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论及中医时, 整体观、辨证论治被公认是中医有别于西医的两个特点。实际上, 其他古代医学体系和现代的西医也具有这两个特点, 故这两个特点不具有唯一性。中医的根本特点是其理论体系的哲学模型特征, 即以古代哲学观念将基于人类自然感官能力获得的以医学经验为主的经验加以系统化的结果。但该类经验的可靠性及其哲学思辨结论的可靠性存疑。中医的根本特性导致其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一度被否定而失去合法地位, 再次获得合法性基于医学科学之外因素的影响。取得合法性地位后中医获得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条件与机遇, 但60多年来越来越处于边缘地位, 并未取得重要进步。
关键词:
中医; 哲学模型; 合法性;
作者简介:严金海 (1964-) , 男, 硕士, 教授, 研究方向:中医哲学、科技研究规范。E-mail:yjh@smu.edu.cn
The Recogni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 Jin-hai GUO Chun-li LIU Wan
General Education Department,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regar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 the holistic view and dialectic treatment are known as two characteristics that distinguish TCM from Western Medicine.In fact, these two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unique for TCM, but also owned by other ancient medical systems and modern Western Medicine.TCM has a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philosophical model of its theoretical system, namely, the experiences mainly based on medical experiences obtained by human natural sensory abilities were systematized with ancient philosophical concept.However,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kind of experiences remained doubtful, as well as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kind of conclusions from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medicine, TCM was negated for a time and lost its legitimacy due to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until it was regained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beyond medical science.After that, TCM got the best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opportunities in history, but it had been increasingly marginalized over the last sixty years, without significant progress.
Keywor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ilosophical model; legitimacy;
在中国医学界, 论及中医时, 总是提及其与西医相异的两个显著特征———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笔者看来, 这两个特征并不是中医的根本特征。从人类知识发展的角度看, 现代的中医具有另外的特征。
1 对学界关于中医两个特点界定的质疑
1.1 中医的两个特点论
在不同出版社出版的、由不同学者主编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教材中[1-6], 几乎都有明确的关于中医上述两个特点的论述, 其主旨相同, 只是文字表述上存在细微区别。
整体观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十二经脉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 保持协调平衡。人体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诊断时, 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治疗时, 对于局部的病变, 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二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 自然界的变化 (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
辨证论治是指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是其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同一疾病的证候不同, 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 只要证候相同, 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 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 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1.2 中医的两个特点不具有唯一性
