺抽吸术与开颅手术对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效 果,以及对患者脑灌注水平与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现报 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收诊的 68 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4 例。对照组中男、女患 者分别为 15、19 例;年龄 52~80 岁,平均(71.24±3.22 ) 岁;出血量 33~85 mL,平均( 51.23±5.23 ) mL。观察 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 16、18 例;年龄 51~82 岁,平 均(72.05±3.25 )岁;出血量 34~85 mL,平均( 52.01±  5.33 ) 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可实施比较。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出 血诊治指南(2014)》[4]  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颅脑 CT  或 MRI确诊为脑出血者;出血量>30 mL 者;发病至就诊 时间短于 72 h 者等。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 其他脑部疾病者;过往有多次脑卒中史者等。本研究经连 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 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 吸氧、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降低颅内压等。对照组患 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传统开颅手术,患者取仰卧 位,全身麻醉后根据超声影像检查结果,在患者患侧耳 前作一 4 cm 左右的直线形切口,牵拉并固定皮肤和皮下 组织,充分暴露颅骨部分。然后打开距血肿最近的骨窗, 以骨锯切割骨窗后暴露骨骼下的大脑皮层,在皮层软组 织上作长度为 2.5~3.5 cm 的切口后进入血肿腔,在显微 镜下,以吸引器将病灶内血块、瘀血等完全吸出;病灶 清除后还纳骨瓣,缝合硬脑膜。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穿 刺抽吸手术,手术体位与麻醉方式同对照组,根据术前 超声影像检查结果确认血肿病灶位置,并做好标记,然 后在标记处皮肤进行局部麻醉处理,待麻醉生效后以小 型颅骨锥钻取小孔,并沿穿刺方向置入穿刺针,置入成 功后拔出导丝,放置引流管,根据病灶内出血量选择置 管数量,如出血量低于 50 mL ,选择单管置入;如出血 量高于 50 mL ,则需选择双管置入;然后采用注射器连 接引流管,进行首次抽吸,抽吸量以总血肿量的 1/3 为 宜,抽吸结束后后缝合头皮以进行固定。术后 1~2 d 据患 者实际情况继续抽吸淤血,每次抽吸完毕后立即关闭硅胶 管,在此期间经由导管向病灶周围注射注射用尿激酶(武 汉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H42021792 ,规格:

  10 万 U/ 支),取 2 万 U 与 2 mL 0.9% 氯化钠溶液混合后 进行注射,注射完毕后需立即关闭硅胶管,2 次 /d。抽吸 结束后, 使用 CT 对颅脑情况进行检查,如发现仍存在 出血情况,则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硅胶管数量,并继续 重复抽吸血肿,当连续抽吸后引流量超过病灶内血肿量 的 90% 时,拔除硅胶管,剩余血肿可由脑组织自行吸收。 两组患者术后均观察至出院。

  1.3    观察指标  ①术后 7 d 依据《脑出血相关治疗指南与 临床现状》 [5] 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 血肿彻底清除,语言、意识障碍等症状完全消失,患者意识恢复清 晰,颅内压降低≥75% ;有效:血肿基本清除,临床症状 明显改善,患者意识基本清晰,50%< 颅内压降低<75%; 无效:血肿未完全清除或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颅内压 降低 ≤ 50%。总有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②分别采用 无创颅内压监测仪与袖带法检测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 24 h 颅内压与平均动脉压,并计算脑灌注压,脑灌注压 = 平 均动脉压-颅内压;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流速。③根据美国国立卫 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6]  对患者术前及术后 3~7 d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总分为 42 分,得分越高则 提示患者神经功能越差。④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颅内 感染、再出血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经 K-S 法检验 证实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两组间相同 时间点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 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 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术后 7 d,观察组患者的临 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 见表 1。

  2.2    两组患者脑灌注压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与术前 比,术后 24 h 两组患者脑灌注压水平均降低,且观察 组低于对照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收缩期峰值流速均 增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 3~7 d 两组患者的 NIHSS 评分均呈降低趋势,且观察组低于对 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术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 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见表 4。

\
\
\
 

  3    讨论

  脑出血属于脑血管意外病变中较为严重的疾病类型, 该病症发展速度极快,以颅脑组织内出血为主要症状,随 着血肿病灶体积的逐渐增大,将会对脑实质形成不良压迫,继而影响脑组织、脑神经的功能和状态,如处理不当病情 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这也是使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
\


