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 观察血管内介入取栓术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方法: 选取 9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 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44 例与观察组 46 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管内介 入取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65%(44/4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9.55%(35/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管内介入取栓术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降低神 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其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关键词】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血管内介入取栓术;不良反应
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头晕、恶心、意识障碍等为 主要临床症状,具有较高致残率及致死率 [1] 。阿替 普酶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之一 [2]。 血管内介入取栓术通过取栓可促使脑血管再通,有 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3-5] 。本文观察血管内介入取栓 术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 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8 月至 2020 年 8 月本 院收治的 9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 入标准:磁共振检查显示脑部梗塞病灶,符合急性 脑梗死诊断标准 [6] ;发病至就诊时间≤ 3 h。排除 标准:对本研究治疗方式不耐受者;心、肝、肾等 脏器功能不全者;临床资料不全者。患者及其家属 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审批号20180108)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44 例与观察组 46 例。对照组男 27 例,女 17 例;年 龄 58~79 岁, 平均(70.36±2.31) 岁; 发病至就诊 时间 1~3 h, 平均(2.13±0.86)h; 合并症: 糖尿 病 5 例,高血压 3 例。观察组男 30 例,女 16 例; 年龄 55~78 岁, 平均(70.96±2.17) 岁; 发病至就 诊时间 1~3 h, 平均(2.17±0.34)h。合并症: 糖 尿病 6 例,高血压 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 注册证号S20160055, 50 mg) 静脉溶栓治疗,总剂量 0.9 mg/kg,最大剂 量为 90 mg;起始剂量是患者用药总剂量的 10%, 在 1 min 内静脉推注,之后将剩余 90% 于 1 h 内静 脉滴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血管内介入取栓术 治疗。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式,观察患者脑部 血管情况,确定缺血区域及动脉狭窄位置。协助患 者取平卧位,在局麻状态下,用 Seldinger 穿刺法, 经患者股动脉置入动脉鞘,用 5F 导管实施脑血管 造影。选定工作位,在微导丝引导下引导微导管经 过闭塞的血管,之后借助微导管向闭塞动脉中送入 支架,释放支架,支架张开 8 min 后与微导管一起 撤回,实施取栓操作,查看血管是否通畅,对取出 的血栓进行检查。术后保留动脉鞘管, 6 h 后拔鞘管, 术后通过 CT 检查排除再出血状况,结合病情,可 多次取栓。
两组治疗完成后,均给予患者硫酸氢氯吡格雷 片(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 国药准字 J20130083, 75 mg)口服治疗,75 mg/ 次,1 次 /d。
1.3 观察指标 治疗 1 个月后, (1)比较两组治 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院卒中量表(NIHSS) 评估, 总分 0~42 分, 分值 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2)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7]。治疗后 NIHSS 评分减分率≥ 90% 为显效;NIHSS 评分减分率为 46%~89% 为有效;NIHSS 评分减分率为 0~45% 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3)比较两组不良发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 NIHS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 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5%(44/4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9.55%(3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 4.5 h 内进行溶栓治疗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利于预后 [8] 。阿替普酶是一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临床最常使用的静脉溶栓药物之一,具有起效迅速、操作简单、预后良好等优点,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具有一定疗效 [9]。但对体积较大血栓的溶解作用甚微,治疗具有一定局限性 [10]。血管内介入取栓术是利用介入技术,将血管内的血栓取出,将该技术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相结合,有效弥补了单纯静脉溶栓治
疗大血管病变的不足 [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在于,血管内介入取栓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介入部位准确等优点。溶栓过程中桥接血管内介入取栓术治疗,可实现血管再通,恢复脑血流灌注,但对缺血缺氧脑组织和神经功能作用不大。而阿替普酶对快速恢复脑部血流有促进作用,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12]。两种措施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13]。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应用血管内介入取栓术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取栓术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其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参考文献
[1] 郭章宝,刘文华,许项前,等 . 入院血糖和发病到治疗时间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 [J]. 神经损伤与功 能重建,2018,13(10):495-496
[2] 车锋丽,杜会山,魏建朝,等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静脉 溶栓治疗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 病杂志,2018,16(4):400-403.
[3] 柳晓锋,李丽,侯永革,等 . 不同血管再通方法治疗不同病 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8,13(9):433-436.
[4] 朱沈辉, 郦俊 . 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在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研究 [J]. 中国急 救医学,2019,39(7):662-666.
[5] 李朱勤, 朱晔宁, 王达, 等 . 血管内介入取栓联合 rt-PA 静脉 溶栓及尤瑞克林治疗超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的研究 [J]. 医学 临床研究,2017,34(5):995-997.
[6] 刘丽萍,陈玮琪,段婉莹,等 .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节选版):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 [J]. 中国卒中杂志, 2019,14(7):85-102.
[7] 李慎 . 脑血栓片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33(7): 1630-1634.
[8]朱建建,李骥,邹丽,等 . 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 溶栓治疗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J]. 中 国临床医学,2018,25(6): 945-948.
[9] 李琳琳,杨清成,张建刚,等 . 机械取栓与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 21 (21):2350-2355.
[10] 宋程光, 陈奥, 王汝, 等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 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 [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8 (2):184-187.
[11] 周刚,王佳君 . rt-PA 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患者的影响 [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35(2): 152-154.
[12] 马林,方淳,封灏,等 . 症状性颅内大动脉亚急性及慢性闭 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初步经验 [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 35(2):166-171.
[13] 李志丹, 吴晓峰, 董阳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 血管内机械再 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研究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 病电子杂志,2018,6(8):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