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一词的含义是经过验证的意思。但中医与现代医学关于验证有两个根本性的区别。一是个案验证与系统验证的区别。个案验证是用某法解决某个个案有效, 即证明这一方法的可靠性。系统验证是在经验提示某法对某个对象可能有效时, 因生物多样性、因果关系的复杂性等, 避免偶然因素对某法效果的影响, 通过特定的抽样方法, 从群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系统的验证, 以查明排除控制变量影响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切关系。这是现代科学证明的发现规律的有效方法。二是经验验证与精细验证的区别。经验验证就是个案有效的验证, 精细验证是指对系统验证确定有效的经验, 在结构功能观念指导下, 确定产生效果的具体物质成分与结构、该成分的作用过程与方式等。精细验证推动对事物内部结构、过程和关系的准确认识。葛洪关于青蒿治疗疟疾方法的记载属于经验验证, 屠呦呦确定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成分, 并确定其化学结构、分子式、化学性质等, 属于精细验证。
2.3.2 思辨结论的主观性
历史背景、哲学框架等因素限定了中医构建理论的思维方式。中医构建理论的具体工具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方法决定了中医理论主观性强的性质。这是因在缺乏实证思维与实证方法的时代, 不得不采取的相对可靠的路径。相对于巫术医学而言, 中医理论是理性文化的表现, 但其理性化的基本方向是哲学化的思辨路径, 并将相关的经验纳入经思辨构建的理论框架中。随着时代发展, 理性化的另一个方向———科学化的实证路径, 将所有可能的解释进行实证确定, 构建出相对可靠的知识体系。
还是以青蒿素的发现为例。在“523”项目组中,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国桥教授用另一试验证明了思辨理论的不可靠。在中医典籍中, 根据脏腑经络等理论, 理论上可推导出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疟疾, 并有具体的穴位和施针方法记载。李国桥出身中医世家, 中医科班毕业。加入“523”项目后, 李国桥在云南梁河县亲自“以身试法”。他从疟疾患者身上采血注入自己的体内, 主动感染恶性疟疾。当症状出现后, 李国桥先不服用氯喹, 而是让同事用针灸方法治疗。坚持4天后, 疾病不是减轻而是加重。李国桥这才开始服用氯喹。11天后痊愈。类似的多次试验证明了针灸治疗疟疾不可行, 否定了一个有文献记载、从中医理论推论应该有效的治疗疟疾方法, 结束了针灸治疗疟疾的研究[12]。
2.4 中医与西医的异质性
近现代西医与近现代其他自然科学研究传统相一致。西医的研究传统摆脱了整体哲学思辨形式, 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应用数学和逻辑方法, 通过对认识对象的分析与综合, 建立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文艺复兴创立的科学研究传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物质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化与研究传统的差别是中西医不同的决定因素。中医自创立之日起, 始终处于常规的研究氛围中, 没有出现科学革命, 医林的范式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现在高等中医院校的《中医学基础》是对创立于约两千年之前的《内经》的主要内容的重新编排、解释和扩充。中医学历史上的创新和进步只是范式应用范围的扩大。西医虽不是从中医蜕变而来, 中医与西医虽不是科学革命前后的科学, 但从人类整个发展历史看, 可以把二者看成是科学革命前后的医学, 其范式具有根本性的区别。
特别需要指出, 现代西医的科学性也存在着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其肇始于欧洲的文艺复兴之后的解剖学、生理学研究, 直至病理学、细菌与病毒学、消毒技术、输血技术、抗生素和代谢性药物的应用、免疫技术、各类物理和化学检查技术等诸多知识与技术的逐步改进与完善, 才有了今天西医的面貌。但是, 西医的发展仍然没有结束。
3 中医两大特点对中医发展的制约
3.1 中医在近现代合法地位被否定与再确立
3.1.1 中医在中国近现代合法地位被否定
严格地讲, “科学”一词的内涵与外延都是欧洲近现代化过程中的产物, 有别于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的知识和技术体系。现代医学属于医学发展到科学阶段的产物。中医肯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性。
从全球的历史进程看, 中医在全球现代化的过程中, 尤其是在现代西方外来的科学文明因素冲击下, 自然发生了衰落, 并一度退出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体系。随着清政府的消亡和民国的成立, 中医事实上从主流的医学领域消失了 (如民国时期的中国、现在的港澳台地区) , 其基本进程是受到内外质疑、逐渐边缘化、最后被否定[13]。
这与西方近现代医学在全球扩张的进展相一致。西医不仅在其产生之地替代了古希腊医学, 也替代了古印度医学、古阿拉伯医学、印第安医学。在原来的中华文明圈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同样的替代过程不可逆转地发生了。
3.1.2 中医合法地位的再确立
目前, 在曾经占据医学主导地位的中华文明地区, 仅在中国大陆地区, 中医在20世纪50年代再次获得合法地位, 再次进入由政府主导的国家医疗卫生体系。
在建国之初, 中医仍然没能进入政府的卫生行政体系之中。当时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同志的亲自干预, 才导致在原卫生部成立专门管理中医的中医司[10]125。可以明确地说, 中医合法地位的再确立不是因为其科学性得到学术界和全社会的肯定, 或者是中医在中国的医学界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而是基于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特殊情感等复杂的因素影响。这一结果属于科学建制受其他社会建制影响与制约的典型表现[10]117-126。