1.2.1 中医理论及其实践有与这两个特点相反的特点
实际上, 中医理论体系中有诸多与此二特点相异的思想与内容, 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不是中医独一无二的标志性特点。
一是有与整体相对应的局部认识知识。《内经》《千金要方》《医宗金鉴》都有人体解剖细节的描述。《内经·灵枢·经水》记载:“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 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 脏之大小, 谷之多少, 脉之长短……皆有大数。”作为重视辩证法的中医, 其创立者绝对不会离开局部讲整体。所谓的整体观, 实际上是在近代与西医的博弈中, 局部知识及获取局部知识的方法输于西医而不得不变通的说法。从另一个角度看, 当接触到近现代西方医学之后, 中医界深深意识到其理论对人体及生命的细节知识的缺乏。以王清任为代表的医家还利用各种条件, 撰写了《医林改错》, 试图弥补中医关于人体解剖知识的不足。
二是有与辨证论治相对立的一一对应治疗思想。如在中医中经久不衰的所谓经方、验方、偏方, 就不是辨证论治, 而是对症治疗。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获得了诺贝尔奖, 其灵感就源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验方记载:“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7]
1.2.2 与中医同时代的医学体系有相似特点
如果比较与中医有相同知识基础和研究手段的其他古代医学理论, 会发现这两个特征同样存在于其他古代民族与文化的医学理论体系中。
实际上, 古阿拉伯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希腊医学等都具有类似的特征。该特征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方式与认知水平。如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治病有两个武器:一是药物, 二是语言。这就是整体观。又如四体液说, 也是整体观的具体表现。《希波克拉底全集》强调:健康是各种体液和谐混合的结果, 如果体液混合错误就会生病, 而医疗要领就是使体液恢复和谐的状态。盖仑将四体液说应用到临床, 将人的脾气与体质分为四类:黄胆质、黑胆质、多血质和黏液质。这一分类法在心理学沿用至今。在临床实践中, 四体液理论演绎出特定的治疗方法:放血疗法, 即将多余或不好的血放掉;泻吐, 即利用泻药或催吐药将不良体液排出;节食, 即防止体内产生过多的体液。在欧洲和美洲, 直到20世纪, 放血疗法才完全被主流医学界放弃[8]。
1.2.3 现代医学有同样的特征
如果从哲学层面梳理现代医学的性质, 可以发现现代医学也有与中医同样的特征。
一是现代医学具有整体观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实践活动。现代医学的诸多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理论与方法, 都反映了对人体各系统、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密切关联的重视。例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健康与疾病的观念。现代医学关于健康与疾病的总体预防原则被概括为三级预防思想及其指导的实践。一级预防又称初级预防或病因预防, 即首先找出各种致病致残的危险因素, 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体体现由全社会及专业人员来完成优生优育教育、遗传咨询、婚前检查、产前诊断及围产期保健、传染源阻断、保持饮水和食物卫生、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健康教育、对儿童实行计划免疫的防疫措施等。这就是充分考虑人的整体性、个体构成的社会的整体性、人类与环境的整体性。又如, 看起来是在机械论指导下的器官移植治疗方法, 同样体现了整体观的思想。虽然患者失去功能的器官可以通过移植的方法实施治疗, 类似于机器换零件, 但现代医学考虑到人本身具有的免疫功能, 所以实施器官移植的患者, 必须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这是局部与整体思想的精妙结合。
二是现代医学具有辨证论治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在现代医学的实践过程中, 绝不是一个病只有一个治疗方案或者患同一疾病的所有患者都采取同样的治疗方法。实际上, 现代西医在治疗疾病时, 总是需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种族、性别、营养状态、病情轻重、单病还是多病状态、心理特征、家庭条件、所处的文化与自然环境等。例如,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就有青霉素试敏、细菌耐药性试验等前置条件;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治疗, 必须精准确认患者营养素缺乏的种类与程度, 只补充必要的成分。器官移植治疗, 必须进行精确的配对, 以减少排斥反应。这种治疗思想充分考虑患者多方面具体情况, 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处置措施, 属于辨证论治哲学思想的现代形式。
2 理论的哲学构建和实践经验支撑是中医学两大特点
2.1 中医理论在人类医学知识发展历史中的方位
从医学知识与技术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人类关于健康的知识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巫术与神秘医学、哲学思辨医学、经验积累医学和科学医学[9]。
中医, 不论是从产生的年代、概念框架、思维方式, 还是从知识得到证实的程度、技术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等方面, 都属于哲学思辨和经验积累阶段的医学知识体系, 是哲学医学与经验医学的混合体。这一判断有双重含义:一是中医超越了巫术和神秘医学, 较大程度上摆脱了巫术与神秘医学用超自然的神秘因素解释与影响健康的思维框架和实践手段, 而是用自然的原因解释健康与疾病现象, 以自然的手段影响健康与疾病的进程。二是中医有别于现代基于生物学基础的现代医学知识体系, 在解释与控制健康与疾病的过程中, 缺乏实证研究基础, 不能摆脱思辨和对未经验证的经验的依赖。
