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观察隔姜灸法、贴敷疗法在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中应用的疗效。方法 将 96 例中医辨证为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治疗组 48 例采用西药输液消炎 + 口服中药配方颗粒 + 隔姜灸 + 穴位贴敷等四联联合治疗,对照组 48 例仅采用西药输液消炎 + 口服中药配方颗粒二联联合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7.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姜灸法、贴敷疗法在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中应用效果满意,不论从临床疗效、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应方面,均值得推广。
关键词:隔姜灸法;贴敷疗法;寒湿凝滞;慢性盆腔炎
本文引用格式:张莉莉, 魏秀丽, 夏阳. 隔姜灸法、贴敷疗法在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77):182-183.
0引言
在妇科疾病中,慢性盆腔炎是最常见、最多发的,可导致白带增多、腰骶部酸痛不适、月经紊乱、甚至不孕等。
在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上,西医大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由于抗生素应用的不合理、不规范,导致治疗不彻底,甚至自体产生耐药性,使本病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显著。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努力寻求一种综合治疗方法,使慢性盆腔炎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好转,在最长的时间内不复发。
在 2013 年至 2015 年笔者进行了研究,将隔姜灸法、贴敷疗法同时应用于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治疗中,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 2013 年 11 月至 2015 年 1 月在本院妇产科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 96 例中医辨证为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龄 19~49 周岁,病程 2 个月至 5 年,病情评分 6~21 分。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 48 例。两组患者从年龄、病程、病情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医妇科学》[2] 制定。主要表现:小腹隐隐作痛,冷感,或坠胀疼痛,经期腹痛加重,遇热则减,腰骶部胀痛或冷痛不适,经期延长,色黯, 带下量多,色白,神疲乏力,小便频,婚后不孕,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迟。
1.2.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3]。临床症状:月经紊乱,白带增多,可伴低热,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多在劳累、性交后症状加重。体征应同时具备以下两项:子宫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伴有压痛或宫颈举痛;附件区条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有包块, 伴有压痛。
1.2.3病情评分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子宫活动受限压痛 5 分;输卵管条索状增粗压痛 5 分;子宫一侧或两侧
片状增厚压痛 5 分;小腹下坠腰骶酸痛 3 分;月经紊乱 1 分;白带增多 1 分;伴低热 1 分;经期腹痛 1 分。分级标准:重度为 15 分以上;中度为积分 10~15 分;轻度为积分 5~9 分。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 19~49 周岁;②能够接受上述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诊断的患者以及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②不能完成疗程治疗而中途脱落的患者;
③备孕、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④过敏体质或艾灸有不良反应或不愿接受艾灸、贴敷的患者;⑤合并神经、精神疾病或不愿合作者;⑥各种原因导致盆腔形成较大炎性包块需手术的患者;⑦盆腔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者;⑧处于各种疾病的急性期、危重期的患者。
1.5方法
1.5.1治疗方法
(1)治疗组:a.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3g/ 次 + 甲硝唑 0.5g/次,日 2 次消炎对症治疗;b. 口服中药配方颗粒:甘姜苓术汤加味,日 1 剂分 2 次,饭后半小时 70℃水冲调。方剂如下: 炙甘草 10g、干姜 10g、茯苓 10g、白术10g、桂枝 10g、小茴香20g、赤芍 15g、桃仁 10g、丹参 30g、三棱 15g、莪术 15g、元胡10g、川楝子 10g、生黄芪 20g、蒲公英 30g;c. 隔姜灸:神阙穴、关元穴、子宫穴,每日下午 1 次,每次每穴 2 壮;d. 穴位贴敷:
灸后,进行穴位贴敷,每日下午 1 次,贴敷 6 小时后取下。穴位同上,方剂同上。具体制作及贴敷方法:所用中药饮片药味同口服中药颗粒,将单一药味磨粉,过 80 目筛,制成的细粉放在棕色广口瓶中储存备用。有专用的小药匙,炙甘草、生姜、茯苓、白术、桂枝、丹皮、桃仁、元胡、川楝子 1 份,赤芍、三棱、莪术取 1.5 份,依此类推。放入碗中,姜汁调匀成饼状,另加少许香油增加药饼的粘稠度,将调制好的中药饼放置于空贴内进行穴位贴敷。
(2)对照组:a.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3g/ 次 + 甲硝唑 0.5g/次,日 2 次消炎对症治疗;b. 口服中药配方颗粒:甘姜苓术汤加味,具体方剂同治疗组。
