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恢复期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07 11:39: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恢复期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 100 例卒中后偏瘫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 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 两组均持续治疗2 个月。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肌力 [ 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 6 级肌力评定法 ]、步行功能 [ 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 ]、平衡功能 [Berg 平衡量表(BBS) ]、生命质量 [ 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 ) ] ,以及满意度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 MRC 下肢肌力分级和 FAC 分级优 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 BBS、SF-36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观察组操作技术、操作安全、健康指导、服务态度等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 能改善卒中后偏瘫恢复期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和满意度评分。

  【关键词】 卒中;偏瘫;恢复期;针刺;康复训练;下肢肌力;平衡功能

  Effects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reatment of post- stroke hemiplegia

  WANG Xin, WANG Li

  (Department of Encephalopathy of Jiamus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musi 154002 Heilongjiang, 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hemiplegia.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emiplegia in the recovery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acupuncture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continuously for 2 months. The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 six-level muscle strength assessment method] classification, the walking function [functional ambyiation category (FAC)] classification, the balance function [Berg balance scale (BBS)] score, the quality of life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 score, and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MRC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classification and the FAC classific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BBS scores and SF-36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o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Further,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degrees with operation technique, operation safety, health guidance, and service attitud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the balance function and the walking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emiplegia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 Stroke; Hemiplegia; Recovery period; 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Balance function

  卒中后偏瘫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 碍,严重影响其生命质量 [1] 。康复训练通过指导患 者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肢体 功能恢复,但单纯康复训练效果不够理想 [2] 。中医 学将卒中归属于“中风”范畴,认为其主要由脏腑 阴阳失调、经络阻滞、气血逆乱所致,临床治疗注 重调和气血、舒经活络 [3-4]。针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通过刺激不同穴位产生抑制或兴奋作用而发挥疏经 通络、活血之效。本文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恢复期患者的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0 年 10 月 至 2021 年 10 月本院收治的 100 例卒中后偏瘫恢复期患者为研究 对象。纳入标准:西医符合《中国脑血管疾病分 类(2015) 》中卒中诊断标准 [5] ,存在一侧肢体功 能障碍;中医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 中风诊断标准 [6] ,患者伴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肢 体麻木、头晕目眩,舌苔薄白,脉弦滑;首次发 病;认知功能正常,可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 准:合并风湿性关节炎、下肢外伤等疾病者;存在 精神障碍者;临床资料不全者。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 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 2018-037-KY14 )。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0 例。观察组男 26 例, 女 24 例;年龄 45~72 岁, 平 均(60.58±3.24 ) 岁; 病 程 1~3 个 月, 平 均 ( 2.15±0.13 )个月;疾病类型:脑梗死 29 例, 脑 出血 21 例;偏瘫部位:左侧 28 例,右侧 22 例; 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 12 例,高中 22 例,专科 及以上 16 例。对照组男 27 例, 女 23 例;年龄 45~73 岁, 平均( 60.65±3.21 )岁;病程 1~3 个月, 平均(2.18±0.11 )个月; 疾病类型: 脑梗死 30 例, 脑出血 20 例;偏瘫部位:左侧 26 例,右侧 24例; 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 13 例,高中 23 例,专科及 以上 1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 1 ) 床上运动。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保持双下肢屈膝,足蹬床头, 在膝下放置软垫,练习下蹬动作。(2)坐位练习。 协助患者坐于床边,行坐位平衡练习,若无头晕、 乏力等不适症状, 可用木凳引导其行抬腿动作。(3) 站位训练。由家属或医护人员扶持患者站立,逐步 过渡至无依靠站立。(4)步行训练。初期由他人 搀扶行走,后行独立行走及负重行走(第一步先迈 健腿,第二步患腿迈上,第三步健腿向前跟上;上 楼梯时患肢先上,下楼梯时健肢先下) ,训练时注 意患者的行走方式,注意重心转移、单腿负重,保 证每一步都必须足掌着地,并及时纠正患者划圈步 态和足下垂。(5)日常生活训练。做各种手指的 屈伸、开合等练习, 如抓皮球、捡豆子、扣纽扣等; 鼓励患者进行穿脱衣裤训练,所有训练严格遵循循 序渐进的运动原则,各项训练时间 20~30 min / 次, 2 次 /d,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相应调整训练强度。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选取上 肢曲池、外关、合谷、手三里穴, 下肢悬钟、环跳、 风市、阳陵泉、昆仑、足三里、解溪穴, 常规消毒 上述穴位,采用平刺手法进针至皮下 0.5~1.0 寸, 得气后反复提插捻转,各穴位针刺间隔 1 min,留 针 30 min, 1 次 /d。

