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机械取栓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 标志物和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1-11-30 11:11: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标志物和神经递质的影响。  方法: 选取 84 例急性脑梗死患 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2 例。对照组行静脉溶栓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机械取栓术治疗。 比较两组神经损伤标志物 [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 -1(UCH-L1) 、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神 经 胶 质 原 纤 维 酸 性 蛋 白(GFAP)] 和 神 经 递 质 [5- 羟 色 胺(5-HT)、  谷 氨 酸(Glu)、  天 冬 氨 酸(Asp)、  多 巴 胺(DA)] 水 平。 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 UCH-L1、S100-β、NSE、GFAP、Glu 和 As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HT 和 DA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  结论: 机械取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降低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改善神经递质水平,效果优于单纯静 脉溶栓治疗。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静脉溶栓;神经损伤标志物;神经递

Effects of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on
nerve injury markers and neurotransmitt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ZHANG Hongjiao, YANG Yuchao, ZHANG Xiaolin
(Department of General Medicine of General Hospital of Fushun Mining Bureau of Liaoning Health Industry Group,
Fushun 113000 Liaoning, 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s of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on nerve injury markers and neurotransmitter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84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using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4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levels of nerve injury markers [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hydrolase-1 (UCH-L1), central nerve specific protein (S100-β),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 and neurotransmitters [5-hydroxytryptamine (5-HT), glutamic acid (Glu), aspartic acid (Asp), dopamine (DA)]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UCH-L1, S100-β, NSE, GFAP, Glu and As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5-HT and DA level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an reduce the nerve injury marker levels and improve the neurotransmitter levels.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singl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Key word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Nerve injury marker; Neurotransmitter

      急性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 率的特点,临床治疗以挽救缺血脑组织、开通闭塞 血管、恢复神经细胞功能为主要目的 [1-2] 。静脉溶 栓较为常用,疗效确切,但其具有严格的时间窗, 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机械取栓术可以快 速恢复缺血区域血流灌注 [4]。本文探讨机械取栓联 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标志物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6 月本 院收治的 8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 相关诊断标准 [5] ;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 4.5 h;伴 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排除标准:伴有活动 性颅内出血或有颅内出血史者;近期有颅内手术史 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患者发病前已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患者 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 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  2017-029- KY17。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 42 例。观察组男 26 例,  女 16 例;  年龄 52~81 岁,   平 均(68.19±5.76)  岁;   发 病 至 溶 栓 时 间 1.0~4.5 h,  平均(2.86±0.43)h;  梗死部位:  前循 环 17 例,后循环 25 例;基础疾病:高血压 26 例, 糖尿病 14 例,  冠心病 11 例。对照组男 28 例,  女 14 例;   年 龄 51~82 岁,   平 均(68.35±5.64)  岁;发病至溶栓时间 0.5~4.5 h,  平均(2.92±0.51)h; 梗死部位:  前循环 15 例,  后循环 27 例;  基础疾病:高血压 27 例,  糖尿病 15 例,  冠心病 1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Co.KG,   注 册 证 号 S20160054,20 mg)0.9 mg/kg,先将 10% 药物于 1 min 内推注完毕,剩余药物用   250 mL 0.9% 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  于 1 h 内静脉滴注完成。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机械取栓术治疗。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闭塞部位,局部麻醉,穿  刺股动脉后置入 6F 动脉鞘,  之后在造影剂引导下推进导丝,向病灶处送入导引导管,随后经导引导管置入支架(Solitare FR),  到位后展开支架 5 min  后与导引导管一起撤回,检查取出的血栓,取栓满 意后撤出支架。随后回抽 30 mL 血液,再次实施造影,观察取栓后的血流,拔除动脉鞘,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可重复取栓。

1.3   观察指标     (1)治疗前、治疗 3 d 后,比较 两组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 测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 -1(UCH-L1) 、中枢神经 特异性蛋白(S100-β)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和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 水平。(2) 治疗前、治疗 3 d 后,  比较两组神经递质水平。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 5- 羟色胺(5-HT)、 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 和多巴胺(DA)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   疗前,两组 UCH-L1、S100-β、NSE 和 GFAP 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 组 UCH-L1、S100-β、NSE 和 GFAP 水 平 均 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递质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 5-HT、DA、Glu 和 Asp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 5-HT、D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Glu、Asp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3  讨论

      脑梗死急性发作时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更大,大部分患者会留有后遗症,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以早期溶栓为主,尽可能地开通阻塞血管,恢复血流供应及 脑细胞功能。

      UCH-L1、S100-β、NSE、GFAP 均 为 神 经 细 胞内分子,能够反映神经功能,当细胞因缺血缺氧 出现损害时,  上述标志物水平将异常升高 [6]。另外, 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是多种脑内神经递质 综合作用的结果,出现梗死病灶后会抑制 5-HT、 DA 的表达, 刺激兴奋性氨基酸 Glu、Asp 异常分泌, 且脑组织受损越严重,抑制、刺激程度越明显 [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 UCH-L1、 S100B、NSE、 GFAP、Glu、As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5-HT、DA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为,静 脉溶栓所用阿替普酶能够结合纤维蛋白,促进纤溶 酶原活化进程,导致纤维蛋白降解,血块溶解;机 械取栓术可将血栓直接取出,与静脉溶栓联用能在 短时间内开通闭塞血管,改善脑组织血流灌注,减 轻神经功能损伤,有助于脑组织功能的修复,进而 调节神经递质水平 [8]。

     综上所述,机械取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 脑梗死患者可降低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以及改善 神经递质水平,效果优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素匣,吴虹辰,文岚,等 . 急性脑梗死取栓患者血栓成分与预后的特性分析 [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9,41(20):1976-1981.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J]. 中华神经科 杂志,2015,48(4):246-257.
[3]    袁山旗,赵红敏,张西安,等 . 机械支架介入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 响 [J]. 陕西医学杂志,2019,48(2):237-240.
[4]     罗宽,周赤忠,潘德锐,等 . 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  24(9)  :560-561.
[5]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 . 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1(10):556-560.
[6]    郭东,田弘极,于泽洋,等 . 支架机械取栓 +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 响 [J]. 疑难病杂志,2018,17(11):1205-1208.
[7]    祝善尧,葛伟,张欢,等 .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及血清神经递质的影响 [J]. 临床神经病 学杂志,2020,33(1):27-31.
[8]    杨占辉,尹学敬,王树平,等 . 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预后研究 [J]. 临床误诊误治, 2019,32(7):34-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81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