中医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医学实践活动, 具有人类农业文明发展成熟时代医学实践的共同特征, 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将对中医科学性判断置于人类知识技术, 尤其是医学知识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中, 通过纵向比较各历史阶段医学知识技术的特征, 横向比较同一历史阶段医学知识技术的特征, 可以确定中医朴素哲学经验医学的基本性质。中医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特指中国历史上基于农业文明基础创立的、汉民族的哲学经验医学体系。其特定的时代、民族、文化、思维方式、技术基础等因素, 决定了中医的根本性质[10]181。
2.2 中医理论的哲学模型特征
与中医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相关联, 中医理论是一种具有哲学特征的模型理论。其基本特征是基于中国古代哲学框架的经验医学体系。中医理论体系是一种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思维架构, 以构建解释和传承医学经验的朴素理论模型。这一模型与同一时代、同一发展阶段的其他民族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高度的同质性[10]182。中医理论模型的基本组成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2.2.1 基于人体自然感官能力的经验
基于人体自然感官能力的经验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1) 基于肉眼观察能力的初步解剖知识。中医有关于人体的头、眼、耳、口舌、手足、躯干等解剖知识, 也有关于体内的心、肝、脾、肺、肾、大小肠、膀胱等解剖知识。由于观念、技术等限制, 中医的解剖知识相对于生物医学的解剖学知识显得初级, 但却是中医构建其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2) 基于个体和群体体验的健康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古人发现健康状况与气候变化、地理环境、情绪波动、饮食失调、劳逸失度等存在着某种关联性。这类经验将人置于相对广泛的网络联系之中。 (3) 基于临床症状经验。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症状与体征。例如, 受凉而流鼻涕, 继而喉咙不适, 甚至出现咳嗽、胸痛等, 在长期的经验传承过程中, 古人逐渐积累了关于各类疾病的经验。 (4) 基于试错性的临床治疗经验。如“神农尝百草, 一日而中七十毒”, 虽然是神话, 但反映了先民通过试错的方式, 试图解除疾病痛苦和维护健康的努力。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 古人积累了以其所能够获得的物质或行为治疗疾病的方法集合。
2.2.2 基于古代哲学与文化的概括
对于人类理性而言, 仅有零散的经验远不能满足理解与控制世界的需要。在理性的另一端, 出现了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与认识世界的各类哲学观念。在中医的发展历程中, 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相应学说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为人们整理理解医学经验提供了思维与概念框架。
在气、阴阳、五行哲学、天人相应等思想的指导下, 中医建立起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十二经脉、寒热虚实、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等复杂的关于健康和疾病的理论体系。其中的气论说明人与万物的起源。如认为人参补气, 就是在哲学层面假设人参的细微组成成分与人体的细微组成成分一样。阴阳论说明事物的根本属性及其相互作用, 以解释事物内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五行论将天地万物和人体的根本类型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 并用五类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联性, 解释万物之间、人与万物之间、人体内部之间的密切关系, 天人相应论试图解释个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
2.3 哲学理论模型的缺陷
2.3.1 直观经验的不可靠性
以青蒿素的研究为例[11]。屠呦呦进入“523”项目组后的基本研究思路是:第一步, 收集中医典籍中关于疟疾治疗的各种经验方, 命名为《抗疟单验方集》, 包括640多种草药, 其中就有青蒿。第二步, 利用现代医学化学方法对药物所含的化学活性成分进行提纯、分析和药效试验。在第一轮的筛选和试验过程中, 青蒿的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 且效果极不稳定, 所以青蒿并没有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后来,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文字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绞汁使用的办法, 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就是这个灵感敲开了青蒿素发现之门。
这一过程反映出一个十分重要且关键的问题, 即经验的不可靠性, 或称为经验的可错性。在“523”项目关于疟疾治疗方法研究的过程中, 至少在三个层面上显现了经验的可错性。现代研究已经证明青蒿对疟疾有效, 可是文献中关于青蒿的使用方法记载至少包括两类:多数记载的煎熬法和葛洪的水渍绞汁服法。煎熬法又分为两类:一是单一用青蒿, 二是与其他药物配伍。屠呦呦的研究表明, 没必要与其他药物配伍煎熬。换言之, 多数文献中记载的方法不可靠, 只有葛洪的记载可靠。如果将视野扩展, 可以得出一个更有意思的结论:《抗疟单验方集》中收集的640余种经验记载, 绝大多数不可信。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