  目前临床在治疗脑出血时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适当 的治疗方式,多以外科手术方式干预,其中传统开颅术可 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清理血肿,降低出血病灶对脑组织、脑 神经的过度影响,有效控制不可逆性损伤的发生概率,恢 复脑组织血流灌注与循环功能,但其手术过程中需开放骨 窗,对颅骨的整体结构性、稳定性等均会造成显著影响, 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另外部分患者骨窗建立后难以 修复,导致颅骨存在缺损,而缺损位置的脑组织无法受到 保护,在术后生活中更容易受到伤害,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恢复 [7]。

  近年来微创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与应用,其中微创穿刺抽吸收术是在传统开颅手术的基础 上衍生而来,其有效避免了开颅手术创伤大、用时长等缺 陷,在保障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可有效提升治疗安全性, 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风险 [8]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 7 d 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24h 脑灌注压水平低 于对照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收缩期峰值流速均快于对 照组,提示相较于传统开颅术,微创穿刺抽吸收术对脑出 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可有效降低机体脑灌注水平, 并促进脑血流恢复。分析其原因在于,采用颅骨锥在病灶相应位置的颅骨处钻孔,对颅骨所形成的创伤面积显著低 于传统开颅术,因而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度相对较高,且术 后血肿沿引流管缓慢流出,颅内压与脑灌注压下降缓慢而 平稳,不会因颅内压力骤降而加重脑组织损伤;另外通过 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有利于提高血肿清除率,避免多次、反 复抽吸,从而促进血流速度与局部侧枝循环的建立,修复 损伤的神经元 [9]。

  在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应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为 基础,目前国内颅内微创技术逐渐完善,穿刺抽吸术也趋 于成熟, 其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意义重大。本研究中, 术后观察组患者的 NIHSS 评分与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 对照组,提示微创穿刺抽吸收术对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 恢复作用显著优于传统开颅术,且治疗安全性更高。原因 在于传统开颅手术过程中会对脑组织形成一定的牵拉与挤 压,且骨瓣打开后易使缺损处骨瓣压力增大,对周围脑组 织形成过度的影响,难以控制机体的损伤程度,不利于术 后恢复 [10];而穿刺抽吸术整体手术时间相对较短, 仅需钻 孔、置管、首次抽吸等操作,剩余血肿的抽吸工作则在手 术后开展,有效降低了手术操作对脑组织造成的影响,且 由于引流管会随着脑组织的搏动自行移动,并未对颅脑内 组织产生切割力,故而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11]。但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微 创穿刺抽吸手术需要在非直视状态下操作,因此对临床的 专业性相对要求较高,虽有颅内 CT 扫描影像作为参考, 但仍不如开颅手术更加直观,操作者无法了解周围组织的 具体情况,在穿刺、置管时动作须轻柔,从而在最大程度 上减少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 [12]。

  综上,相较于常规开颅术,微创穿刺抽吸术对脑出血 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并可有效改善脑灌注水平,促进脑 血流与神经功能的恢复,且手术安全性更高,建议临床推 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匡涛 , 刘旭 , 朱家伟 , 等 . 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和氧化- 抗氧化因子的动态变化研究 [J]. 重庆医学 , 2016, 45(32): 4558-4561.

  [2]   杨凯 , 岳长波 , 韩珊 , 等 . 精准定位下内镜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的对照研究 [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 2018, 23(4): 168- 171.

  [3]   施超杰 , 任洪清 , 宋张平 , 等 . 微创钻颅脑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J]. 江苏医药 , 2017,43(20): 1505- 1506.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 2015,48(6): 435-444.

  [5]   宋水江 , 戴加勇 , 汤永国 . 脑出血相关治疗指南与临床现状 [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2013, 33(8): 612-614.

  [6]    陈劲飞 , 肖化选 , 钟素雯 , 等 . 持续颅内压监测联合 NIHSS 量表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应用 [J]. 新医学 , 2016, 47(6): 393-396.

  [7]   孙红星 , 闫忠军 , 韩繁龙 , 等 . 传统开颅手术、显微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17, 17(28): 5497-5500.

  [8]    吴蜀平 . 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 2016, 20(15): 90-91, 98.

  [9]    朱子煜 , 孙文迪 , 陈丹 . 软通道技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对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水平影响 [J].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9, 47(4): 417-420, 424.

  [10]  陈勃勃 , 李孝伟 . 微创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照研究 [J]. 中国药物与临床 , 2021, 21(10): 1738- 1740.

  [11]  沈伟锋 , 王雪新 . 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首次血肿抽 吸率与神经功能恢复相关性分析 [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 2019,16(1): 105- 108.

  [12]  吴涛 , 德吉卓嘎 , 次旦扎西 , 等 . CT 引导微创穿刺引流尿激酶液化术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 [J]. 山西医药杂志 , 2020, 49(21): 2931-29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45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