以上两组均治疗 7d 为一疗程,下次月经干净 3d 继续第二疗程治疗,随访一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另外,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 3d 内禁止洗浴、禁止性生活。
1.5.2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正常,积分为 0 分;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 2/3 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减轻,治疗后比冶疗前积分降低 1/3 以上;无效: 治疗后无改善。
1.5.3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20.0 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2 比较,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7.9%,高于对照组的 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讨论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按其临床症状来进行辨证施治,都取得良好效果 [4-6]。中医临床最为常用的治疗法则为“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但临床上多见寒热虚实夹杂证, 单纯性的虚证、实证、寒证、热证并不多见。在本病治疗过程中,体会到寒热、虚实夹杂,泻实的同时要注意补虚,祛寒。
结合患者体质特征,本病治疗应从整体出发,温经散寒, 祛瘀止痛,扶正固本,内外合治。甘姜苓术汤加味方中炙甘草、干姜为君,辛甘扶阳,驱寒暖中,臣以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加入桂枝、小茴香增强温通散寒的作用,元胡、川楝子、三棱、莪术、丹参、赤芍、桃仁以行气、化瘀止痛。此类炎症一般为寒热夹杂证,湿郁化热则带下黄白相间,因此加蒲公英清热解毒。久病伤气,慢性盆腔炎大多病程较长,因此加黄芪以补气,体现中医治则“祛邪扶正”。《本草经疏》:“莪术行气破血散结,是其所长。三棱,能治一切凝结停滞有形之坚积也”。《本草便读》:“丹参,能祛瘀以生新,善散结……”。现代医学及药理研究 [7-9] 证实三棱、莪术、丹参有抗炎、抗纤维化的作用,此三药合用对于慢性盆腔炎结缔组织纤维化、炎性增厚等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现代医学证明,艾灸能增强人体阳气,显著提升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以及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含量,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10-11]。临床研究显示艾灸能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活血化瘀作用。艾灸取穴神阙穴、关元穴、子宫穴。神阙穴处脐中,脐部表皮最薄,敏感度最高,药物穿透弥散力最强,可迅速传达全身,调整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活动,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结合本病,病久伤阳气,机体正气虚损,灸关元穴以培元固本、扶正。子宫穴顾名思义,统管胞宫相关的疾病。隔姜灸神阙穴、关元穴、子宫穴,同时发挥药物和火热的温通传导作用,通过经络的传热对盆腔脏器产生热效应,从而抑制子宫平滑肌和血管收缩,改善局部微循环,达到止痛目的。隔姜灸后,在原来的穴位上进行贴敷, 在余热效应下,加快外用药物的经皮吸收。
综上所述,隔姜灸法、贴敷疗法在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中应用效果满意,不论从临床疗效、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应方面,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M].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250-255.
[2]张玉珍 . 中医妇科学 [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313-319. [3] 乐杰 . 妇产科学 [M].7 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74-276.
[4]叶玲 , 汪慧敏 . 隔药饼灸为主治疗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J]. 针灸临床杂志 ,2008,24(8):34-35.
[5]蔡筱亚 . 针刺加拔罐治疗慢性盆腔炎 26 例 [J]. 上海针灸杂志 ,2009,28(1):726.
[6]庞聪慧 , 宋殿荣 . 慢性盆腔炎用药规律分析 [J]. 山东中医杂志 ,2011,30(3):162-163.
孙克伟 , 褚裕义 , 陈翔 . 大黄庶虫丸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研究 [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997,7(2):90.
[8]吴荣雪 , 高连相 , 饶娴宜 , 等 “.抗肝纤一号”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999,9(2):33.
[9]段钟平 , 王宝恩 , 王泰龄 , 等 . 复方中药 861 冲剂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J]. 中华肝脏病杂志 ,1999,7(1):40.
[10]龙春尧 , 郭冀萍 , 程雁 .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 63 例 [J]. 上海针灸杂志 ,2002,21(2):29.
[11]李敏 , 王冰 . 温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 70 例 [J]. 北京中医药 ,2011,30(1):45-47.
《隔姜灸法、贴敷疗法在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26/2018122605071593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53.html