  两组均治疗 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 1 )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肌 力,采用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 6 级肌力评 定法进行评估 [7] 。0 级:无肌肉收缩; 1 级:触诊 有肌肉收缩,但无法引起关节活动; 2 级:可抗重力,关节活动范围在 0~100%; 3 级:可抗重力, 不能抗阻或运动末期可对抗一定阻力,关节活动范 围 50%~100%; 4 级:在活动初、中期能对抗 4 级 阻力,末期可对抗 4 级或 5 级阻力,关节活动范围 50%~100%; 5 级: 能对抗 5 级或最大阻力, 关节 活动范围 50%~100%。( 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 行功能, 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估 [8]。 0 级:患者不能行走或在 2 人帮助下行走; 1 级: 患者需在 1 人连续扶持下减重并维持平衡; 2 级: 患者在 1 人持续或间断扶持下行走; 3 级:患者无 需他人直接身体扶持,可在监督下行走; 4 级: 患 者可在平坦地面上独立行走,但在上下楼或不平路 面上需帮助; 5 级:患者能独立行走。(3)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和生命质量。采用 Berg 平 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 [9], BBS 包括 14 项, 各项 0~4 分,总分 0~56 分,分值越高表示平衡能 力越好; 采用简明健康调查表( SF-36) 评估生命 质量 [10],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 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 健康 8 个维度,总分 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命质 量越好。(4)比较两组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满 意度调查表( Cronbach’s α 系数 0.857. 重测效 度 0.866)从操作技术、操作安全、健康指导、服 务态度 4 个方面调查患者满意度,向患者解释调查 目的,并指导其填写,调查表发放 100 份,现场收 回 100 份,回收有效率 100%,各项目满分 100 分, 分值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 数据,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等级资料采 用秩和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肌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 下肢肌力分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治疗后,观察组下肢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治疗前后步行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 FAC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治 疗后,观察组 FAC 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见表 2.


\
 

  2.3 两组治疗前后 BBS 和 SF-36 评分比较 治疗 前,两组 BBS 和 SF-36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P>0.05 ) ;治疗后,两组 BBS 和 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两组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操作技术、操 作安全、健康指导、服务态度等满意度评分均高于 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

  3 讨论

  卒中后偏瘫患者多伴有肌力、运动功能异常, 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采取何种科学有效的 干预措施以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成为目 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
 

  中医学认为,卒中后偏瘫多属本虚标实,本虚 以气阴亏虚多见,标实则以血瘀、痰浊为主,主要 是由于气血营卫虚弱,兼受外邪,造成肢体阴阳不平衡,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可促进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下肢肌力和 FAC 分级均优于对照组, BBS、SF-36 和满意度评分均 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针刺合谷、曲池可活血疏 经通络;手三里可疏经通络、消肿止痛;悬钟能舒 筋活络、清热生气; 昆仑可舒筋活络、理气止痛; 环跳具有通经活络、活血止痛之功;阳陵泉可活血 通络、疏调经脉 [11]。针刺操作简单, 易被患者接受, 与康复训练联用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改善下肢肌 力、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自主 活动,进而改善生命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12]。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康复训练能改善卒中后偏 瘫恢复期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和满意度评分。

  参考文献

  [1] 邵慧兴,马力,刘湘敏,等 . 肌内效贴镇痛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和生活质量的影 响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9. 19 ( 2 ): 342-345.

  [2] 操良松,李秀娟,何丽娟,等 .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J]. 针 灸临床杂志, 2018. 34 ( 8 ): 36-39.

  [3] 张军,郑武熙 . 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 [J]. 中国当代医药, 2020. 27 ( 3 ): 155-158.

  [4] 陈冲 . 针刺组穴对脑卒中后偏瘫病人神经功能及患肢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1 ( 1 ): 78-80.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 2015[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 50 ( 3 ): 168-171.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39-40.

  [7] 王文升,唐妍妍,陈文博 . 经筋刺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 践, 2019. 4 ( 31 ): 124-126.

  [8] 郝照辉 . 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其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J]. 当代医学, 2022. 28 ( 4 ): 133-135.

  [9] 刘征,何民,张秋阳,等 . 进行性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J]. 中国医药科学, 2022. 12 ( 3 ): 193-196.

  [10] 何燕,赵龙超,刘丹萍,等 . SF-36 和 SF-12 在人群生命质量调查中的性能比较研究 [J]. 现代预防医学, 2017. 44 ( 5 ):852-862.

  [11] 彭川,吴修华 . “扶正补土”针灸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J]. 针灸临床杂志, 2019. 35 ( 9 ): 4-7.

  [12] 杜宝坤 . 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J]. 当代医学, 2022. 28 ( 1 ): 165-1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009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