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 观察头穴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 80 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 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头穴透刺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动功能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 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 改良 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MBI) ] 评分。 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2.50% ( 37/40) ,高于对照组的 70.00% ( 28/40)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 ) ;治疗后,两组 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两组 FMA 和 MBI 评分均 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 头穴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 效率、 FMA 评分和 MBI 评分,降低 NIHSS 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头穴透刺法;康复训练;神经功能缺损
Effects of scalp penetrat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ischemic stroke
WU Fuyou, WANG Lina, SUN Yanan, LAI Sidie
(Jiamus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musi 154002 Heilongjiang, 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s of scalp penetrat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by using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hile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calp penetration acupuncture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s,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 the motor function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FMA)] score and the daily living ability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92.50% (37/40), which was higher than 70.00% (28/40)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NIHS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at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cores of FMA and MBI in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ose of the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The scalp penetrat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can impro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the FMA score and the MBI score, and reduce the NIHSS score.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singl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 Scalp penetration 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Neurological deficit
中医学将缺血性卒中归属于“中风”范畴,该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以偏瘫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1]。既往西医治疗缺血性卒中多给予对症治疗,虽可有效缓解病情,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病机,远期效果不佳 [2]。已知根据中风不同时期给予不同运动模式的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3]。头穴透刺是通过毫针对头部穴位进行刺激,可达到促进病 情转归的目的 [4]。本文观察头穴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10 月至 2020 年 8 月 本院收治的 80 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 入标准:西医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 南 2014》中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标准 [5] ,经影像学检 查可见脑部存在卒中病灶,患者单侧肌力下降、肢 体活动障碍、言语表达障碍、吞咽障碍等;生命体 征平稳。排除标准: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凝血 功能异常、其他脑部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者;病 历资料缺乏;意识障碍,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 书, 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号: 2018-A06)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40 例。研究组:男 28 例, 女 12 例;年龄 48~79 岁,平均(63.58±3.64 )岁;病程 18~86 d,平均(52.84±10.96 ) d; 体质 量 指 数 23.51~ 28.76 kg/m2, 平均(26.14±0.48 ) kg/m2;左侧偏瘫 19 例,右侧偏瘫 21 例。对照组:男 26 例, 女 14 例;年 龄 47~80 岁, 平均(63.60±3.72 )岁;病程 20~85 d,平均(53.01±10.12 ) d;体质量指数 23.60~28.81 kg/m2 ,平均( 26.20±0.51 ) kg/m2 ;左侧偏瘫 22 例, 右侧偏瘫 1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 1 )软瘫 期:应用床上抗痉挛体位,定时变换体位,鼓励患 者利用健侧肢体在床上行主动与被动运动; ( 2 ) 痉挛期:采用抗痉挛手法进行运动训练,并配合中 医按摩缓解关节及肌肉痉挛,同时对偏瘫侧肢体行 电刺激;( 3)恢复期: 指导患者进行站位平衡训练、 三级坐位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并继续控制肌肉痉 挛;( 4)语言训练:选择简单的语句,指导患者 反复跟读,依据患者需求可采用录音笔等工具协助 训练; (5)吞咽训练:利用便携式吞咽障碍治疗 仪(美国 Vitalstim5900) 进行电刺激、冷疗等训练; (6)后遗症预防:借助步行器、矫形器等工具辅 助训练,依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至自行锻炼。上述 训练均 30 min/ 次, 5 次 / 周,休息 2 d, 1 个月为 1 个疗程,共训练 1 个月。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头穴透刺法治疗。 选择百会穴及曲鬓穴,对百会穴周围皮肤进行常 规消毒, 从百会穴至病灶侧曲鬓穴连线处分三段, 使用 40 mm 华佗牌不锈钢毫针按照 30°斜刺进针 至头皮帽状腱膜下,以 200 r/min 捻针,持续捻转 3 min,留针 50 min,期间捻转 3 次, 1 次 /d,连续治疗 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 1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依据美 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 [6] 。治疗后,言语不清、肌张力高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 消失,偏瘫肢体可自由活动,日常生活基本可自理, NIHSS 评分下降≥ 91% 为基本治愈;各症状及体 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偏瘫侧肢体可轻度活动,日常生活基本自理, NIHSS 评分下降 46%~90% 为显 效;各症状及体征好转,偏瘫侧肢体活动轻微受 限,日常生活需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NIHSS 评分下 降 18%~45% 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 2 )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 NIHSS 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1 个月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 满分42 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及治疗 1 个月后采用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包括上肢及下肢两部分,上肢 0~66 分,下肢 0~34 分,满分 0~100 分,评分越高 表示运动功能恢复越好。(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及治疗 1 个月后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 能力,共包括 10 项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评估内容, 总分 0~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2.50% ( 37/40) , 高于对照组的 70.00% ( 28/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 |