3.1.3 中西医并存属于世界医学界的特殊现象
在世界范围内, 只有中国存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范式并存的现象。扩展来看, 我国的关于自然的各类知识技术体系及其建制, 只有医学存在这种典型现象, 理学、工学、农学等都不如此。这一独特性后来还上升到法律层面。我国1982年《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 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 保护人民健康。”《宪法》的规定为中医再次成为体制内医学奠定了法律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 基于多因素的影响, 中医自20世纪50年代再次进入国家医疗卫生体制内, 建立起与西医几乎对等的、但又相对独立的中医体系。标志性事件是1954年原卫生部成立中医司, 并且由‘中医泰斗’吕炳奎担任第一任司长。随后各省市的卫生行政部门也成立专门的中医管理机构。这是太医院被取消后, 中医时隔四十多年后重新进入国家卫生行政体系, 成为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14]
3.2 合法地位再确立之后是中医最好的时代
从中医的发展历史看, 目前的中医处于最好的历史时代。相对于清代及以前的中医, 目前的中医, 在人员从业数量、教育水平、行业规模、可支配资源、可利用条件等, 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第一, 专门的管理系统。我国政府现设的医疗卫生管理部门是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其下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专门管理中医的各项事宜。
第二, 专门的教育体系。“截至2009年, 全国共有高等中医院校25所, 中医专科学校9所, 总共培养博士毕业生1 035人, 硕士毕业生7 708人, 本科毕业生40 942人, 专科毕业生24 197人。”[15]该教育体系专门负责传授中医知识体系。
第三, 专门的医院体系。我国的医院分西医院和中医院, 或者在大型医院中设立与一般的内外妇儿科相对应的中医科。在中医医院, 也有内外妇儿科之分, 但没有设立西医科。
第四, 专门的医师考试制度。政府认可的医生在我国分两类:学习现代医学并获得执业资格的称医师, 学习传统医学并获得执业资格者特称中医师。
第五, 专门的研究机构。1955年我国成立了国立的中医研究院, 是独立于中国科学院的相对独立的专门研究机构。多个省市也设立中医药研究所, 或者其他少数民族医学研究机构。截至2008年, 全国独立的中医药科研院所有90个, 中医专职科研队伍约有13 000余人。科研机构包括三个层面, 即部委属中医药科研机构、省属中医药科研机构、地市属中医科研机构, 截至2008年, 其数目分别为10个、48个、32个[16]。
第六, 专门的药物体系。我国存在中、西医学的另一直接后果是药物相应分为中药和西药两类。截至2011年末, 我国共有中药企业2 010家, 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 (6 440家) 31.2%[17]。应该指出的是, 即使在发达国家, 除了正式的医学建制之外, 体制外也存在着所谓的替代医学现象。例如, 2000年3月, 美国克林顿政府任命成立白宫补充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 负责解决与CAM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有关的问题。CAM的中文表述有三种, 即补充替代医学、补充医学、替代医学。该委员会于2002年3月发布了最终报告[18]。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美国等发达国家现实存在的替代医学与中医在中国的情形存在重大差别, 即替代医学是体制外的存在。只有少数的例外, 如中医的针灸, 在美国是合法的存在, 但其执业范围受严格的限制。
3.3 中医仍然没有走出困境
3.3.1 名义上有中医实际上没中医
中医虽然在中国大陆地区获得了体制内的合法地位, 但其实际生存状况与欧美的替代医学相似。研究显示, 虽然我国存在两种医学范式, 并且中医得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和支持, 但在实际的运转过程中, 西医占有绝对主流的地位, 中医在不知不觉中, 受西医的影响与牵引, 自觉不自觉地走向西医。在我国的正式卫生体制内, 存在着“名义上有中医, 实际上没中医”的现实。这一判断有两层含义: (1) 中医在解决人类疾病方面, 实际上处于边缘地位, 绝对不是与西医平起平坐的、维护公众健康的主力军。 (2) 以中医身份行医的所谓中医师, 在实际解除患者疾病痛苦的过程中, 主要应用西医的知识与技术[14]。
3.3.2 自1954年以来中医没有取得重要的进步
与其他历史上出现的前科学时代的医学体系不同, 中医是在科学时代有机会进入与科学医学分庭抗礼的传统医学体系, 获得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但是, 自1954年以来, 中医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 都没有取得重要的进步。
中医曾经引起关注的热点之一是针刺麻醉,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在大陆地区较广泛地实行。但其不能对所有人有效 (暗示性高的患者有效性好, 不信或独立性高的患者无效) 、存在内脏反射不能抑制的缺点等, 被批评者认为是心理暗示现象的特殊应用。
另一个引起中医热情高涨的重要事件是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如果认真分析, 其基本结论是青蒿是中药, 但青蒿素是西药[11]。屠呦呦本身是学习研究西药的科学家, 且是用西医药研究的方法发现青蒿素。
3.3.3 发展中医的两条路径遭遇困境
自中医遭遇生存危机之后, 出现过两种试图改造中医的路径, 即中医科学化与现代化、中西医汇通与中西医结合。从百余年的进程看, 这两条路径取得的成就乏善可陈, 未能从整体上产生科学化或现代化的中医, 或者是催生完全不同于西医的新医学体系。
