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盆底肌训练在促进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直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76 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 和观察组(n=38) ,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上联合生物反馈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肛管直肠功能相关指标 [ 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和直 肠顺应性 ] 水平和肛管直肠功能评分。 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和直肠顺 应性等肛管直肠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直肠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盆底肌训练可促进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直肠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
【关键词】 生物反馈训练;盆底肌训练;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直肠功能;恢复
直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其中中低位 直肠癌占直肠癌的 36%~45%[1] 。对于癌肿下缘距肛 门齿状线 >2 cm 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可行保肛术, 但术中可对肛门直肠解剖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而影响肛门直肠功能,导致排便异常 [2] 。因此,术 后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肛门直肠功能恢复。盆 底肌训练为临床常用方案,但单一应用效果有限。 生物反馈训练利用生物反馈仪,将人体内生理信息 转化为视觉或听觉信号, 并指导患者据此自我调整、 反复训练,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异常生理变化的目 的 [3-4] 。本文观察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盆底肌训练在 促进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直肠功能恢复 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5 月 于本院行保肛术的 76 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 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 相关诊断标准 [5] ;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癌肿下缘距 肛门齿状线 2~8 cm, 行保肛术; 术前无肛裂、痔 疮、脱肛等肠道病变。排除标准:合并精神、意识 障碍,无法正常沟通交流者;术后有肠梗阻、吻合 口瘘等肠道相关并发症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患 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 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80125)。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
(n=38)。对照组男 24 例, 女 14 例; 年龄 36~64岁, 平均(56.22±8.14) 岁; 临床分期: Ⅱ期 22 例,Ⅲ期 16 例;手术方式:开腹术 3 例,腹腔镜 手术 35 例;癌肿下缘距肛门齿状线 2~7 cm,平均 (5.04±1.65)cm。观察组男 21 例, 女 17 例; 年 龄 36~64 岁, 平均(56.28±8.07) 岁; 临床分期: Ⅱ期 25 例,Ⅲ期 13 例;手术方式:开腹术 5 例, 腹腔镜手术 33 例; 癌肿下缘距肛门齿状线 2~8 cm,
平均(5.01±1.70)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指导患者根 据自身情况选择坐位、站立位或平卧位,用力收紧 盆底肌肉并保持 5~10 s, 然后放松休息 10 s, 此为 1 组,每次做 10 组, 5 次 /d,自术后第 2 周开始, 连续锻炼至出院。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训练。采 用深圳讯丰通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盆底肌生物 反馈刺激仪(粤械注准 20212090685, 型号 XFT- 2003JP) ,指导患者取侧卧位,连接表面电极,将 探头插入直肠,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收缩 / 舒张练 习,观察收缩过程中屏幕显示的压力曲线动态变化, 并根据显示信息反复训练,使其尽可能接近健康人 的压力曲线,每次训练 20~30 min,3 次 / 周,自术 后第 2 周开始,连续锻炼至出院。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训练前后肛门直肠 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包括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 缩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和直 肠顺应性,采用肛门直肠测压仪检测。(2)比较 两组训练前后肛门直肠功能,采用本院自制肛门直肠功能量表评估,包括便意、排便控制能力、排便感觉、排便时间和排便次数 5 个方面,采用 Likert3 级评分法, 分别计为 0、1、2 分, 总分 0~10 分, 评分越高表示肛门直肠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训练前后肛管直肠功能相关指标水平比较训练前, 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和直肠顺应性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训练后,两组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训练前后肛门直肠功能评分比较 训练 前,两组肛门直肠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 P>0.05) ;训练后,两组肛门直肠功能评分均 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0.05)。见表 2。
3 讨论
保肛术虽完整保留了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括约 肌功能,但术中在切除癌肿的同时,会对肛门直肠 解剖结构和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肛管静 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和直肠顺应性下降,肛管最 长收缩时间缩短,以及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减小等生 理改变,继而导致患者排便次数增多、控制能力下 降等排便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 [6-7] 。因此, 应对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采取有效措施,以 促进其肛门直肠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 训练后, 观察组肛管静息压、 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直肠最大耐 受容量和直肠顺应性等肛管直肠功能相关指标水平 以及肛门直肠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 在盆底肌训练中患者仅根据主观意识进行盆底肌收 缩 / 舒张训炼,无法知晓训炼是否到位;而生物反 馈训练可弥补不足,其利用生物反馈仪将患者在进 行盆底肌收缩训炼过程中形成的压力曲线显示至仪 器屏幕上,同时显示正常压力曲线作为对照,患者可据此有意识地加强盆底肌肉训炼,能够确保训炼 正确、到位 [8-9] 。因此,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盆底肌 训练促进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直肠功能 恢复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盆底肌训练可促 进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直肠功能恢复, 效果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
参考文献
[1] 叶颖江,刘凡 . 中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器官功能保护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39(7):673-676.
[2] 李意,王雪,侯健文,等 .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及改善方法的研究进展 [J]. 现代临床医学,2021,47(1):65-68.
[3] 陈邦飞,陈敏远,杨超颖,等 . 生物反馈治疗改善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功能的疗效 [J]. 江苏医药, 2019, 45(8): 760-762.
[4] 郑美春,吴晓丹,姜武,等 . 生物反馈训练对预防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前切除综合征的效果评价 [J]. 中华护理杂志, 2019,54(7):1032-1037.
[5] 申占龙,叶颖江,周静,等 .2017 年 NCCN《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外科诊治部分更新解读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7, 37(6):641-643.
[6] 蒋伟,官海迪,邱远,等 . 直肠癌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评估与治疗进展 [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0, 27(5): 624-628.
[7] 唐艳,李春霞,李静,等 .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早期排便功能训练对肛门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J]. 心理月刊, 2020, 15 (22):224-225.
[8] 王林泉,赵旭东,张允东,等 . 生物肌电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疗法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功能指标的影响 [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0,27(9):1041-1043.
[9] 杨婧铭,王少霞,王志霞 . 生物反馈训练结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肛管功能及直肠功能的影响 [J]. 临床 护理杂志,2020,19(5):51-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