组别 基本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
研究组( n=40) 对照组( n=40)
χ2 值
P 值 |
10(25.00)
4(10.00) |
21(52.50)
16(40.00) |
6(15.00)
8(20.00) |
3(7.50)
12(30.00) |
37(92.50)
28(70.00)
6.646
0.010 |
2.2 两组治疗前后 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 组 NIHS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治疗后,两组 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 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 2。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 NIHSS 评分比较(分,
x ±
s )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t 值 |
P 值 |
研究组( n=40) |
20.57±3.62 |
10.28±1.42 |
16.736 |
0.000 |
对照组( n=40) |
20.69±3.54 |
17.02±1.53 |
6.019 |
0.000 |
t 值 |
0.150 |
20.421 |
|
|
P 值 |
0.441 |
0.000 |
|
|
2.3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 组 FMA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 FMA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 3 两组治疗前后 FMA 评分比较(分,
x ±
s )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t 值 |
P 值 |
研究组( n=40) |
25.39±8.52 |
65.58±12.28 |
17.007 |
0.000 |
对照组( n=40) |
24.97±8.96 |
43.51±10.42 |
8.532 |
0.000 |
t 值 |
0.215 |
8.667 |
|
|
P 值 |
0.415 |
0.000 |
|
|
2.4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治 疗前,两组 MBI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 P>0.05 ) ;治疗后,两组 MBI 评分均高于治 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见表 4
表 4 两组治疗前后 MBI 评分比较(分,
x ±
s )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t 值 |
P 值 |
研究组( n=40) |
37.24±7.41 |
66.31±10.46 |
14.343 |
0.000 |
对照组( n=40) |
37.30±7.26 |
54.58±10.21 |
8.723 |
0.000 |
t 值 |
0.037 |
5.075 |
|
|
P 值 |
0.485 |
0.000 |
|
|
3 讨论
缺血性卒中发病不同阶段的病机不同,弛缓期 患者因阳气不足、气血虚弱,气虚无法鼓动血脉运 行,导致肢体失濡,筋脉迟缓,加之邪阻脑络,神受所扰,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的临床表现,治疗应 以鼓舞阳气为原则 [7];痉挛期患者因诸邪上犯脑窍, 蒙蔽清窍,致使神失所用,四肢经络无主,肌肉痉 挛而瘫,治疗应以豁痰开窍为主 [8-9]。
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调节神 经兴奋性,但单一应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病机,存 在一定的局限性 [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FMA 评分和 MBI 评分均高 于对照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头穴透刺 法联合康复训练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治疗效果较 好,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功能 及日常生活能力,利于病情转归。分析原因为头穴 透刺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百会 穴为督脉之要穴,同时是足厥阴经、手足三阳经、 督脉诸经交会之处 [12]。曲鬓为足少阳胆经穴, 为足 太阳与足少阳之会。百会透刺曲鬓穴贯穿督脉、足 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3 条阳经,具有醒脑开窍 之效, 并可统调一身阳气 [13]。同时透刺可扩大针刺 范围,增强刺激强度,使针刺感扩散传导,直达病 灶, 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14], 且联合康复训练可发挥 协用增效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头针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保 护血脑屏障 [15]。
综上所述,头穴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 血性卒中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FMA 评分和 MBI 评分, 降低 NIHSS 评分, 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 练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婷,熊钰,王卫红,等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护理管理杂志, 2019, 19 ( 3 ): 158-162.
[2] 朱迪,朱科赢,王礼轩,等 . 镜像疗法联合头穴透刺应用于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 [J]. 中国康复医 学杂志, 2019, 34 ( 5 ): 533-538.
[3] 郑全成,符海燕 . 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总有效率、残损及残疾水平的影响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 35 ( 9 ): 2462-2464.
[4] 吉贞料,王高岸,张长杰 . 头穴透刺联合持续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30(8):830-833.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J]. 中华神经科 杂志, 2018, 51 ( 9 ): 666-682.
[6] 巫嘉陵,王纪佐,王世民,等 .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信度与效度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9,42 ( 2 ):75-78.
[7] 高胤桐,倪金霞,武晓娜,等 . 从“头气有街”探讨头穴丛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 [J]. 中医杂志, 2019, 60 ( 15 ): 1282-1287.
[8] 李慧敏,廖星,胡瑞学,等 . 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CT 结局指标的现状分析 [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5 ( 9 ):2210-2220.
[9] 周建, 白义仁, 任静, 等 . 头针联合益智醒脑方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2, 17 ( 1 ):56-57.
[10] 杜晋楠,王丽华,邓雯 . 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现代康复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临床医学工程, 2022, 29 ( 4 ): 469-470.
[11] 曹贤畅,张和妹,陈聪博,等 . 中医推拿结合现代康复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 38 ( 22 ): 5397-5399.
[12] 周智恩, 卢萍, 徐向文, 等 . 安神解郁汤联合针刺百会穴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J]. 陕西中医, 2020, 41 ( 3 ): 390-393.
[13] 冼祖新,吴晓华,刘理,等 . 头穴捻转补法配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精细动作与肢体肌力康复效果的影 响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28 ( 26 ): 2909-2911.
[14] 桑鹏,程院婷 . 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评价头穴经颅透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2, 29 ( 2 ):277-279.
[15] 孔莹,孔菲,王子微,等 . 针刺“百会”透“曲鬓”对 JNK通路抑制后脑出血大鼠脑组织 p38MAPK 的影响 [J]. 中国中医 急症, 2019, 28 ( 10 ): 1705-17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9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