两条发展思路面临的共同逻辑困境是:引入近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促进中医现代化, 有可能创立从整体上超出现代医学体系的另一个现代化的医学体系吗?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 现代医学是人类运用理性方法建立的关于健康和疾病的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 所以中医现代化不存在异于现代医学发展道路的另一道路, 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可能结果不是现代化的中医, 而是融入现代医学。即使是如愿以偿, 成功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关于健康和疾病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 不可能超出现代医学发展水平。
对于提出通过中医现代化推动医学科学革命, 甚至是推动现代科学革命, 属于一厢情愿。科学革命是对科学技术发展形式的描述, 表明特定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取得巨大进步, 对世界的认识和控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一般而言, 科学革命必须经历较长时间的积累, 当原有理论不能够解释经验现象, 出现众多反例时才会发生。近代科学革命孕育于古代科学基础之上, 现代科学革命孕育于近代科学基础之上, 将来发生的医学科学技术革命, 其基础是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人类认识发展的阶段性, 决定不可能从整体上直接借助古代理论推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有必要指出, 笔者个人不排除古人的具体智慧有可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启发, 但绝不能够夸大其影响[19]。
持发展中医或者中医现代化观点的学者, 主张抛开现代医学, 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学, 从而构建一种与现代医学完全不同、并与其并列的新医学, 这可能是一种很大胆的设想。但是, 人体生命的生理与疾病的客观运行机制只有一种真实, 只要这种研究拿不出否定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哈维的血液循环论、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巴斯德与柯赫的微生物学、克里克与沃森的基因理论等现代医学的证据, 这种设想就是空想, 中医或一种新的医学与现代医学并列的局面, 就不可能实现, 新的医学革命就不可能到来, 中医学就只能是现代医学的补充。
参考文献:
[1]沈自尹.中医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5:7-8.
[2]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2-26.
[3]夏天.现代中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6-8.
[4]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8.
[5]梁晓春, 孙华.中医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1:6-8.
[6]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6-12.
[7]屠呦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1.
[8]波特.剑桥插图医学史[M].张大庆, 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72.
[9]柯杨.医学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139-145.
[10]严金海.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11]严金海, 徐静, 黄毅.从青蒿素的发现看中药的发展方向[J].医学与哲学, 2013, 34 (4A) :4-7.
[12]何涛.揭秘青蒿素研制史[N].广州日报, 2011-09-29 (A18) .
[13]郎栋, 严金海, 黄毅.从被质疑, 被边缘化到被否定:近代中医衰落的历史轨迹[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 32 (9) :70-72.
[14]严金海, 黄婷婷, 徐静.体制内中医的名与实分析:名义上有中医实质上没中医[J].医学与哲学, 2013, 34 (11A) :68-71.
[1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EB/OL]. (2012-05-09) [2017-12-21].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8946.shtm.
[16]蔡秋杰, 罗卫芳.中医药科研发展现状及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 (8) :729-731.
[17]陆铭.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3, 44 (2) :214-215.
[18]左言富.美国白宫补充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最终报告评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1 (3) :195-198.
[19]严金海.中医现代化能够走多远[J].医学与哲学, 1999, 20 (7) :50-53.
《关于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等哲学模型特点的再认识》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729/2018072912010528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